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静看待“饭碗”之争

 南丹山人 2009-07-17
冷静看待“饭碗”之争
 

冷静看待“饭碗”之争

    一些企业招聘员工尤其是一线工人时,一听说是厦门户口,就让求职者回去等通知。原因有两条:一是企业为本地户口员工承担的社保费用比外地员工高出两倍左右,二是本地人被人的印象不够上进,比较不能吃苦,所以企业在招工进一般倾向优先招收外地员工。(7月15日厦门商报)

    其实,“抢饭碗”是一个老话题。这些年,关于中国人抢外国人饭碗、外地人抢本地人饭碗、大学生抢农民工饭碗的报道屡见不鲜。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我们相信变革》一书中,也曾指出:“美国家庭应该注重儿童教育,使自己的子女有能力与中国的孩子竞争将来就业的机会。”

    那么,在厦企业的这种用工方式是否合适呢?答案是虽有失偏颇但并不违规。既如此,做为厦门本地市民,该如何来看待和应对这场本外地人之间的“饭碗”之争呢?

    一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一座城市、一个政府的应有品质。如果没有大量的外地人带来聪明才智,为厦门建设添砖加瓦,厦门也难以有今天的发展。善待外地人,使他们在厦有一种安慰感和归属感,是每位厦门市民所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建设和谐厦门的基本要求。

    二是要认清自身之优劣所在。厦企评价本地人不上进、怕吃苦,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就蓝领层面而言,外地员工也确实具有肯吃苦、听指挥、不回家、肯加班、待遇要求低的优势。然而,这并非说本地市民就毫无优势可言。他们至少在人际关系、社交能力、语言沟通等方面仍占有“地利”、“人和”的便利。因此,客观认识优劣之所在,就能在找工作时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三是要改变观念,从基层一线做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是残酷的,厦门本地市民要想顺利就业,就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甚至降低“身价”。如果身无一技之长,却要挑三拣四、拈轻怕重,嫌这个工种跌“份”,怪那个待遇太低。这样的观念和心态,与其说别人“抢饭碗”,倒不如说是自己在“甩饭碗”。

    厦门本地市民求职遇冷的事实说明,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中站稳脚跟,有了立足之地才能慢慢寻求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