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风情 朱 江 斗蟋蟀自古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堪称中国一绝,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延于民初,斗蟀之风在中国劲吹近千年,在海外更是华人世界特有的文化娱乐, 东南亚一些城市的斗蟋蟀大赛, 造成万人空巷的狂热而广州,也有许多有关蟋蟀的故事 草莽石隙的虫斗士 当年文明路旧中大校园(今省博物馆和省图书馆)的颓墙旮旯,越秀公园和烈士陵园的野岗草丛,以及越秀北原省社科院后的东濠涌畔河岸旷野,凡有蟋蟀可以藏身之处,涉足其间,都不难发现这些小精灵的踪迹 小暑小捉,大暑大捉,立秋乱捉,值钱的大蟀多在立夏后长成,此时,蟀乡善捕者手脚勤快,一季挣二三千元并非难事一晚能捕过百者,堪称高手了秋后蟋蟀牙软,不堪战斗,中秋节后再无人捕蟀了 广东人谢国新老伯是个大蟀迷,对养蟀情有独钟,几位虫友相聚,香茗一杯,谈天说地,不亦乐乎?养蟋蟀动辄搬动百十个盆,非常辛苦但养蟋蟀的人丝毫不觉劳累,反而心舒气爽,这正是奥妙所在自1985年起,谢国新父子与人一起经营收蟀和养蟀,持之以恒,每年均自费带家乡连滩蟀去全国各地参加各类蟀赛,家有近百各式奖旗,显赫上书华南虎无敌将军皇中皇铁爪银牙猛龙过江飞禽大咬虎将称英1990年参加在天津举行的省港澳东南亚蟋蟀大赛,他统帅的蟋蟀横扫千军如卷席,折桂而归1995年一年内,接连参加了澳门秋色同乐社广丰屯旅游区青松娱乐场等蟋蟀会主办的大赛多次,鏖战近百场,不仅囊括了澳门冠亚军,还获得奖牌和奖旗数十,是连滩蟀有史以来获奖最多的一年,使各地蟀迷均对广东连滩蟀刮目相看 两蟀相遇 微观格斗 蟋蟀相斗堪称昆虫奇观只因两蟀狠斗时的招式以及惨烈,决不亚于角斗士间的肉搏将两只雄蟀引入斗盆,两雄触须相交,鸣叫声中,激战立即开始蟋蟀咧开牙钳,头顶,牙夹,脚蹬,战成一团,不停地扭动身体,抢占有利位置,发力扑杀,短则几回合,长则几十回合,败者落荒而逃,胜者振翅长鸣,趾高气扬,仿佛在向主人报喜邀功各江蟀王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就像流派林立的武林中各怀绝技的高手,斗蟀场上,纷纷施展各自的独门暗器行家观战,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最津津乐道和品味的是那些一招制胜的杀手锏:双飞仙人脚佯装不敌,背身突施双腿劲射;狮子滚绣球 咬住对方要害连续翻滚; 童子拜观音暗瞅空子钻到对方的肚子下咬破肚皮;抱团滚咬在滚打中咬对手要害;霸王举鼎凭一身蛮力将对手力扛过头,再重摔落地等等 人类拳坛搏击有拳法,蟋蟀格斗也讲究招数仅仅一次埋牙就可于瞬间将对方摔至一旁,使之根本无法近身,像自口中喷出一股风吹跑对方,称之为喷夹;与之相反,一埋牙就把对方死死钳住不放,发力一直往后拖,令对方徒劳挣扎和摆脱中,毫无还手之机,最后被迫忍痛弃战,称之为留夹;还有荡夹背夹滚蹬背摔等多种精彩套路有的蟋蟀在打斗中被咬掉了一条腿或两条腿后,仍以残躯奋力向前,冲向对手;有时一只虽然被甩出了盆外,仍不服输,复跳进盆继续搏杀;也有性格高傲的蟀王,落败后,奋力一头撞壁,壮烈愤死既无导演,也无训练,全凭与生俱来蟋蟀!这谦卑的草莽石隙虫辈真不愧为勇猛的斗士,虽然胜负立见,伤残掉腿损牙伤须断尾枪,甚至腹流黄液强蟀对决,三局之后即使胜出,亦无力再战,三局出将军也是赛规之一战败之蟀犹如惊弓之鸟,许多名贵品种只要一两次斗败,就失去了蓄养的价值,被扔掉,放归野外,繁衍后代,可算善终一些还会当即被捏死摔死或踩死,残体成为鸡喙下的佳肴上世纪30-40年代,名拳师李小龙年轻时在香港投拜佛山武林咏春拳高手叶问学艺,叶常带徒弟们去观看斗蟋蟀,叶常言:真系比武术比赛还势厉,打断肶(粤语:腿)还在打以此激励众人对于虫迷,看一场精彩的斗蟋蟀,直看得你心血沸腾,无异于看一场精彩的武术搏击一样过瘾古称蟋蟀有五德: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即斗,勇也;重伤不降,忠也;败则哀鸣,知耻也;寒则进屋,识时务也真乃世间灵虫 色艳善斗 色深必凶 自古以来,传世的蟋蟀图谱和秘籍多达近百无论任一版本,都不外八至十大类辨蟀要领,包括头颈面钳腿翼肉尾枪等相法,每一大类更含变数奇道和暗门数不胜数古谱甚至有详细的分类记载,如青虫35,黄虫23, 红虫20, 黑虫10姑且不论是否囊括, 单就这份认真程度,足见古代中国人一往情深南宋末年奸臣贾似道是误国害民的奸相,但玩蟋蟀却是真正行家,他两万余字的促织经,至今仍是养虫者的经典祖书其中,用瓦盆养就是他的发明,这个创造流传至今 广州的蟀界过去比较信奉的是一钳二色三叫的口头禅,简明扼要钳即牙,是攻搏之器,两蟀相搏,四牙交错,牙坚者胜,有称钨钢牙的,蟋蟀死后,剥下钳牙,竟可钉入坚硬的酸枝木板,还有紫花牙银牙大红牙黄板牙水红牙等而色艳善斗,色深必凶,黑不如青,青不如紫,紫不如赤,赤不如怪当然,光凭肉眼来判断蟋蟀的优劣,其实难乎其难,有老前辈说:运用任一相蟀要诀,关键是要参照每只蟋蟀的幼壮老三个生长阶段处在壮年期的蟋蟀,全身发育完毕,身板已进入战斗状态;否则,即使看似强壮,也会力不从心,临战即败无怪乎赛蟀场上那些豪掷千金大注的赌客,大跌眼镜,亏本出血的时有所闻叫也切莫轻视,上世纪60年代,笔者年少时学得高手经验,尝试以声选蟀,挑中午时分到德政路一家前店后仓蟀铺选购,嫌当时上架摆卖的罐装蟀价贵,店主应允不妨入后仓,从未分等级未定价的几千个筒装蟀中盲选(一口价,不准打开看,死蟀包换),并开价2角5分一虫,比进货价只多收5分钱蟀仓内静听十数分钟,我循蟀声取下两蟀筒,交钱欲离,店主好奇问可否打开一看,落盘现身,果真百里挑一靓蟀,复再来,店主谢绝普通蟋蟀晚间鸣唱,而午间偶尔鸣叫一两声者,是善斗怪蟀,凭此选择,终得靓虫,真让自己高兴了好多天蟋蟀叫,多为单数,三五七声,如果叫双数,可能就是劣种当年传经者乃广东省社科院孙院长, 据悉广州文化名人刘斯奋先生年少时也是爱好此道中人,市中心文化龙脉旧中大的西堂北斋文园红楼教园,有众多学界教授社会名宿汇居一地,懂得鉴赏蟋蟀打斗者为数不少 蟋蟀喂养不难,十分粗生,食量也少,米饭番薯菜叶均可然而培养能征惯战蟀将军则挺为讲究,需付出耐心和毅力广州气候炎热,蟋蟀从野外捕回后,需先分喝数次荷叶水或绿豆汤消火去热,头一周以稀饭米粒嫩豆角喂食,以便快速排出腹中植物根茎残余,此谓清肠胃一周后开始喂哺含油性的花生仁核桃仁桂圆肉,甚至虾尾肉,以强健体魄一个多月的调养后,当蟋蟀通体油色光艳,每逢揭罐,遇光不乱,并雄踞罐子中央时,那份卒然临之而不惊的大将矜持风度,表明斗虫已进入拼杀的临战状态进行初战演习,分两三次投入体型较小的雄蟀,若都被咬死,并于开打前一两天,让三枪(雌蟀)与其同居,就可最大地激发雄蟀的斗志据说,此时雄蟀已留下后代,并具备了战斗力,开打再无牵挂了道行深的玩家甚至能把蟋蟀养得与主人通灵性,平时对它体贴入微,它也与主人灵犀相通,可为主人的荣誉战至最后一息生前为主人赢了大钱的,死后获金棺(印章盒)厚葬加赋诗凭吊曾传闻一时 羊城蟋蟀横行港澳 清代至民初的广州城乡,立夏刚过,蟋蟀上市立秋后,到处都有秋兴秋声的斗蟀盛会,蟀铺蟀档蟀寮随处可见清代南海名武师黄飞鸿当年以武谋生时,长年在佛山和广州的打蟀场押场,充当护草(镖头)清朝名人屈大均在广州写就其名著广东新语中,有蟋蟀,于草丛出者少力于石隙竹根生者坚老善斗其立于蛇头上者,身红而大尤恶(清·广东新语卷二十四)的生动描述,真可谓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皆好此虫 蟀季一到,街头巷尾冒出众多蟀子档,一虫一罐,多者三四十,少者七八罐,当街摆卖,前店后仓,四乡蟀贩以竹筒盛之送货上门也有市区鸟市,春天卖鸟,秋天卖蟀子的东沙角湛塘路是蟋蟀大市集,蟀铺林立,成行成市,最多的是本省的正江蟀和连滩蟀,也有省外的广西大蟀,山东宁阳贡蟀和上海七宝青蟀各地名品汇集一处,应有尽有,招牌和彩幡高竖,批发或零卖吸引着八方买家,形成一年一度的蟀货物流湛塘路蟀市当年得尽天时地利人和,地处城东水陆要津,东濠涌和省河在此交汇,一街之隔的东堤铁桥,贩夫走卒,车水马龙, 沿江码头疍艇和趸船云集;大沙头娼寮妓寨长年引来众多官僚帮闲大天二捞家阔少二世祖到此销金散银,此类社会游手好闲的中下阶层人等,形成了庞大的蟀民群体 蟀迷和赌家都要趁早为蟀季的头盘茶蟀和二盘麻蟀打斗(如稻米的早造和晚造),选好靓虫加以训养有书记载清光绪间,此风广州特盛,非仅以为游戏,直是以为赌博每岁端阳节后,有此癖者,如云而起,群趋市上蟀肆选购佳种而蓄之 有名的蟋蟀产地,有以粤西郁南县南江山区为中心的连滩蟀和以从化琶江为中心的粤北正江蟀蟀体结实而好斗,每年都参加省港澳等地的蟋蟀大赛连滩蟀用以斗头盘,在蟀迷中久负盛名,口碑好售价高,一只强悍斗蟀,价值达几百至上千元,最上品者,文革前甚至可以换回一部手扶拖拉机尽管著名的北派宁阳贡蟀和七宝青蟀曾被钦定为朝廷贡蟀,也许是因为气候和水土原因,更易蓄养,广州人依然垂青本地蟀街边蟀档出售的多半是三四等杂牌货,价格为每虫1毫至2元左右,购买者多为青少年爱好者传统老字号蟀铺,也有高达几十几百大洋的,蟀罐上标明捕捉日期,光顾者自然是那些中老年老蟀迷了,入室落座,品茶选蟀体重七分以上,相当于人类1米80以上的个子(一钱等于十分,北方也有以厘或斟计重的),成色上乘的靓蟀都被销往港澳,超过十分重的属极品,就是姚明那样的大个子了,堪称蟀界的重量级拳王,可遇而不可求当年豪华客船水仙轮行走珠三角河面,也曾作为蟀船,运送这种虫货至于那些穿梭内河各埠的花尾渡班船,则是蟀农和蟀贩经常利用的运输工具邻近广州的从化惠州博罗和东莞都有出了名的蟋蟀乡或蟋蟀村,农闲时节,村民四出捕蟀,销往省城,赚点副业钱帮补家用,但由于类归杂蟀,非名品正种,通常卖不出好价,偶尔逮到体大兼成色正的靓虫,一旦被行家相中,高价出手,就会传出出门一只蟀,回家一车米的传奇故事,真羡煞那全村父老更有蟀乡人唔忧饿死的说法每年,经广州出口港澳和东南亚等地的连滩蟀达50万只以上,其价值超500万元 秋声蟀猎人潮涌 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一是寓乐于虫,观赏昆虫打斗,娱乐而已;二称寓娱于赌,视斗蟀为赌博赢钱;三叫 寓意于物,此乃最高境界,以蟀为题,赋诗作画,为文人雅士所好旧时代,广州人逾八成都意在赌博,富家子弟,不惜下注重金,斗蟋蟀玩到极致时,有千金之资付之一喙(一次埋牙)之说 如光天化日下的街头巷尾打蟀子,基本上是孩童之作小蟀主们捧着虫罐,穿街走巷都争着让自己的蟀将军落盘,既不避路人,也不纠缠输赢,只讨个胜负高低,围观者看得如醉如痴观看时匝人堆的有如隆起的大禾堆,不仅有学堂儿童,白须老者,甚至还有怀抱婴孩的妇女,精彩之时,哗声四起 但如有赌注就不会这么简单了,广州斗蟀分头盘小斗和尾盘大斗,小斗于端午后至秋初,主角是体型较小的茶蟀,多在城内进行广州酒楼和茶馆当年开设有称作猎馆的斗蟀场所,拥有靓虫的蟀主,携虫前往,联系斗蟀事宜,事成后便于大门张贴海报,予以告示 每年的秋声蟀猎盛会属麻蟀尾盘大斗,因虞火患,常移师至省河下游离城十数里的近河村前,多属当地有势力者所包庇择一空旷地带,搭起宽大的棚场,同时临建长列木屋,亦称蟀寮,内置台案,专为斗蟀而用;更辟出街道,沿岸搭建板堤,半跨河面,半靠陆地一旦完工,酒楼茶肆赌馆烟室客栈商店立即进驻,俨然闹市,不设樊篱,打蟀擂台举办在即,实是公开的开局设赌大赛历时一个多月,远道而来之蟀客,随时抵达,或舟或陆,择地而居河面一时火轮画舫,小舟渔艇群集,陆上赌客观者络绎不绝,戏班剧社纷至沓来,真乃升平时世南国特色的水陆盛会省港澳和珠三角打蟀,传统中心在广州,民初后逐渐移至赌家云集的赌城澳门,凡省内最高级别的大赛都在此举办,下注高达万元,汇集了三山五岳的各江蟀王,历时一个多月,赛期直至蟀猎自然停竭为止,澳门大报天天设蟀经和猎讯的报道专栏省内通往澳门的水陆交通此时顿告火爆,沿途常见那些携蟀赴赌,行程匆匆的赌客当今澳门博物馆有录制好的蟋蟀打斗的市声和实况盛景,让游客感受原汁原味的昔日猎蟀大赛 猎馆有赌规(赛规公证看场),开斗前双方要先交押金到柜面,谓之交彩, 场主向赢方抽水10%-15%参斗的蟀子还要过戥(dèng)子,重量基本相仿,相差最大不超过半分的,双方才会同意互斗(如六分重的只能与五分半或六分半的开打),否则无异于大人揍小孩公证一人和赌博双方各三人被允进入斗室观看,以示公平,其余只能留在门外,随即闭门开打,双方均派人各自拽紧一条控制门板开合的绳索,斗毕,胜负已定,两无异议,始得启门而出,胜方赴柜面报数取银 开斗时,两蟀进入场主提供的斗罐,需预先用萝卜水洗刷,去除异味,此谓落蟀罐中有一闸隔开两蟀,双方主人(或指定的草头)用蟀草撩逗自家蟋蟀,使之雄起,正宗的叫碽草,广州人则用数茎沾过火水(煤油)的头发鼠须或黄牛耳内毛,以细线扎于竹签上代替公证人一声高喊 开片!罐中闸片被拔起,蟋蟀便冲前咬斗赌注多寡双方预先约定,围观的赌客也可纳银下注,清代称赌注为签饼,每百斤饼折银六两,每千斤饼称作一猪,折银六十两;民初始则分牛猪鸭三等,牛为1000元,猪为500元,鸭为100元彩头和赌注都为胜者所得,三猪以上赛局猎馆颁发帅字奖旗豪赌一局有高达四五头牛的,相当于当今近八万元,而落败者往往一输就是百金千金万金因斗蟋蟀而倾家荡产的大有人在每局终了,主持人报出战果各式赌局有大有小,小则二至五文银,中者十至五十银元,甚至金器怀表布匹或耕牛都可押上赌一把秋声擂台全场冠军兴奋至极,以红绸裹蟀盆,双手捧回,扛帅旗得胜而归,沿途燃放主办方赠送的鞭炮,返临家门又设宴相庆,尽情欢娱若为文人雅士,无论胜负,为表风度雅量,主人总是欣然有喜色,欢宴观战诸公,以虫为题,限韵赋诗,陶醉于其中尤其在中秋之夜,人们品月饼,赏月亮,斗蟋蟀就显得更热闹了文革前的50-60年代,赌博几已绝迹,但广州市井仍有蟀迷偷偷打蟀输赌的,赌注改称一包烟或一条烟,一包烟为2角,五包烟为1元,一条烟为4元如此类推顽童赌蟀每盘输赢一粒糖仔(5分钱)两粒三粒 出术使鬼,作弊赖账是家常便饭,蟀输人未输,恃强不付赌金的是引起双方斗殴的导火索,从斗虫演变成斗人参赛者往往请来护草作保镖,赌注越大,护草的名气和武艺越讲究1898年,武术高人黄飞鸿,在佛山和广州受邀充当护草,严惩蟀霸,威震蟀坛,早有小说记载流传常见的斗蟀作弊方式还有:收买草头,在蟀草中暗藏钢针,冷不防刺伤一方斗蟀;开打前以药水(兴奋剂)沐浴斗蟀,使之斗性勃发;捣碎油葫芦(一种特大蟋蟀,粤称土狗),以其体汁涂抹蟀头,使对方闻味惊恐退却时至今日,赛蟀场上的试测剂,只要让溶液在蟋蟀盆内落下一滴,立即显示不同颜色,让与兴奋剂有染的选手当即现形往昔蟀场上还有一条不成文规定:谢绝艳装女士进入,生怕胭脂水粉气味熏晕蟋蟀斗士 斗蟀专用语入方言 广州斗蟀子的民俗娱乐,折射出一段尘封的本地民俗历史,有共同爱好的蟀友相聚一处,传诵蟋蟀的故事,交流相蟀秘诀,谈论养蟀之道,畅叙格斗趣闻,丰富了广州人的业余生活有趣的是,斗蟀子的专用语,早已进入广州话方言中,如:开片(打架,即斗蟀中开闸)埋牙(开始打斗)只抽(一对一搏斗)劲抽(厉害)拣卒(挑选人员)烂头蟀(野蛮) 异口渣(色厉内荏)牛屎蟀(无用之人)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一幢幢高楼大厦的崛起,蟋蟀的生存地日见稀少,蟋蟀天籁般的鸣唱也早已在市区久违不过,每逢蟀季,仍有广州老蟀迷搭车前往东莞北隅或深圳龙岗观看市井斗蟀子,甚至远达当今的斗蟀热土,寻觅昔日斗蟀带来的欢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