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字码头回忆从这开始

 虾子 2009-08-08

 

news.dayoo.com 2006年03月24日 13:43 来源: 信息时报

  曾经有过一个愿望,就是下辈子做一棵树,一棵千年树,可以坐看岁月变迁,看到千年来,周遭的生衰没落兴旺变迁,不像人,只有百年的寿命,更无法像一座码头那样,稳坐着看风云变幻。

  不管我们这代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刻意去留意什么,身在广州一座大城,好似一切都理所当然,在你不用心的那一刻,它们突然消失或改变,而等到那时,我们才开始怀念。也许厌倦了这种迟缓的追忆,在知道天字码头即将搬迁之际,我追随车水马龙的人群,来到这里,错过了为旧日中大北门留影,如今再不能把它归到遗憾的日记里,我们的天字码头,即使不是冠冕堂皇的国际式建筑,但不管哪个时候,它都是它自己,不管历史给它赋予多少衣装―――海山楼在元代时遭了火焚、学者陈恭尹在沿途江中有五堆沙洲从明代至清代连成一片的牌坊上书了“太平烟浒”四字,这一带今天被称作是“太平沙”、天字码头曾经是“官码头”、天字码头紧邻着“太平烟浒”和“海山晓霁”的旧址曾经是杀人的法场……它像披了既残缺又威严老盔甲的古代将军,在今天的广州人眼中,它也仅仅是个码头,做着码头该做的事情,没有对它进行风华绝代般的奉承,而是让它尽它最完美的职责―――为民服务的轮渡。

  天字码头的来历

  明代省垣未有码头,时有埔(大埔)人李寿相操船业,广行善事,独主筑码头,现永汉南路(今北京路)天字码头即其遗址。――《广东通志》

  一个“天”字号的码头,居然来自几百年前一个有商业头脑的平民的创意,也许在现在很多人会说要是自己有那个机会,也必做此谋策,但现在的我们见识了那么多个世纪创造出来的知识文明,想当年能有这意识的人,何其的不简单。

  在《大埔文史》里面对码头建设的过程,作了更加详尽的介绍:据说在明成化初年,大埔县三河坝水上人家李寿相与妻子双双逃荒来到广州,投靠梁家船上当船工。一年中秋节,李寿相冒死从珠江救上来一个因为赏月不慎落水的人。这位落水者是富商陈家之子,为报救命之恩,以1200两银子相赠。

  李寿相有了银子,便辞去船工,自购船只,在各个码头奔波经营,几年后,已发展到有船20余艘。在往来运输的过程中,他觉得珠江岸上无一个专供装卸的大码头,殊为不便,遂独自出资在永汉南路建一码头。

  广州人喜欢水,因为水为财,而这里的内河航运发达,由于明代广州城的改造、扩建,使广州有了直通江边的大道。而当时的天字码头,应该就是与这样的大道相连,李寿相也因此实现他的水陆联运,从而生意兴隆,富甲一方。

中大北门

  注释

  天字码头于1964年拨给广州市轮渡公司使用。楼面建筑于1964年8月,10月1日交付使用。砖混结构,建筑面积416.74平方米。有活动桥两座。1964年10月,原由文德南码头开往中大,纺织码头两条航线和三个船队队部迁往天字码头,文德南码头同时撤销。2000年,天字码头经过修缮后,大门两侧也分别镶上了林则徐和孙中山的浮雕,使这座历史悠久的码头焕然一新。

  天字码头也从此不再是纯粹的轮渡码头了,同时也成为了珠江旅游码头。珠江日夜游的主要航线都从这里开出。现在码头设有至滨江东路、中山大学、纺织码头以及增城新塘镇、番禺莲花山等航线,而轮渡从天字码头开出的就只有两条了,一条是到纺织码头;另一条是到中大北门。

要不是有黄炳辉的带领,怎么也不可能找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几百年来直到今天,成为了巷子里的一处风景物,以前专门为官员而设的海港接待处。

▲接官亭的正门,那天看到它正在被装修,不知以后作何用?

  接官亭

  清雍正七年时期,天字码头有着浓厚的官方色彩。

  对于广州来说,珠江承担着双重的使命,一方面,广州从建城之初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它具有海港与商业城邦结合的架构,和其他农业文明的城市有许多不同。另一方面,珠江也是中原水系的延伸,中原文化也可以通过珠江,对岭南进行渗透。无论是迁客文人,还是瓷器茶叶,都可以过南岭,再经过珠江的支流北江,从水路南下广州。

  既连接内外,也沟通南北,这就是珠江的伟大。

  据《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当时的布政使王士俊又在码头近旁修筑日近亭(又称“接官亭”),供接官之用。“天字码头”从此开始真正与“天子”有了关系。来自天子脚下的命令由这里传达到广州这座岭南的城市,而由天朝任命的官员,会从这里登陆广州,开始执行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管理。

  除接官之用外,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在这之后,天字码头就成为迎送过往官员的专门码头,清代的中央大员来往广州,都从天字码头上落,民船不得在此停泊。

  《千字文》为童蒙之书,一般多以《千字文》来排序,《千字文》中第一句是“天地玄黄”,“天”有第一之意,码头的“天字”可能由此而来。老百姓都称之为“天字第一码头”。“天字码头”就这样被传开,而且成了它的正式名称,直到今天。

  台风带来的珠江水涨

  1.2000年7月3日记录:受天文大潮影响,广州市的珠江河段出现涨水,最高潮位出现在当日14时左右,受此影响,珠江边沿江中路的天字码头附近路面被淹没。在广州沿江中路天字码头河段,2日中午,珠江的最高潮位已超越警戒水位。据当时的预测,该河段当时最高潮位时间:7月3日为13:50,4日为14:35,5日为15:20。最低潮位时间:7月3日为23:35,5日为凌晨零时25分。

  2.2005年6月25日记录:当时连续暴雨,广州地区江河水位猛涨。6月24日中午12:30以后,珠江水上涨,广州市沿江路解放桥至天字码头段、二沙岛陶苑酒家门口、大沙头二手手

  机市场门口、滨江路海珠桥到黄金海岸段等地出现浸漫马路、影响交通现象。25日中午,沿江路天字码头至江湾酒店段珠江水也漫上马路面,但积水较24日要浅,交警部门和当地分局均派出警力前往维持秩序,道路交通未受影响。

  娱乐消费采购

  码头周围一直都有商铺、银行。而近年新起了高层建筑天字广场,一德路出来的附近又有杂货市场,继而又出现了许多酒吧,沿江的酒吧一家接着一家的建起,的确是广州珠江沿岸的一大特色风光,想想在江边一边看夜景一边饮酒阔谈,写意……最重要的是极有效的促进了经济消费的流通量。

  南关电影院

  看上面那图,这排橙色的低层楼便是南关电影院的所在地,说实在的,大家都不清楚这家建在太平沙路附近的南关电影院到底起于何时,大概是在解放前后吧,不过如今在广州千变万化之飞速的情况下,它早已经不是看电影的地方,楼层里面分别出租给不同的人或单位了,往日的种种故事,渐渐淹没在车来车往的大都市里。

  我们的码头

  广州市客轮公司稽查队队长黄炳辉(右图)跟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天字码头的故事,码头固然已有300多年历史,于明朝万历年建起,虽然历尽变迁,但小时候的记忆是不会变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字码头被称作官码头,因为大家不常出门,看见远航而来的船只,自然觉得是官船。

  早期天字码头只是一层的平台码头,用木桩作基,用木板搭成平台,1949年后,才逐渐改建为水泥台,现在是钢筋结构。以前木船每船最多能载三十人,后来就慢慢过渡到水泥船,然后是现在的钢壳船,无论速度、运载量和船上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码头周围一直都禁止私船或外船停泊,所以水面交通才得以保持畅通。

  以前由于陆路交通设施落后,珠江上的桥少,所以珠江航运也就成了人们外出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现在交通发达,天字码头也是以珠江日夜游为主了。

  轮渡的票价方面,黄炳辉说票价是从最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分钱,然后是五分钱、八分钱,直到后来的两毛和现在的五毛、八毛。1994年,往纺织码头的船只开始实行无人售票。

  黄炳辉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在天字码头工作,当时珠江是没有河堤的,两岸都摆满了用来打鱼的小木船。那个时候的珠江水很是清澈,有时他也和同事们下水捕鱼。不过近几年还依然参加珠江游泳比赛的活动,搞得我们这些小青年实在自愧不如。曾经有一次有人在天字码头下面抓到一条长近一米的鱼,大家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鱼,于是就称之为神鱼。总之关于珠江、关于码头的故事是说不尽的,而将来也还会有无尽的故事继续被后人述说。

  本版采写/摄影曼森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