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州民间客家传说—李富翁与天字码头

 轻风无意 2019-05-13

 明朝万历年间, 有一位大富翁在广州长堤建了一座“天字码头” 。 这位大富翁叫李寿相, 是大埔县三河坝人, 他祖辈都是水上人家。 那一年, 他父母去世, 为料理后事, 他把船卖了, 恰好当时又遇灾荒, 他便带着妻子、 儿女到了广州, 替一姓梁的船主打工, 并在珠江边搭了个简陋的篷寮栖身。

一年中秋节傍晚时分, 李寿相撑篙船头, 看见上游漂来一人,忽沉忽浮。 他连忙告知船主, 并请求驶船去相救。 谁知, 船主却板着脸说: “生死有定, 别管闲事! ” 原来旧时行船有喜生忌死的陋规, 捞尸、 救人有专门的“招魂船” 。 李寿相看着溺水者不断在水里挣扎, 心里十分难受。 于是, 他不管三七二十一, 便纵身跳入江中,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才把溺水者救上了岸。 一探,溺水者还有呼吸, 便急忙用土办法把他抢救过来, 还把他背回自已的篷寮中过夜。 第二天一问, 才知他是省城陈家大富商的儿子,是趁中秋之兴, 约友游江不慎入水中的。 为了报答救命之恩,陈家当即给李寿相送去1200两白银。 并结为挚友。

这样一来, 李寿相辞去粱家船工, 自已买了新船在珠江上行驶。 他载客运货安全可靠, 讲究信誉, 因此, 生意兴隆, 不几年就成为拥有20多艘船的大船主。 人们都称他为李富翁。 后来, 他看到那么大的广州城没有一个像样的码头, 装卸货物极为困难,便出钱在广州长堤建起了一座“天字码头” 。

天字码头 (广州码头)

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码头建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赶路。当时,这码头只供官员使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由于它具有如此显赫的特殊身份,所以称为天字码头。亦有人认为:原来古人编排号码多用《千字文》作顺序,其开头是:“天地玄黄……”即是第一号码头,亦是说最好、规模最大的码头。说起来,这个码头是一名水手独资建造的。

梅州民间客家传说—李富翁与天字码头

老天子码头

随着江岸淤积,太平沙岛南岸逐渐往南推移,李寿相原修的码头已不在江岸,失去了功用。

随着珠江北岸的逐渐向南推移,天字码头亦不断向南迁建。

雍正时的码头,在今北京路与接官亭巷名相交处附近。

咸丰年间,码头已经迁到如今北京路跟八旗二马路相交处北侧。

清末,已迁到现在沿江中路的路面上,到民国前期,码头已迁到接近今天天字码头的位置。

1949年后,天字码头由民国的木结构改建为水泥台,上世纪60年代初扩建成钢混结构。

再经历1980年、1995年、1998年几次的改建、重修,就成为了如今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