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受广府:小北原是客家窦

 虾子 2009-07-28

作者:李国良

 

在这里,人们打招呼、聊天、街坊吵架、父母呼儿唤女、主妇购物买菜,操的是客家话。在这里,生了小孩的产妇吃的是糯米酒煮鸡、糯米酒煮鸡蛋;逢年过节,家家端上菜桌的是酿豆腐、红烧肉……

 

观音山(越秀山)东南面山脚一带俗称小北角,曾经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缘于上世纪40年代,陆续有客家人在此开布厂或作坊,从事纺织业的生产。老板雇用的工人多是来自家乡的客家人。当这些工人在此立足后,又陆续吸引了乡里乡亲前来投亲靠友,客家人群体不断壮大。他们工作于斯,生活于斯,成为这一带的主要居民。

广州有句俗话,“东豪西富,南穷北倔”。形象概括了旧时广州市民以居住地为分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达官贵人住在城东,建起豪华别墅,洋味十足。他们的子弟被称为“东山少爷”。商贾之家居于城西,筑就西关大屋,古色古香,冬暖夏凉,孕育出“西关小姐”。住城南城北的是工人、小贩之类的劳苦大众。城北居民的生活状况比城南的更差,就有了“南穷北倔”之说。

生活在小北的客家人是穷到倔的民众的代表。他们在观音山脚下,住的是茅寮木屋,吃的是粗茶淡饭,裹的是旧布破袄,惨淡度日。但是,却凭着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里顽强生活下来,繁衍后代,使小北角成为广州有名的客家窦。

从东风中路转入天平横街往越秀山方向走去,所经洪桥街、三眼井下街、上街,豆腐寮等街巷,就是兴宁、五华等客籍人士聚居的地方。在这里,你遇到的人十有七八是客家人。在这里,人们打招呼、聊天、街坊吵架、父母呼儿唤女、主妇购物买菜,操的是客家话。在这里,生了小孩的产妇吃的是糯米酒煮鸡、糯米酒煮鸡蛋;逢年过节,家家端上菜桌的是酿豆腐、红烧肉……到了上世纪60年代,夏秋时节,每逢十五的晚上,就有这里的客家人走上越秀山,趁着皎洁的月光,在树影婆娑的山坡上唱山歌。悠扬的歌曲有言情、有励志,有思乡。优美的旋律、平整的对仗和深刻的寓意倾倒了无数的知音,就连散居于广州其他区域的客家人也远道而来参加十五一墟的盛事,人数之多,场面蔚为壮观。“客家山歌多又多,条条山歌有妹名,一条无妹唱唔成”至今犹萦绕耳边。

随着旧城区改造,不少客家人已经搬出小北角。但是,每天还有很多老人家回到这里与老街坊会面,缅怀逝去的岁月,缅怀在这里经历过的喜怒哀乐。他们依依不舍这片曾经充满乡情乡音的好地方。

 

(观宇/编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