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到,拜山忙。每年清明各大中小学都有一项必做项目–扫墓。到哪里去呢?烈士墓。在广州,出名的烈士集体合葬的陵园有四个,最小的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较大一些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最大一个是位于燕岭的银河烈士陵园,面积介乎黄花岗和银河公墓之间的就是位处闹市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顾名思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主要是为了纪念1927年12月11日广州武装起义后因国民党军镇压而殉身的近六千名烈士(包括未及时撤离的起义军、工人赤卫队、拥护革命的群众及苏联与朝鲜共百多位国际革命战友)。
从五千多人起事、西村芳村合共两万多工农响应,到宣布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再到国民党调动驻肇庆、东江、顺德地区的师团,在英美日法等国的支援下武力镇压,最后起义被镇压,越秀山上尸骸遍地、珠江之畔血流成河,枪火弹雨让广州城满目疮痍,在短短的三天内,一座古城两度易主。共产党在中国发动的最后一次城市暴动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才有了后来的红色根据地井冈山和“农村包围城市”。 回正题,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修建于1954年,半个多世纪来烈士陵园的总体结构却未曾大变。 从正门前看到镌刻于阙门正面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接着穿过五扇朱红铁栅门,走过由青松翠柏墨守着的167米花岗岩大道,到达写着“廣州起義烈士永垂不朽”的巨型石雕,再往东面去绕过圆形的“廣州公社烈士大墓”,经过建在园区人工湖上的“血祭轩辕亭”,到达“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最后折返“血祭轩辕亭”从陵园的东门离开。当然,园内可不仅上面说的那些地方有看点,不过按这个顺序走大致上就不会错过陵区和园区的重要部分了。 看不清楚下面署名的是谁吧,是周总理的杰作 陵园大道平时的模样 象征着三座大山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巨型石雕 走近点看,每块大石上都刻有历史的片段 向东一看,看到一个小小的草坡 每次扫墓都会从这里正式开始 绕着大墓兜一圈,你会发现这个锈迹斑斑的入口 这亭子建在人工湖的中心处 这个亭是为了纪念一对刑场上就义的地下党夫妇而建造的 中朝,中苏两座人民血谊亭 这里就是东门了,跟正门比较显得非常的广州传统啊 上面那条路线在小学带队扫墓时只走过一次,后来都是从正门进直奔“廣州公社烈士大墓”,列队放歌,然后绕墓一周,接着迅速地从原路返回。记得一次扫墓,有个同学问带队的老师:“那个草坡里真的有人埋在里面吗?”老师答了一句:“没有,那只是一座衣冠冢。”现在回想,1927年牺牲,到1954年才建园,也只能是衣冠冢了。 其实那由围墙围起来的小草坡除了是衣冠冢外,还曾在1963年和1986年被次评为“羊城八景之一”,名叫“红陵旭日”,这个景观在每天的红日东升还是西降的时候都有机会看到,有心的同学可以去蹲蹲点照照相。 结尾了,这次其实没说多少东西,都是在用力地堆图。希望这清明假期,大家有空就别去陵园了,人山人海的热闹陵园多半不是造园者的设计初衷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