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摩托 兴衰30年

 虾子 2009-08-04
30年前它相当于“宝马”,10年前开始被称为“摩的”,5年前出现“飞车党”,如今它被全城禁行

  广州摩托 兴衰30年

  禁摩兴衰篇

  三十年前,拥有它不亚于今天拥有一辆“奔驰”“宝马”轿车,它代表奢侈,象征身份和地位;

  二十年前,时髦青年骑着崭新的摩托车载着心爱的姑娘,在街头招摇。

它逐渐走入千家万户,代表着改革开放后广州市民生活的富裕和现代;

  十年前,它开始被人称为“摩的”,遍布大街小巷,下岗的工人、拥进城市的农民工用它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

  五年前,“飞车党”把它拿来作为犯罪的工具,层出不穷的飞车抢夺惨剧让人“谈摩色变”。

  今后,随着广州市区实施全面禁摩,它即将从这个城市彻底消失。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三十年,在广州这座城市,摩托车留下了怎样的一串历史烙印……

  发展史

  1978年,广州市区登记在册的摩托车只有3833辆,车主大多是从东南亚国家回国的华侨;

  1982年,广州市区登记在册的摩托车8892辆;

  1988年,广州市区摩托车上牌数量首次突破10万辆;

  1992年,广州市区摩托车上牌数量首次突破20万辆;

  到1995年,这个数字再次被改写成361016辆;

  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峰的401655辆,摩托车成为广州市民第二出行工具。

  目前,根据相关部门估算,广州路面行驶的摩托车达到50万辆以上。

  禁摩史

  1991年10月,广州市限制摩托车新入户发牌;

  1996年6月2日,广州市“九五发展规划”提到,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严格限制摩托车的发展速度,在某些路段限制行驶。

  1998年3月16日,广州市全面停止核发市区(旧八区)摩托车号牌;

  1999年,全天禁止郊区号牌摩托车在市区行驶;

  2000年11月10日开始,全天24小时禁止外市籍号牌摩托车进入广州行驶。

  2002年5月1日,禁止摩托车通行人民路;

  2004年,广州正式公布摩托车限行方案,开始分路段、分区域、分阶段逐步限制摩托车行驶;

  2007年1月1日起,广州全面禁摩。

  20世纪80年代 “宝马”时代

  为参观摩托讨好同学

  虽然时隔26年,黎志新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去同学家参观摩托车的情景。

  那是1980年春。10岁的黎志新正读小学五年级。班上一名同学的伯伯是印尼华侨,过春节从印尼归国探亲时,带回来一辆摩托车送给他父亲。这让班上同学都羡慕不已。“当时,整个广州也没有几辆摩托车,拥有一辆摩托车,相当于现在有一辆奔驰或者宝马车。”黎志新说。

  家里有了一辆摩托车后,黎志新的同学一下子神气起来。同学们为了有幸能被邀请去他家参观,争相讨好他。在帮他打扫了两次卫生后,黎志新终于也获得了参观的邀请。

  那一天下午放学后,黎志新怀着兴奋和忐忑的心情,前往华侨新村同学家参观摩托车。

  到达时,同学的父亲刚刚骑摩托车从外面办事回来,摩托车停在院子里。看着崭新的摩托车,黎志新即新鲜又好奇。他走上前去,摸了一下车身。但马上被那位同学拉住了。

  “不要乱动,把我家的车摸坏了怎么办?”时过26年,黎志新仍然记得同学当时的语气和神态。

  这时,那位同学的父亲走了出来。他笑着把黎志新和那位同学抱上车,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开了一圈。“在那之前,我还只在电影上偶尔看到过摩托车,从来没有坐过。”黎志新说。

  第一辆摩托车进入广州是什么时候?记者多方查阅没有得到确切答案。只是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截止到1978年,广州市区登记在册的摩托车仍然只有3833辆。198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8892辆。与黎志新的同学家类似,这些车大多是从东南亚国家回国的华侨从国外带回来的。

  《雅马哈鱼档》引发“摩托热”

  “从拘留所释放回家的失足青年阿龙踯躅在龙珠街头。他看到昔日的同伴纷纷办起了个体摊档,有的甚至成了‘万元户’,阿龙下决心也做一条真龙。他把家里的电视机、收录机、手表全卖了,又向朋友借了些钱,买了一辆‘雅马哈’摩托车,邀好友海仔、女友珠珠一起,开了一家‘雅马哈’鱼档……”1984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喜剧电影《雅马哈鱼档》在全国热播。阿龙骑着“雅马哈”摩托车载着女友招摇过市的情景,给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蔡炳清是和女朋友一起看的这部电影。“咱们也去买辆车吧!”看完后,女朋友对他说道。

  1984年,蔡炳清25岁,和父母一起在做服装生意,女朋友是名小学教师。每天下午,他都骑着自行车去接女朋友下班。女朋友“发话”后,第二天上午,蔡炳清取出8000多元积蓄,又向父母借了5000多元,悄悄买回了一辆崭新的原装进口雅马哈摩托车。他瞒着女朋友请人教他练习了两天,终于学会了骑摩托车。

  第三天下午,他早早骑着摩托车来到女朋友学校门口。放学了,女朋友走出校门。蔡炳清骑着摩托车猛地在女朋友面前停下,女朋友被他吓了一跳。随后,他载着女友,骑着摩托车逛遍了广州的大街小巷,最后又驶上了白云山。

  继蔡炳清之后,他身边的许多朋友和同事也都先后买上了摩托车。

  有报道说,《雅马哈鱼档》热播是摩托车在广州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标志。对这样的说法虽然难以考证,但上世纪80年代,受改革开放政策之利,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在全国率先发展起来,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摩托车逐渐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确是不争的事实。

  “当时内陆人都很羡慕广州,街头到处都是摩托车。这被认为是广州富裕和现代的象征。”蔡炳清回忆说。在当时,骑着摩托车带着女友出去兜风是一种时髦,许多年轻人结婚,都要买辆新摩托车。

  有统计数字说,1982年,广州市区上牌的摩托车只有8892辆。到1988年已经突破10万辆,4年后突破20万辆。

  20世纪90年代 搭客时代

  本地搭客仔兴起

  今年42岁的陈志雄开摩托车搭客已经整整15年。

  陈志雄家在原芳村区石围塘山村。那里原本是郊区农田,但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土地被征收。村民从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其他一技之长。1991年,27岁的陈志雄买回一辆摩托车,开始了他的搭客仔生涯。多年以来,每天上午八点,他就准时来到原芳村区政府附近路段搭载客人。中午回家吃饭,下午两点再出来上“下午班”,傍晚收工回家。

  陈志雄说,当时开摩托车的人少,挣的钱也多。究竟当时一天能挣多少钱他没有透露,但表示已经能够负担起他们一家四口的生活。

  陈志雄喜欢这份差事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作时间比较自由,能接送子女上学,他的小孩从读幼儿园起,就靠他的摩托车接送。

  在陈志雄做搭客仔的第二年,朱建国也开始靠摩托车拉客为生。1992年,他和妻子双双从单位下岗回家。在待业半年后,他借了12000元买了一辆“五羊本田”牌摩托车,开始搭客生涯。

  他说,最早的时候,他平均每天能收入100元左右,这在当时算得上一笔不小的收入,抵得上在工厂时他和妻子的总收入,足够他养家糊口。

  广州人习惯把骑摩托拉客的人称为搭客仔。广州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搭客仔?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摩托车主要还是家庭自用。但进入90年代后,开始有人骑摩托车搭客。

  记者调查发现,与现在的搭客仔九成以上为外地人不同,这批最早的搭客仔大多是广州本地人。他们大多和陈志雄、朱建国一样,要么是芳村区、天河区、白云区等城中村的青年,要么是下岗的工人。

  在这期间,广州市摩托车数量急剧增加。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广州市登记上牌摩托车数量已经高达401655辆。摩托车成为广州市民除公交车外出行的第二大交通工具。与此相呼应的是,较场西路成了著名的“广州摩配一条街”,现在的中华广场当时是著名的“中山三路摩配城”,不远处的南华西路则是著名的“摩托修理一条街”。

  摩托车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政府也开始发出限摩信号。1991年10月,广州市政府出台规定,限制摩托车新入户发牌。这被认为是广州市限制摩托车发展的最早信号。1996年6月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九五”发展规划》,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集约型公共交通,严格限制摩托车的发展速度,在某些路段限制行驶。1998年3月16日,广州市政府终于决定,全面停止核发市区(旧8区)摩托车号牌。

  外地摩托大肆涌入

  开始搭客仔生涯之前,吴存荐在番禺一家电子厂打工。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却只有五六百元工资。

  吴存荐的老家在江西景德镇的一个小山村。1994年,17岁的吴存荐跟着表哥来到广州。三年时间,除了工厂周围,他几乎没有去广州市区逛过。他听说过中信广场,却不知道在哪里;在老家就知道白云山,却从来没有去过。

  1998年春节后,吴存荐从老家返回广州,住在一个骑摩托车搭客的老乡家。这位老乡已经在广州开了两年摩托车,在家新修了房屋,还把老婆儿子都带到了广州。吴存荐发现,开摩托车的收入远远高出他在工厂的所得。

  吴存荐决定也来开摩托车。不过他却被告知,从当年3月16日起,广州市已经全面停止核发市区(旧8区)摩托车号牌。

  就在他愁眉不展之际,那位老乡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可以在老家买辆摩托车,上牌后再托运到广州来。吴存荐听从了老乡的建议。东拼西凑5000元钱在老家拼装了一辆摩托车,然后通过大货车托运来到广州。随后开始了他的搭客仔生涯。

  那是广州搭客仔的一段黄金岁月。每天两三百元的收入让吴存荐非常满足。不久,在他的建议之下,表哥也从工厂辞工加入搭客仔的队伍。两年后,他回家新建了房屋。眼见他们在广州骑摩托车载客赚到了钱,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来到广州,开起了摩托车。他们有的和吴存荐一样,从老家托运来摩托车。有的则是到大沙头二手车交易市场,购买二手摩托车。

  记者连日走访调查显示,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外地人开始加入到广州摩托车搭客市场。与此同时,首批本地搭客仔则纷纷改行。因此,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广州的摩托车搭客市场已经成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天下,九成以上的搭客仔都来自广州以外的地方,省内以梅州、河源、清远、韶关、茂名等地的人居多,省外则以湖南、四川、江西、河南、湖北等地的人为主。他们大多和吴存荐一样,来自农村,年龄在20至50岁之间,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家庭生活的压力。他们聚居在城乡接合部,租住在城中村的出租屋中,骑摩托车载客是他们、甚至是全家人维持生计的惟一方式。

  1998年3月16日,广州市宣布全面停止核发市区(旧8区)摩托车号牌。为了搭客,这些新加入的搭客仔纷纷将外地、外省籍摩托车托运来广州。

  1999年,广州市政府规定,全天禁止郊区号牌摩托车在市区行驶。2000年11月又规定,全天24小时禁止外市籍号牌摩托车进入广州市行政区(含番禺、花都、增城、从化)的道路行驶。但因为执行问题,这些措施仍然没能阻止外地号牌摩托车大量涌入广州市区的势头。由于停止给摩托车上牌,无法办证,大量无牌无证的“黑摩”开始出没于广州大街小巷。

  据媒体报道,广州官方备案市区摩托车26万辆。交警部门介绍,加上未备案的摩托车,广州路面行驶的摩托车其实达到50万辆以上。而来自广州市有关部门的另一份报告显示:全市中心城区的摩托车保有量高达79万辆。

  20世纪90年代后期 禁摩时代

  死于飞车抢劫的两个女子

  2006年,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人们记住了两个女孩的名字——邓哲玉和朱凤梅。这两个在广州的打工妹,都同样因为反抗飞车抢夺,而摔倒在地夺去生命。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飞车抢夺”这种新型犯罪方式在广州等珠三角城市出现。犯罪分子骑乘摩托车,趁人不备从后面抢去背包等物品,然后驾车飞速离去。当事人轻则被抢去物品,重则如邓哲玉、朱凤梅一样,摔倒在地,失去生命。

  这种情形在以后愈演愈烈。在广州,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类似的新闻和事件。

  “飞车党”,这是人们送给这些犯罪分子的称号。有统计数字说,2003年1至10月份,广州市共发生驾驶摩托车抢夺案9320宗,日均发生30多宗。

  七大罪状摩托车寿终正寝

  2004年1月15日,广州市政府召开市区摩托车限行方案听证会。飞车抢夺案件频发,犯罪分子利用摩托车实施抢劫犯罪被列为摩托车的一大罪状。

  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认为摩托车存在噪音污染、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多发、非法营运、严重违章、影响城市形象等六大罪状。

  随后,广州市政府颁布将分三个阶段实施禁摩。确定于2007年1月1日,在广州市区全面禁止摩托车通行。

  消息传出,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称禁摩没有法律根据。在过去三年中,禁摩成了社会各界广泛争论的话题。

  但争论归争论,在2007年1月1日到来之际,广州市仍然如期在市区实施全面禁摩。只是表示在禁摩初期给予15天宽限期,即在1月15日,交警只查车不罚款。

  2007年1月2日上午,海珠区江海大道路口,老李趴在摩托车上,等候着客人的到来。

  “好多人都已经走了。等到15日,宽限期到了,我们也都得走。”靠骑摩托车搭客艰难维持一家四口生计的老李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

  今后准备去干什么?“不知道!”面对记者的问题,老李沉默了一下,然后回答说:“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呗。”

  采写:本报记者 林劲松 王凌 实习生 林旭红

  摄影:本报记者 卢汉欣 刘可

  图:

  ①禁摩之前,摩托车在街头蜂拥而过,在广州,摩托车曾是数以万计的人出行和谋生的工具。

  ②2006年12月6日,广州气温骤降,摩托车司机和乘客都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风”。

  ③禁摩以后,用摩托车拉货将成为广州街头的历史。

  ④2007年1月1日,中山二路,一家三口骑着一辆摩托车,被警察截停,这一天开始广州全面禁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