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励孩子的100句话【育儿宝典十则】

 心灵花园 2009-07-25
 
 
 
 
 
A、鼓励孩子的100句话
 
 
1. 真可爱 2. 好极了 3. 好主意 4. 好多了 5. 真好呀 6. 做得好
 
7. 非常好 8. 恭喜你 9. 了不起 10.很突出 11.很不错 12.太好了
 
13.太棒了 14.太奇妙了 15.真是杰作 16.那就是了 17.那就对了
 
18.多美妙啊 19.我好爱你 20.继续保持 21.你做到了
 
22.你做对了 23.你很能干 24.进步真快 25.做得漂亮
 
26.做得好极了 27.极佳的表现 28.就是那样做
 
29.继续试试看 30.真令人惊讶 31.真令人感激
 
32.真的谢谢你 33.这正适合你 34.你办得到的 
 
35.你学得真快 36.你帮得很对 37.你真是可爱
 
38.你走对路了 39.你还记得呢 40.记性真好呢
 
41.那实在太好了 42.继续加油努力 43.我真以你为荣
 
44.我很喜欢那样 45.你真是好帮手 46.你做得顺手嘛
 
47.你可以办到的 48.你以前做到了 49.你快要做到了
 
50.你想出办法了 51.你真懂事不少 52.你已经有把握了
 
53.你做得漂亮极了54.你真让父母开心 55.你今天比以前好
 
56.你每天都有进步 57.你几乎像个大师 58.你真是让我感动
 
59.你想出好办法了 60.哇!看你的了 61.你真是我的小王子
 
62.我们都做得很好 63.进行得很顺利嘛
  
64.对了,就是这样做65.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66.你今天做的好认真 67. 好(竖起大拇指)
 
68.你今天做了不少事 69.你真学到不少东西
 
70.你没有任何差错嘛 71.你正尽力地做好它
 
72.你一定练习很久了 73.你真的不断在进步
 
74.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75.真高兴你如此表現
 
76.再试一次就做到了 77.我就知道你能做到
 
78.我很感激你的帮忙 79.真的让我感到快活
 
80.这正是我说的好事 81.今天做得比平常好
 
82.这才是我的好孩子  83.那件事你做得真好
 
84.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85.你这么快就想出来了
 
86.你今天确实做得很好 87.你正进入很好的状态
 
88.你今天确实做得特棒 89.你已经有很好的开始
 
90.你真是我的得力助手 91.你真像美丽的小甜甜
 
92.那真是一件温馨的事 93.这是做得最好的一次 
 
94.真是有史以来最好的 95.继续做,你会越来越进步了 
 
96.现在你可以一路顺风了 97.我真高兴有你这样的孩子  
 
98.你不会忘记你做得那样好 99.我为你今天所做的感到骄傲
 
100.看到你做得那样认真,使我觉得欣慰,有你真好!
 
   
 
 
B、夸奖孩子的技巧
 
1、真心夸奖孩子

  孩子有时确实会有出人意料的好表现,这时候家长硬要板起脸说些胜不骄、败不馁”的话,那也未免有点太矫情了!毕竟,孩子还是需要赞美的嘛。请注意,我们一定要真心地去夸奖孩子,而不是为了某些目的去奉承、糊弄孩子。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鼓励他今后有更好的表现。

2、夸奖过程而非结果

  赞美孩子是一门学问,除了对结果表示满意,我们更应该对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专心与毅力表示赞赏。假如没有这个努力的过程,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结果。另外,家长也不要只是单纯地直接夸奖孩子,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孩子有多么优秀。经常对亲人和朋友表示对孩子的赞美之情,就是一个非常有技巧的方式。

3、戒除孩子的功利心

  当孩子因为做好一件事而受到称赞时,就会产生某种期待,比如下次再完成这件事之后,他还希望家长能够继续夸奖他。为了获得夸奖而去努力,这似乎不是一个正确的处事态度,容易让孩子养成较强的功利心。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日益增加,家长可以逐渐减少夸奖的次数,让孩子转变态度,认识到自己把事情做好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说:“对,这就对了,你就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4、让他人来夸奖孩子

  除了父母以外,也可以请其他人来夸奖孩子,比如亲戚和朋友。这样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将更加充沛,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不仅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而且得到了更多人的称赞。至于夸奖的理由和角度,倒不必要求其他人和父母完全一致。如果其他人能够找到更多的理由去夸奖孩子,那效果反而会更好。这样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其他人的说法与观点,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很好,所以才会得到不同类型的夸奖。

5、及时而适当的奖赏

  “口头表扬和精神鼓励固然重要,但是物质奖励也不可或缺。”很多父母都抱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如果能不时地给孩子来一些物质奖赏,就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与父母合作,并且让他们表现得更加优秀。因此,这些父母平时总是会留意寻找妥当的礼物,以便及时奖励孩子。

   的确,物质奖赏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但是过多的奖赏就如同贿赂,对孩子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因此,物质奖赏既要及时,又要适当,不要把物质奖赏作为一项惯用的、例行的方法,更不要买十分昂贵的礼物来讨孩子的欢心。如果能够尽量自然地让孩子感受到物质奖赏的喜悦,那将是非常理想的状态。比如孩子喜欢吃果冻,妈妈可以提前买些果冻放在家里,等孩子有了值得夸奖的行为之后,就顺便拿些果冻给他吃。

6、给孩子进步的空间

  在获得家长的称赞之后,孩子很希望以后能多多得到家长的夸奖。在此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表现良好,就期待孩子每次都可以做得很好。因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尚未成熟,很多行为的出现都是不可预期的。说到底,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我们应该容许孩子偶尔有失常的表现。如果期望太高,反而容易给孩子带来压力。

  
 
 
 
 
C、遇到这些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做?
 
  
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顺手给孩子一巴掌。
结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气,事情一团糟,孩子学会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
 
正确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干净好吗?”
结果:孩子得到的谅解,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兴的把桌子擦干净。孩子学会宽容。

 
二、孩子考试不及格。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看你,考这么点分,你也不嫌丢人?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气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劲踢孩子几脚。

结果:孩子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
 
正确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原因,然后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结果:孩子认真地找原因去了,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行。”


三、孩子写作业磨,该睡觉了,作业没写完。(孩子作业多,孩子没磨,不在此列)。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又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
结果: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写不完有我妈呢。”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结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后悔,心里想:“这下完了,怎么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了,不然还得挨批。”


四、孩子作业写得潦草

 
错误做法:发火:“怎么写的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脾气大的会三把两把把孩子作业撕了。
结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写不工整要重写,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你看,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所以你必须重写了。你看,你可以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结果: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充满信心。

    

五、孩子见人不打招呼,没礼貌。
 

错误做法:当众训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连问好都不会,我平时是咋教你的,没出息。”
结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损伤,觉得无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确做法:给孩子台阶下:“我孩子有点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时也挺有礼貌的。”举个有礼貌的例子。
结果:孩子知道错了,心想:“这次没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啊。”


六、孩子的袜子脏了。
 

错误做法:家长:“把袜子脱下来,我给你洗。”
结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里认为父母就是为自己服务的,正常,反正他们也不累。
 
正确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袜子洗了,好吗?妈妈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妈妈的袜子也洗了啊?谢谢孩子啊。”
结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袜子去了,心里想:“我以后要多关心一下爸爸妈妈啊,我也是家里的一员啊,他们越来越老了。”


七、孩子问了个问题,大人不会。
 
错误做法:不高兴:“别瞎问了,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点啥。”
结果: 孩子心里想:“哎,没劲,总说学习学习,烦死了,不问就不问。”从此,遇到难题一概略过,不求甚解。
 
正确做法:高兴:“孩子,你能问这么难的问题,证明你动脑筋了,不错。可是我不会,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吗?”
结果:孩子心里很高兴,以后遇到问题一定锲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


八、孩子早上不起床。

错误做法:发火:“你怎么还不起?要迟到了!”顺手打两巴掌,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结果:下次依旧。
 
正确做法:平静地说:“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会迟到会挨批,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处理好。”孩子没及时起床,没吃早饭,还迟到了。

结果:下次一叫就起床。


九、一直看电视不睡觉不写作业。
 

错误做法:怒气冲天地把电视关掉,吼叫着叫孩子去写作业或睡觉。
结果:孩子满肚子不高兴地去了,心里恨你,说你是 暴君。
 
正确做法:平静对孩子说:“孩子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会挨批。你还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双方各退一步。

结果: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睡觉或写作业。


十、孩子正在写作业。
 

错误做法: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写快点。”“别磨蹭。”“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
结果:孩子不高兴:“凭啥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正确做法:大人也看书,不打扰孩子,家里学习气氛浓厚。
结果:孩子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


十一、大人做错事了。

错误做法:强词夺理或视而不见。
结果:孩子心里想:“凭啥你犯错误就不承认呢?嗯,当大人好,有错也不挨批。”
 
正确做法: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
结果:孩子以后做错事了,主动道歉,觉得理所应当。


十二、家长会老师告状,家长挨老师批评了。

错误做法:一回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又打又骂。
结果:孩子没任何自信,要么学会暴力,要么胆小,一句话不敢说,学会撒谎,不敢和父母说真话,怕挨打。

 
正确做法:先把孩子的优点讲讲,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十三、孩子的日常生活。

错误做法: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见,孩子遵守就行了。
结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动脑,被动执行。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没自信,能力差,不会做家务。心离父母越来越远,自闭。
 
正确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还鼓励孩子做家务。家里有事和孩子商量解决,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
结果:培养了孩子家庭责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欢和父母交流,性格开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D、家长要以更好的方式和孩子说话


  养育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练就每个父母的耐心,但对做父母的来讲,重要的是应由此认识到并且自觉地抵御说那些有可能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这里不妨举出十种一般做父母的常常难免会说出的而又最能伤害孩子的话语。
 
  1.为什么你不能像谁、谁、谁那样呢?
 
  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指出,简单地做比较只会增进孩子们之间那种常有某种自然性的竞争。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比起来不如人家,他就很可能开始憎恨其他的孩子。此时,做父母的最好是不要去比较你的孩子,而是去真正弄清楚你究竟希望你的孩子做些什么。是希望他的房间更整洁呢?还是要他在饭桌上表现的更为懂事呢?把你的注意力集中放在那些你最希望孩子改变的行为方式上。一旦孩子懂得父母所要求他改变的只是他做某种事情的方式,而不是要改变他这个人,他就会在大人面前有更多更好的表现。 
 
  2.难道你倒小了不成?

  一次,你7岁的女儿跟你一块儿在一家很像样的餐馆就餐时,竟表现的像一个3岁的孩子。对此你肯定觉得很难为情甚至有些尴尬,于是你对她厉声说道:"难道你倒小了不成?你已经是7岁的孩子了!"可这样说的结果呢?孩子的内心受到了屈辱,他在接下来的用餐中不时地有恶意地将佐料瓶中的盐撒落在餐桌上。
 
  你不该说这种惹恼她的话,相反,而用一种不带个人情感色彩的方式来处理,比如:"我知道你在上床睡觉之前不想错过这么好的电视节目,但我也不想把电视机搬开,要是你不去睡觉的话,则很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于是就在那一瞬间,你的孩子就明白了事情的结果将会是怎样。

  3.你非得总是像一个邋遢鬼吗?
 
  对孩子过多的批评也许会埋下严重吵闹的隐患。做父母的可以时常问问自己:"为什么我必须控制孩子的这些事呢?"还是听听专家的意见吧:"当孩子出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时,随他的便,他爱穿什么就让他穿什么;但是,如果他是和大人一起出去吃午餐,则不能随他的便?孩子们有必要知道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衣着,做父母的有权对此把握一定得分寸。
 
  4.你是个多么可爱的孩子!

  这句话也许会使他内心感到一种从来都不可能失败的压力;而如果被大人夸奖为"真是个数学神童",那这个孩子也许就会压制他事实上很喜欢的来自艺术的内心感受。
 
  使用你对孩子天赋和才能的明智的察觉来鼓励他,而不是一味地采用贴标签般的夸奖和赞赏,这才是真正可取的方式。例如你说:"你真聪明,我知道你能做这件事",这句话就比"你真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多了些支持和鼓励,少了些无味的夸奖。
 
  当然,消极的"标签"也容易带来自我应验的结果。假如一个孩子被人说成是懒虫,他很可能表现得更为懒惰,因为,你所说的话仿佛肯定了懒惰已经是他个性特征中不可改变的固定成分了。在教育诱导中,如果不得已非得用一定的消极的或是负面的标签式的评价时,做父母的一定得努力弄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这个孩子是不是整个儿一个懒虫呢?也许他只是没人提醒就不知道做一些家务,如果仅此而已 ,做父母的就应该健全和完善家庭内部的对于做家务的一套奖惩制度,如忘记倒一次垃圾就从父母给他的零花钱中扣除一点钱等等。
 
  5.你怎么这么笨呀! 

  你说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然而类似的评价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伤害,相反,给予实事求是的支持和鼓励却有助于改进孩子的表现。例如,孩子在过马路时不看汽车就跑到路中间,你可试着说,"过马路时,你一定得拉着我的手。"当孩子拉着你的手了,你可以补上一句,"你真聪明,知道拉着我的手。现在,我们就可安全的过马路了。"

  6.有时,我真希望没有这些孩子。
 
  随着孩子长大,他会将这种看法一同带入社会,并且直到成年之后。
 
  如果你烦透了不禁感叹:"我真希望从来就没有你这样的孩子。"你倒不如这样说,"有时候你让我非常生气。"也许更好的做法是在事情还没有弄到最为糟糕之前,设立一定的强制性规章,这样孩子们就知道了父母亲对他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他就会有更佳的表现。
 
  7.你让我一个人呆会儿好不好?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有空自己独处一会儿,然而任何一句对孩子气愤的排斥和驱赶的话都会使其感到他不为父母所需要了。不妨试着将孩子纳入到你必须做的每件事情中来,甚至一个3岁的孩子也会"帮助"你准备饭菜。如果在孩子们需要父母亲时,你就索性花时间和他们呆上一会儿,那么在其他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比较少地需要父母的关注了。
 
  当你确实需要时间独处时,不妨这么说:"亲爱的,我很爱你,但我这会儿正忙着呢。"这就让孩子领悟到过一会儿你就会和他在一起;但如果他坚持要你和他在一起,你可以这样说:"你如果在打扰我,你就只能回你自己的房间了,因为现在是我的私人时间。"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就会变的有规有矩,而不只是拒绝和排斥了。

  8.闭上你的嘴!

  这样的话语给予孩子的深刻印象就是你并不关心他的意见,他由此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那种没有什么重要意见能提出来供人参考的无用之辈。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礼貌,那么你就应该对他们有礼貌。既不该对同辈人说"闭嘴",也不应该对你的孩子们说这样的话。
  
       9.做这件事,否则的话

  简单空洞的威胁所带来的是从根本上削弱了你在孩子们心目中的权威,会导致孩子们继续干他们的坏事,以此来进一步考验父母亲。对此,较理想的办法是选取一种具体的惩治措施,并且付诸实施。比如:"你如果现在不停下来,就给我靠边站一个星期日。"或者说:"你如果再这么做的话,饭后就不许你玩。"这样,孩子就知道你接下来真的要那样做了。
 
  10.如果你不立即跟我过来,那就随你一个人去了。
 
  千万不要对孩子实施这种遗弃他的恐惧感。父母亲应该是一幕安全的天穹,在它的掩护下孩子们才渐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否则孩子们可能会变得非常缠人,或者非常依赖别人。防止这一点,做父母的应该告诉自己那正蹒跚学步的孩子?这会儿你是自己爬起来随我来,还是要我拉住你的手,跟我过来。"真有必要的话,你可以去搀他起来,带着他走。
 
  假如你的孩子老是磨磨蹭蹭,你不妨预先给他提个醒儿。例如你可以说:"你现在满打满算也只有5分钟时间玩了,我们马上就走。"这很可能产生你所希望的结果,而不会将威胁留在孩子的心头。
 
 
 
E、父母说话语气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宝贝,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歪歪兔早教育儿老师指出,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 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歪歪兔早教育儿老师建议,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宝贝,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画得一般,好好练。”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歪歪兔早教育儿老师建议,用鼓励的语气:“宝贝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F、孩子受欺负,教他容忍还是反击
                                                  

文静听话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经常挨同伴的欺负,作为家长一定既心疼又恼火,就会常教育孩子说:“再有人欺负你,你就打他!”可是孩子总是摇头说:“老师说,好孩子不可以打人。”家长也犯难了:“按理说教孩子打人是不对,但面对未来的竞争社会,孩子的这种软弱个性将何以取胜?”

这个问题不少家长都遇到过——


1、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种自我保护和正当防卫的方式,在竞争社会,教孩子学会反击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教孩子去欺负别人,但若别人欺负到自己头上来了,就应该反击。孩子将来面对的是一个竞争社会,如果事事都教孩子宽容退让,容易造成他形成软弱怯懦的个性,无法做到自强自立。所以,让孩子具有反击精神,学会自我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要从孩子身上找到问题的症结,教给他正确的交往策略。

如果孩子经常受欺负,起码可以说明一点:他的交往方式有问题,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应该首先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到问题的症结,帮他调整与同伴交往的策略,比如礼貌、协商、主动关心等,决不能强行要求他“打回去”。因为孩子本身对交往就有畏缩心理,万一动了手也“打不回去”,他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如了。



2、应该从爱的角度出发,正面教育,正确引导,让孩子学会宽容对人。

一般来说,孩子平时所受的欺负,无非就是被小朋友推了一把,如果没有严重的伤害,家长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该用“打回去”的方式进行反面强化。我们可以抓住这样的事例对孩子进行适时的引导教育,让他体会到这种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是大家都不喜欢的,小朋友应该团结友爱,和气相处。我的观点是:要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出发,尽可能地去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敌意”,教孩子宽容待人。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知识能力的抗衡,暴力并不能使孩子取得成功。

要常教育孩子,对于小朋友间一般性的欺负行为,都应采取大事化小、息事宁人的态度。能够把大事化小就是一种处事能力嘛,完全不必用暴力去抗衡,应该把心思花在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上。学习成绩好了,能力强了,别人自然也就不会看轻或轻易地欺负你了。至于对那些确实不讲理的孩子,少跟他玩就是了。

3、孩子间的纠纷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才能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生活经验。

孩子间的打闹争斗是平常事,是他们交往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孩子就是在今天吵明天好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父母应该有坦然的心态,顺其自然,相信孩子通过摸索实践,最终会找到交往的“度”,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孩子不懂事,应该通过家长或老师来解决,以便帮助他们明辨是非。

确实有些孩子攻击性特别强,喜欢欺负别人,我认为这个责任主要在于家长的教育。因为孩子毕竟年龄小,要靠家长来言传身教,正确引导。我认为,如果孩子受了欺负,首先应该找对方的家长,让他去严格教育自己的孩子。

老师对孩子间的交往也应有一定的指导、教育责任。对孩子的纠纷,如果家长不便直接介入,可以通过老师找欺负别人的孩子或其家长谈话,协商教育。

 
 
不错,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受到欺负时能够积极反抗和自卫,以免养成懦弱的个性。但是,大多数家长同时又理智地认识到,“打回去”的教育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孩子间的打斗基本上都是暂时性、代表性的,并不存在原则上的敌意,他们今天吵明天好,在这一过程中互相磨合,逐渐学会交往。如果轻易地教孩子以动手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容易使孩子的争斗升级,形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激烈局面,最终造成更大的伤害。更何况,成人社会中,暴力行为最终也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具体建议:

1、在冲突中,如果孩子受到的欺负并没有达到“皮肉受苦”的程度,只是“大鹏拿走积木不给我”,“亮亮不让我上滑梯”之类,你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和这些小朋友交涉,鼓励他“到大鹏那儿把积木要回来”,去告诉亮亮“滑梯是大家玩的”。这样做,能够培养起孩子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让孩子懂得如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2、如果孩子受欺负到了挨打的地步,你可以先向孩子问一些“是不是很疼”之类表示安慰的话,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孤立的。然后跟他说:“以后再有人这样欺负你,不要哭鼻子,告诉大人(幼儿园老师)大人会批评他的。”这种做法,可以使孩子意识到受人欺负时有时需要主动还击,但还击不一定非得“以牙还牙”,对于这种“不公道”的行为,应该让主持“公道”的人去管。让孩子接受这些观念,不仅可以提高他的自立能力,对他学会将来如何在一个有规范,有秩序的社会中为人处事,也是很有帮助的。

3、3岁前的孩子打架,原因一般很简单,多数是由于抢夺别人的东西或被人抢所致。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明道理,又处于一个“自我中心期”,往往分不清什么东西是别人的,而都把它当成自己的。这时,家长仅仅说一句“不准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够的。最适宜的方法是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其它活动引开他的注意力。如可以说:“快过来,妈妈给你讲你最喜欢听的故事。”另外,3岁的孩子打起架来,往往不知轻重,所以为防止孩子受到这方面的伤害,加强照顾和看管很重要。

 
 
 

G、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失望

 

  与其想办法让孩子远离失望,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在面对挫折后,重新振奋。专家指出,有能力应对失望的孩子,常常更容易快乐。

  案例:葱葱早在两天前就与爸爸妈妈约定,星期天带上刚买的小皮球,去公园的草地上玩。周六晚上,小葱葱临睡前就把装入袋子中的小皮球放在床边。第二天清晨,一向都要妈妈叫醒的葱葱早就醒了,很快在妈妈的帮助下穿好了衣服,刚要出门,没想到天却下起了大雨。葱葱等啊等,雨就是下个不停。葱葱满脸失望,眼睛里闪烁着泪水……

  分析:生活中充满着大大小小的失望,很多父母都想尽量使孩子远离它。其实,如果孩子能够早期学会如何应对失望,那么整个孩童时代甚至是成人以后,他们都可以保持快乐的心态。关键在于孩子面对失望时,父母要让他们知道如何寻找合理的帮助、与人沟通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孩子对失望的反应进行必要的帮助。

  反应1: 情绪激动型

  如果孩子面对失望的反应是放声痛哭,或是倒地耍赖,情绪反应非常强烈,那么父母首先要让他知道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其次让他知道任何无理取闹都无法带来他想要的东西。但要注意的是,此时父母切不可由于孩子的坏情绪而影响了自己,转而再对孩子施压。

  建议:可以告诉孩子,你很了解他的失落感,并安慰他“你感到失落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下我也会失落的”,让孩子了解失望是很正常的,然后和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或是让孩子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直到他找到自己喜欢的为止。一般而言,如果孩子能够从他擅长的事情中寻找到乐趣,那么他就知道了自己有能力掌控某些事情。这种训练通常可以使孩子的思考模式很快从失望转变为“做其他事情一样也很快乐”上来。

  反应2: 独自生气型

  这类孩子面对失望,通常不会大哭大叫,而是在一旁酝酿生气的情绪。此时父母要帮助孩子自己从坏情绪中解脱出来,可以提示孩子“我们换件事情做做,你有什么好主意?”这样做能使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能力把糟糕的情况变好。

  建议: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譬如“我们现在不能去公园玩球了,那就在家玩你最想玩的玩具,好吗?”或者可以问“你愿意不愿意下周日再去呢?”也可以在准备晚餐时,让孩子搭把手,虽然这样做会让你更加忙乱,但是却有助于调节孩子的情绪,用积极的态度,从悲观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反应3: 转而忘记型

  虽然这类孩子不会把令人失望的事情看得很重,当他知道自己不能去公园时,会立即要求换个其他项目玩玩。但是作为父母仍然需要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的抗挫折方法。

  建议:为孩子创造一个人际交往的圈子,让孩子在失落时可以求助他们。这个圈子里不光有父母,还有家里的其他亲人以及孩子的小朋友等。

  研究表明,能够从失落情绪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孩子通常有能力让其他人帮助自己。此外,可以问一些暗示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学会应对所面临的失望。

  

  如何处理孩子小情绪

  冷处理:当孩子难以控制自己的时候,可以别搭理他,让他自己平静一下,有利于安定情绪。

  树立榜样:父母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发火,这样在旁的孩子就会模仿你的做法。

  丰富词汇:比起摔椅子、踢人等暴力行为来,用嘴说出来感受会好一些,可以教孩子一些词汇:如生气、发怒、邪气、发狂等。或通过讲故事,让孩子发泄不良情绪。

 
 

H、教孩子学会“善待”批评
 

  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往往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而法国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那些在孩提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等消极态度。由此,他们进而认定,从小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一个人的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的建议下,法国家长往往采用下列方法:

  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家长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表扬为主,但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或学步时,就有意识地让他既听到“正面”的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此时的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如,“宝宝(学)说'喝水’很清楚,但(学)说'吃饭’妈妈还听不懂—来,跟妈妈再多练习几遍”;“宝宝昨天学走路一点也不怕累,怎么今天就怕累了?”这样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可以帮助尚未踏上社会的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幼儿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的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求孩子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才能虚心予以接受。同时应该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之必需。

  要求孩子冷静处理

  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引申等等,相反,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不要默不作声

  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家长应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予以接受,甚至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

  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那么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引发种种心理弊端。不过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解释时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求孩子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师长的批评,但对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得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理应虚心接受。

  建议孩子作出道谢

  对那些提出善意批评的人不论是谁,都可建议孩子作出真诚的道谢—这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虚心和诚意,而且还能加快弥合双方的分歧。

  让孩子作对比

  不妨在孩子接受批评并作出改进后,有意让其作一下前后对比——聪明的孩子自会明白接受批评有益。

  也让孩子学会作出批评

  通过接受批评,孩子学会了知晓“如何作出批评才能使对方虚心接受”的要点。不妨帮他总结:批评前作好调查分析,语气要婉转,用词要文明恰当,态度不要偏激,要允许对方分辩……

  实际上,只要孩子学会“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

 
 
I、哪些话是孩子快乐的魔力
 

也许你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么,哪些话会带来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魔力,而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中抹去的呢?   

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你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什么样的词语都将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即便你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无论你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谈条件,达成妥协。你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   

那么,哪些话会带来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魔力,而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里抹去的呢?

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五分钟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

很简单的两句话,你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你也不会被女儿看作是个“坏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么让你生气的事——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可以这样说。说得就好像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你满意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你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J、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经常看到妈妈们讨论这样的话题,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大家都说我们处在一个竞争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竞争,要尽早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让孩子们了解竞争的残酷性,让孩子勇敢地积极参与竞争,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占一席之地。妈妈们说,从上幼儿园起,到学校,以至走上社会,孩子们哪里不面临着竞争?我们只有从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灌输给他/她竞争的意识,他才能在社会交往的发展过程中不受人欺负,步步领先。

 

  其实,正因为这个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才不用教导给孩子如何“竞争”即使在动物世界中,同种动物间也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动物天生也会懂得如何参与从觅食到求偶的各种竞争,同时自如地选择在某种情境下与同类甚至异类竞争或者合作。人生来也存在着竞争意识,可以在良性竞争的游戏规则中,积极参与,自由选择,这才是积极的、有质量的人生。人为地向孩子强调竞争意识,反而会起到破坏作用

 

  看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亲子园里,一个小朋友看上了另一个小朋友玩了一会儿、刚刚放在手边的一件玩具,上来就拿,哪知另一个小朋友没有放弃,而是动手打了他一下,他没有还手,愣了一下后立即放弃了这个玩具,自己去寻找了另外一件。

 

  其实事已此,应该算在自然状态上比较圆满地结束了,家长也无需在这个时候介入事件借机教育孩子如何遵守规范。但可以理解的是,被打了一下的那个小朋友的家长,看到孩子没有打回去而是掉头就走,心里不太舒服,虽然孩子没有在意,而是换了一件玩具高兴地玩起来。

 

  家长很委屈,觉得既然那个小朋友已经把玩具放下了,我的孩子过来为什么不能玩?更难过和担忧的,是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连抢个玩具都不敢,以后如何面对社会的竞争?交流中其他的各位妈妈也纷纷发言,其中占主流的声音是:走上前去,教孩子打回去。我们不欺负人,也不能让别人欺负了!要灌输给孩子竞争意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和欺负不欺负没有多大的关系。那个孩子虽然玩了半天这个玩具刚刚放在手边,但不一定意味着他要放弃这个玩具了,也许只是哪里痒痒了要用小手抠抠,这个时候另一个小朋友上前拿玩具,他当然要“捍卫”了。话又说回来,孩子们很好地自己解决了一次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学到了交往的规则。如果家长硬要走上前去协助,也只是教给他们一些交往的技巧,如尽量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等。但家长如果教给第二个孩子走上前打回去,那是教给孩子竞争吗?这只能教给孩子一种概念,暴力强势。如果双方家长出于同一个“不受欺负,参与竞争”的观念,一个教孩子上前打回去,另一个教孩子再还手,两个孩子最后为了一个玩具,一定要打出个结果,胜利的,是更暴力的那一个。这是家长想要的竞争教育吗?

 

  在家长们谈论“不受欺负 ,要培养竞争意识”的时候,其实已经暴露出了家长自己的竞争意识问题。如果跳出我们个人的生活圈子,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那些竞争力强的社会人士,倒不大谈论竞争意识话题,积极谈论竞争的,往往是在竞争中备受压力的人们,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感觉到自己处于劣势,才不自觉地把这种压力转移给了孩子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竞争异常敏感,刻意培养孩子“好强,争第一,做人上人”的观念。其实,我们身边的那些成功的例子,其成功的原因不是因为当事人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而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是他们自身的高素质,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家长与其强调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如注意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

 

  而在竞争这个问题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过多地强调孩子的竞争意识,不会增强、反而会降低孩子的竞争能力,甚至会让孩子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显而易见,过多地渲染竞争的恐惧,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认知社会,不利于孩子建立与他人的友善、对社会的友善与信任,这种恐惧感会妨碍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参与良性竞争。还是举上面的这个例子,无论两个孩子哪一个打胜了得到了玩具,孩子们都会清楚地认识到要不遗余力地打压对方,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我打败对方就能胜利,而不是我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取得成功。这种将竞争的胜利过多建立在关注对方失败的基础上的做法,恰恰是恶性竞争的一个基本要素,其实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对方的失败,而是自己能力的突破。良性竞争的双方,通过对自己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竞争,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而恶性竞争,恰恰是竞争双方的自我毁灭。对于每位家长来讲,我们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主动参与竞争,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时候,一定要冷静想清楚,我们到底想让孩子参与有建设性的竞争,还是毁灭性的竞争?想清楚,到底是孩子没有竞争意识,还是我们自己有竞争恐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