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王”原是宋朝爱国将领

 虾子 2009-08-04

贯穿老西关的康王路得名于“康王”,究竟“康王”是什么?昨日,记者从广州市地名办获悉,原来康王是宋朝的一位爱国将领——康保裔。 

  据了解,康王路的最前身是带河路,当时的带河路很短,只有现在的龙津路到长寿路之间的一小段。据当地居民陈婆婆介绍,带河路是一条沥青路,不足3米宽,道路的周边都是居住区。后来道路扩建,贯通南北,一直通到珠江边的人民桥,形成现在的康王路。

  “康王路”曾经有一段时间叫“世纪路”。最终,广州市地名办经过反复推敲,将这条经过康王直街、康王上、下街的规划路,敲定更名为具有历史基础及文化内涵的“康王路”。

  “康王”的称谓主要是来源于附近原有的一座康王庙,此庙是纪念宋朝的一位爱国将领——康保裔。传说,康保裔出身将门,是洛阳人士,祖父和父亲都是捐躯沙场、马革裹尸的武将。康保裔自幼习武,精于骑射,射空中飞鸟,箭无虚发。从军后,康保裔屡立战功,在任高阳守将期间,辽国进犯中原,他不顾年龄高迈,奋起抵抗,但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随着康保裔的事迹流传,人们尊称他为康公、康王,后人敬其忠勇在大江南北广建“康王(公)庙”。清代时候,羊城西郊、南郊都曾经有过康王庙。中山七路附近的康公直街、康王(上、下、直)街都是因为同名寺庙而得名。据说,前进路的康公街、同福中路的康公后街也因为曾有同名寺庙而得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