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五伦孝为先

 小小牛刀 2009-08-02
人生五伦孝为先

历史上,儒家将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伦”字的意思是“大的分类”,“五伦”观念的提出,就是要人们正确处理好这五大类型的人际关系。

“五伦”观念的提出可以上溯到孔子,在相传是子思所作的《中庸》中曾引用孔子的话说:“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到了孟子的时候,关于“五伦”的规范有了明确的表述,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道,指的是自然界的大规律。古代圣贤讲得五伦大道,“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兄良弟悌、朋友有信。”也就是今天社会的五种关系。

在先秦早期儒家那里,“五伦”关系是双向的。《礼记·礼运》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这五种人际关系之所以从十个方面说,是因为每一个方面都要尽其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父子有亲”

  “父子有亲”一句实际是讲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天然的。儒家强调教育儿童要从小培养这种对父母兄弟的爱心,这就是“孝悌”,将此爱心推而及于他人,就是“仁”。所以《论语·学而》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的观念与核心的价值,它包含两条不言自明、无须论证的公理。

  第一条公理——“将心比心”。你孝敬父母,别人也孝敬父母;你慈爱幼子,别人也慈爱幼子。因而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得出道德的最基本原则,所谓道德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二条公理——“知恩图报”。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不能知恩图报,或者恩将仇报,以怨报德,那就是小人,甚至禽兽不如。由此而有人、禽之辨,有君子、小人之辨。对于儒家学者来讲,不仅父母有养育之恩,师友、乡里、社会、国家以至天地都有恩于己,应该“知恩图报”。这是一种报答的感情和心态。在儒者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欠社会许许多多,所以应该“报答”。报答是一种境界,报答越多,境界越高,其生命就越有意义。

  从人的成长和衰老的自然规律来考察,每个人在成年之前都是靠长辈的监护、养育成长起来的,而当他进入老年阶段、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之后,又要依靠年轻人的照顾。这种相互扶助的自组织形式,有其天然的合理性。而孝慈观念正是这种内在合理性的道德情感的升华。

在现代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很大冲击,但孝道观念仍然深深扎根于社会当中。特别是当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时,孝道作为传统美德加以倡导,有其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儒学所讲的“父子有亲”的伦理准则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夫妇有别”

  “五伦”的次序,有多种排法。所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本是依传统丧服制度的重轻为序的。但按儒家的人道观而言,夫妇一伦才是人伦之始。夫妇一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社会以家庭为基本的单位,而家庭是由夫妻共同组成的。

  所谓“夫妇有别”,“别”的意思是有所分别,主要指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意义的不同。另外也有限制女人从事社会活动之义。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秦汉以后,因为强调妇女要遵守“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夫妇关系又表现为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东汉《列女传》则称:“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在传统社会中,妇女所受的束缚和压迫,皆导源于这种不平等的地位。

  还有,在传统社会中,因为有“男女授受不亲”的戒条,青年男女缺乏接触交际,更谈不上自由恋爱,这时的婚姻缔结方式基本是听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男女本人的理想、情感、旨趣则完全被漠视了。这一传统礼教造成了许多青年男女精神上的痛苦。清末思想家宋恕提倡男女婚姻自由,认为婚姻以两相适意为基础,男女双方应有自由择偶的权利,也有自由离异的权利。

现代社会讲“男女平等”,女人已经有了同男人一样的学习和工作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许多男人能做的工作,女人也能做。在婚姻生活上,青年男女有自由择偶的权利。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受到了社会的肯定。鉴于现代社会出现的这一新的伦理精神,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夫妇有别”伦理准则修正为“夫妇有情”。

  “长幼有叙”

  “五伦”关系,本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但《孟子》在讲到兄弟一伦时,不是讲“兄弟有叙”,而是讲“长幼有叙”。“叙”通“序”,为次序之意,在这里指“序齿”,即按年龄论大小尊卑。在家庭伦理中,兄弟一伦按年龄论大小尊卑;在乡党社会的伦理中,也按年龄论大小尊卑,所以孟子不讲“兄弟有叙”,而讲“长幼有叙”,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而按年龄论大小尊卑,则现实社会实际的贵贱尊卑等级观念被冲淡了,反而具有平等、亲和的意义。因此“长幼有叙”的先贤遗训在现代人际互动关系中仍能发挥良性的作用,仍可作为现代社会的伦理准则。

“朋友有信”

人生在世,无论地位高低,都不能没有朋友。而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应该相互勉励,完善道德人格。孟子说:“责善,朋友之道也。”而作为儒者,在求学问道的过程中,也必须有朋友的相互砥砺、资益,才能成就学问,所以《礼记·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朋友在一起,讲学论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之间互为精神的支柱,志同道合是自然亲近的因素,而相互信任则是深厚友谊的基石。真正的朋友,要经得起生死关头的考验,经得起世态炎凉的考验,所以《史记·汲郑列传》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近代进步思想家于“五伦”中特别推重“朋友”一伦,如谭嗣同认为,“五伦”之中唯有朋友一伦是平等的,人们可以凭着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结交朋友。

  近年来,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即使在朋友之间也经常发生相互欺骗的事情。所以“朋友有信”的先贤遗训仍有其珍贵的道德价值。今天,我们不仅呼唤朋友之间的“诚信”准则,同时亦应在全社会中重建“诚信”的价值理念。

“父子有亲,上下有义,夫妇有情,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群我有仁,人天有报,网际有智,邦交有礼。”

“人生五伦孝为先”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都是善良的,“性相近,习相远”,只是当代很多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偏离了本性。

怎样去恢复人的本性?就是用德。古人提出有“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的中心是孝德。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对父母要有孝心。把孝心拓展开来,就是在学校里尊敬师长;在社会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在企业里尊敬领导,待人真诚,上下齐心。对社会对祖国要有忠心,对人民要有爱心。

子有爱敬之心,则父母乐;子有哀戚诚敬之心,则在天之灵安。这就是孝。

“孝”是“老”加“子”,就是老一代与子一代合而为一,和睦共处。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如果和父母在一起居住,对父母要敬重,要感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父母呼,应无缓;父母命,行勿懒”。尽量满足父母的意愿,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常得欢喜之心;若父母没和自己住在一起,要常回家看看,多一些问候,讲讲工作和家事,以免老人牵挂。父母身体不适,要殷勤服侍,举汤奉药。

行孝不仅要做到孝养父母之身,更要孝养父母之心。以前只是关心父母的吃穿和身体健康,很少关心父母的感受,其实让父母常得欢喜之心才是最重要的。老人有老人的想法,下一代有他们的观念,关键在于沟通、交流。“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道理讲清楚,代沟就消失。另外,兄弟姊妹间的和睦友爱,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事业上互相帮衬,生活上相互协调等,对父母都是一种安慰。

“养不教,父之过”,要教育好子女。自己以身作则,子女自然会效仿。这样每个家庭和睦了,整个社会大家庭就和谐了。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为人须当孝父母,

孝顺父母如敬天。

孝子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儿照样还。

为人子女要孝顺,

不孝之人罪逆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