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士生活有感

 dzh1121 2009-07-10
在##的五年博士生涯接近尾声了。这五年的艰难困苦恐怕有很多是行外人不了解的。我从中多少总结了些想法,其中有的想法我很希望当年初来乍到时就有人能告诉我的。所以,现在我以问答的形式把它们列举如下,和新老博士生们交流:
 
为什么要读博士?
~~~~~~~~~~~~~~~~~~~~~~~~~~~
就像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博士说的,很多中国研究生们之所以读研究生,纯粹是“上了贼船了”。我,和很多同学们一样,并没有想好为什么要读研究生,更没细致了解中国博士生培养的机制的特点,就在诸如“高学历好找工作”,“多读点书总是好的”,“清华的牌子很响的”,之类莫须有的原因中开始了我的研究生历程。
 
所幸的是,我是在中国比较好的一所学校,跟随一位能力出众,人格出众的好导师,开始我的研究生历程的。
 
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博士?
~~~~~~~~~~~~~~~~~~~~~~~~~~~
鉴于大多数博士们在之后的生活中并没有从事博士生期间的课题的研究,甚至根本不再做研究工作,我想攻读博士的目标应该是:
(1)成为一个身体强壮的人
(2)成为一个意志强悍的人
(3)成为一个能系统思考,从混沌的一堆问题中提炼主要的具体的问题的人
(4)成为一个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人
其中前两点是被中国教育制度长期忽视的,却是后两点的基础;其中最后一点是中国教育制度最为强调的,我以为却是每个以严肃态度工作的人都能做到的。
 
研究方向,甚至每篇paper的题目老师都帮助定好,短期内出一批高质量paper的博士生,不是我佩服的类型。经历过弯路,压力,失意,失恋,以及生活的艰辛的,并最终克服困难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往往锻炼得更全面,更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更明白在将来的人生路上应当取舍什么,能更坚强的面对可能到来的风浪,能有希望支撑一个幸福的家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实现人生的最终目标。
 
怎么面对生活?
~~~~~~~~~~~~~~~~~~~~~~~~~~~
生活和做研究一样,是一个compromise。大家其实都差不多聪明,或者说差不多笨。所以很少有人在生活中能取得爱因斯坦在研究中那样的breakthrough,所以要习惯于一种“放弃一些以得到另一些”的生活模式 —— 其前提是要明白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
 
怎么面对孤独?
~~~~~~~~~~~~~~~~~~~~~~~~~~~
20岁出头的年轻人,怎么可能不期待爱情,不期待一个完美的另一半呢。可是不能独立面对孤独,不能在孤独时单独面对困难的人,怎么可能在困难面前保证自己不倒下,并且还坚强的支持自己的另一半呢?
 
很多中国学生和学者在国外做访问研究的时候,都体会过之前的人生中从未经历过的强烈的孤独感。我们需要有”欣赏孤独“的能力——利用孤独的时间细致想些需要细致想的问题——以面对孤独。同时也需要热情的为人着想的人生态度,它能带领我们在陌生的环境里交朋友,并结束孤独。
 
我的经历让我觉得和另一个人“互相支持”的前提是,各自在失去另一半的时候也能坚强的生活,或者说会“支持自己”。
 
怎么面对失意?
~~~~~~~~~~~~~~~~~~~~~~~~~~~
博士研究生活中林林总总的挑战,之前生活中积累的不服输的习惯,使得博士生们必须懂得面对失意。我的办法时,每天晚上疲惫的回到宿舍后,洗一个冷水澡,一个人照照镜子,看看身体更强健些没有,眼神更坚定些没有,眉宇间的锐气更沉静些没有。只要每天在这些方面能看到自己的长进,其他具体的物质的输赢标准也就都不那么重要了。
 
导师到底有多重要?
~~~~~~~~~~~~~~~~~~~~~~~~~~~
有的同学很幸运的,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细致的指点方向,全面的传授方法;并且在导师所在的领域里研究和发表。因此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入门,并且迅速取得成就。我很羡慕这样的情况,但是更更满意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在导师的鼓励下,自己找研究方向,自己确定每个研究的题目,同时最大限度的向各种人请教,最大限度的全面锻炼自己。
 
我觉得导师很重要。我羡慕我的导师的强健体魄,热情幽默的人生态度,细致耐心倾听的能力,以全面的人生经验为学生细致着想的态度,以非常精炼的话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和解决思路的能力 —— 总的来说,我以为,从导师身上学习”做人“,比学习”做学问“更重要,更重要得多。





*********************************************************************************************************************
看了网上很多关于对博士生群体看法的文章,某些人士自鸣得意地说,博士生知识面狭
 
窄,专业深了,缺乏灵活性,单位用不起之类的话语。说这些话的人其实就根本不了解
 
什么叫博士,博士与本科教育不同之处,用他们对博士教育的错误理解在误导他人,毒
 
害舆论。如果他们的逻辑成立,博士生教育岂不是在误人子弟?
 
首先,我从来不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只是一个手段和过程。今天的知
 
识在明天看来可能是落后甚至错误的。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处理知识,
 
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知识就是一套规则,一套有内在逻辑自洽的系统规则。牛
 
顿第二定律是规则,红色警报的玩法也是规则。
 
本科生教育学习的是已经成熟的知识,已经被系统化,有着完整结构,和严密逻辑体系
 
的知识,具体落实在一本本教科书中。本科生教育的过程就是掌握这些知识,通过这个
 
过程培养学生掌握规则的能力,寻找规则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和应用规则的能力。一个优
 
秀的本科生表明他能够用最短的时间熟练掌握这套规则,深刻理解规则的内在联系,还
 
能够灵活应用这套规则处理和研究问题。到了研究生阶段呢,导师会给你画地为牢的指
 
定一个研究范围,该看什么书和什么文献,比较多的是体现在一本本专著上,通过自己
 
研读掌握这套规则,然后进行创造性活动,当然对研究生的评价不在于创造性,而在于
 
工作量。到了博士阶段,导师能做的只是提出一个方向,然后自己进行探索。这个方向
 
的最新知识,散乱分布在不同领域杂志上的一篇篇文章中,博士生面临的知识和规则是
 
尚未系统化,支离破碎,甚至互相矛盾的材料。一个合格的博士毕业生,首先要做的就
 
是从这一堆如同乱麻的文章中,梳理总结出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获取从事这个方向上
 
研究所需要的知识。一本合格的博士论文总会将一个研究领域的现状有着明晰的结构化
 
描述,建立起这个方向目前的框架结构。这个过程培养起一个人非常强的对新材料的寻
 
找和处理能力以及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弄清楚了这个方向目前的状态和结构,其问题自
 
然凸现,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才是博士生工作的重点。很多人以为博士生工作就是掌
 
握高深理论知识后的逻辑推导结果。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任何一点点的创新其实是需
 
要智慧的事情。看过很多文献,发现他们创造性工作的核心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巧妙的智
 
慧的想法,剩下才是用什么具体的学术知识手段去实现这种相反,当然没有相应的知识
 
结构,再巧妙的想法也是枉然。
 
可见经历过这样培养过程的一个合格的博士生绝对不会是什么专业狭窄,只知道本领域
 
的事情的学生。他最重要的品质不是他现有的知识多寡,而是懂得在从纷繁复杂的乱局
 
中,寻找出问题的关键,迅速掌握新工作所必须的规则和内在联系,获取做出判断的必
 
要知识,选择合适切入点,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才是一个合格博士生的真正
 
含义。我不认为一个博士生毕业就只合适从事博士阶段做过的事情,任何本人感兴趣的
 
事情,他都能用这套方法去自如应付。我相信他会干得比一般人更加出色,也能够胜任
 
本科生完成不了的许多事情。记住博士学位认证的是这个过程,而不是博士生的知识多
 
寡。
********************************************************

自己毕业一年多了,仍然留在学校里,看到许多师弟师妹们有时会犯些同自己当年一样的错误,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教训总结出来。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1) 关于是否应该读博士问题的理解
我觉得如果不想沿着学术的路走下去,想赚钱、想创业,根据中国当前的状况,读博士肯定不是最好的路。首先博士毕业就业面变窄,读博期间也消磨很多锐气;其次,现在中国大学了真正合格的博士生导师不多,博士期间能力的提升有限。此外,如果真正想做学术,还是想办法出国吧,中国的学术界现在已是漆黑一片了。
(2) 写好论文争取早日毕业是读博士期间的第一要务
不要把毕业的希望寄托于导师,毕不毕业是自己的事情。不要等着导师告诉你该做什么,要开动脑筋自己去找问题,现在的导师如果能给出个大方向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要以为帮老师把课题做好,自己就会顺利毕业,毕不毕业是看你的论文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毕业论文是否形成体系。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的论文放在第一位。最好是自己论文能和老师规定的课题工作能够结合起来。看到许多导师的学生,能力差的由于帮不上导师多少忙,催着早点毕业,能力强的则是催着多干活,所以可能能力差的毕业反而早一些。
(3) 相信自己
以前,在网上看到有人对博士各阶段的总结,觉得是符合大多数博士的情况的。第一阶段是快乐期,这时候刚开始读博士,踌躇满志,一心想做个牛博士,对师兄师姐们读博士的苦恼无法理解;第二阶段是平和期,做了一段课题,觉得博士毕业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按时毕业;第三阶段是郁闷期,老师那里逼着干活,自己的论文有没有着落,觉得毕业仿佛遥遥无期;这时要清楚这时绝大多数合格博士的必经阶段,相信自己,坚定地走下去,这时候就可以进入博士的最好阶段超越期,终于破茧而出,完成论文顺利毕业。
(4) 不当众反驳导师的意见
到了博士的中后期,自己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深入的理解。而导师毕竟其它方面的工作较多,可能会提出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以前总是认为学术批评和人格的批评是分开的,在学术讨论中可以公开指出导师的不足。后来体会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多数导师都会觉得批评他的想法,就等于批评他这个人,贬低他的能力。正确的做法是和导师一起分析想法的实现过程,委婉地说出可能存在的某些困难,让导师自己去得到他的想法不可能实现的结论。有些导师可能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但以后也不会催你了,不了了之。要记住,既然他能成为我的导师,一定有他的非常之处,多用心学习导师的非常之处这一点吧。
(5) 学会找问题
觉得自己读博士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找问题。找到问题应该是普遍性的,不是因为自己的知识缺乏导致的,对自己是个问题,对其他搞相关研究的人也同样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能够解决的,最好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解决。博士阶段能够找到两三个这样的问题,博士工作算是做了一大半了。
(6) 做人和做学问同样重要
许多人和我一样,重视自己工作能力的提升,忽视人际交往能力。中国现在这个社会,会做得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来实惠的。如果要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很好的生存下去,做点实事,光靠学问是不行的。适应这个社会,才有机会改造的这个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