分享

潘璠:大家都学一些核算知识

 溪边柳 2009-06-24
潘璠:大家都学一些核算知识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07.21 09:13:23

  今年3月到5月,国家统计局核算司连续举办了三期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培训班,其中5月份举办的一期是主管局长班。此后,国家统计局教育中心还将与核算司举办两期分省市的培训班。据了解,为了精简和控制会议,除了每年一次的全国局长会议(统计工作会)和经济形势分析会以外,国家统计局严格限制各业务司召开有各地局长参加的会议。像此次核算培训班这样一办就是三期,而且要求各地主管局长务必参加,在以往还是很少见的。由此,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再学习一些核算知识非常重要。

 

 

  其实,统计部门的同志不管在哪一级从事哪方面的专业统计,对核算两个字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对核算工作的重要性也都能说出如此这般。而此时再学核算理论和知识,主要是因为多了一个“新”字。国家统计局在总结我国10年来的实践成果、进一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简称新核算体系)。新体系的主体虽然仍然是五张主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若干附表,其实在结构上、内容上和标准上都有所变化。取消了原来“吸收两大核算体系优点”当中属于MPS的内容,而基本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1993年版的SNA相衔接,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在规范化和国际化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新核算体系的这些变化是我们通过书本、制度和课堂就可以了解的。而此时此刻的学习,还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2003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如何对科学发展进行观察、评价、判断、分析,成为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面对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2003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几则与核算有关的新闻:一是改进GDP的发布方式,取消年度预计数;二是各地在计算人均GDP时,要使用常住人口;三是地区GDP不再称国内生产总值,改称地区生产总值。这本属正常的工作和统计口径调整,但却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诸多报道。近半年来,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方方面面对统计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以说,中国的统计工作特别是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频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媒体报道和评论的头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频繁置于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大是大非的风口浪尖上。

 

  毫无疑义,搞核算的人应该学好核算。也许,我们觉得很懂、很内行了。但至少在省一级,利用核算体系的资料进行全面、综合性分析,还大有余地和潜力。五年一次编制的投入产出平衡表和每年编制的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其价值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果我们的核算质量进一步提高,如果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表内关系和各表之间的数字关系及逻辑,我们应该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做出更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释。

 

  在统计部门内部,从事各种专业统计的人也应该认真学一些核算的理论和方法,也应该了解新核算体系的变化,因为所谓国民经济核算实际是专业统计的集中、综合与平衡,核算中发现的问题也不可能仅通过综合层面上的工作来解决。各专业统计人员此时深入研究一些核算的方法和问题,无疑有利于各专业统计更好地与核算的衔接,有利于缩小不同计算方法带来的差距。特别是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已经紧锣密鼓地全面铺开,普查的结果可能对除农业以外的各个专业数据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影响。从核算的角度多一些事前的思考和预案,对做好核算与普查、与正常专业统计的数字衔接、确保数据质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非统计部门的某些人士学一些核算的知识也是必要的。

 

  各级领导应该学一些核算知识。据了解,世界发达国家进行GDP核算,有的仅限于国家一级,有的两级核算由国家到省。计算到省以下一级乃至三级确属中国特色。这究竟是我们对世界核算理论的贡献,还是现阶段一种过渡性的措施,大概还有待于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但领导们毕竟开卷有益,通过学习可以对反映经济发展、当然也是反映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有更加准确和深入的认识,做出更加科学、理性的指示和决策。上个世纪90年代,当我国刚刚进行核算体系改革时,有的领导以为增加值就是报告期比基期增加的价值;有的领导要求把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到街道乡镇。此后,一些政府部门又片面理解和追求GDP,将其总量与速度做为体现政绩的主要依据,以至不计代价、不计成本,破坏了资源与环境,影响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甚至数据质量都要打一些折扣。如果统计部门多一些宣传,领导多一些学习,可能有助于政府部门科学地决策,正确地执政。

 

  有关的专家学者也应该学一些核算知识。专家当然是专家,但问题在于:一是有些专家对操作层面的细节未必熟悉;二是专家也不可能熟悉各个领域和专业的细节。过去很长时间,我们鲜见对GDP的任何非议。有些情况下,GDP甚至被神化或被歪曲。忽然间,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了GDP的越来越多的问题。于是,口诛笔伐便铺天盖地而来。其中,专家的观点尤其引人关注。一些专家、特别是身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专家,强烈呼吁尽快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其实,GDP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但同其他指标一样,不可能反映所有的问题;核算体系是全面、协调和彼此衔接的,但不是无限的。反映在指标上的问题,实际在于人的指导思想,而不是指标本身的过错。希望几个晚上拿出世界第一个所谓“绿色GDP”,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想法。如果专家能够多学一些核算、特别是操作层面上的核算知识,一定有利于其为统计改革、为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