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御制 “福寿双全”双耳瓶 -
-
-
藏品尺寸:瓶高:34.4cm 口径:6.2cm 足径:6.9cm 估价:2--3亿元
藏品描述:黄地上三寿托盘上托起一只花篮,花篮中各种名贵鲜花簇拥着一朵灵芝,组成百花献瑞图。灵芝又名“仙草”,“瑞草”,象征幸福吉祥,长命百岁。连同全器饰有的九只蝙蝠,寓意“福寿双全”。花瓶的另一侧,图案相同。
该瓶在纯白釉上施色地,采用堆料款(康熙年代独有)珐琅釉绘制各类装饰图案,工艺难度极大。花瓶上的花卉、筋叶、蝙蝠眼捷毛、胡须等细部都看得一清二楚,说明画师画工老道,技艺精湛。魑龙双耳施用珊瑚红装饰;底座采用蓝地铜钱纹装饰;底足为内斜削式足;底款为双方框宋体双排“康熙御制”蓝料款.整个花瓶给人以高贵华丽,富贵吉祥的感觉。
该瓶色彩鲜艳,瑰丽,晶莹,玉润,玻璃质感强,施用堆料款(康熙年代独有)珐琅釉,富有立体感,用手指可以摸到犹如油画凸起的感觉,在彩釉较厚的地方,出现有细小的冰裂纹开片。(这些特点都是鉴定清三代珐琅彩的主要依据)
珐琅彩瓷器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品,它诞生于康熙朝。制造过程非常的复杂,一般是先在景德镇御厂烧成白瓷,然后送抵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由顶级画师用珐琅料绘彩,然后烧制成品。珐琅彩珍品存世量极少,2006年在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秋季拍卖会上,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123亿港元的天价拍出。
小资料:据史料和实物记载,康熙六十年前后,为庆祝自己七十大寿,康熙亲自圈定御制了一批具有“福寿双全”含义图案的瓶、盘、碗等珐琅彩瓷器。《康熙御制 珐琅彩“福寿双全”双耳瓶》就是专门为庆祝康熙七十大寿定制的。部分珐琅彩瓷器因八国联军焚烧颐和园失散到民间。康熙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驾崩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享年69岁。
参考文献:1924年《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永和宫 岁字269 珐琅双耳瓶 一对
1924年《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瓷胎画珐琅类摘录)
端凝殿磁胎画珐琅库藏目录
262
|
磁胎画珐琅五色西番花红地茶碗
(康熙年制康熙御制堆料款)
|
一对
|
散失民间
|
263
|
磁胎画珐琅西番花红地盒
(康熙年制康熙御制堆料款)
|
一个
|
散失民间
|
264
|
宜兴胎画珐琅菊花茶碗
(康熙年制康熙御制堆料款一为三季一为三果)
|
一对
|
散失民间
|
永和宫
|
|
|
|
岁字269
|
珐琅双耳瓶
|
一对
|
散失民间
|
岁字449
|
珐琅磁葫芦瓶
|
一对
|
散失民间
|
附注:鉴定资料
清三代珐琅彩与民国和现代仿品珐琅彩的最大区别是:珐琅彩真品玻璃质感强,有的还可见金属光泽的蛤蜊宝光;在20倍放大镜下,图片有细密的冰裂纹开片。而民国珐琅彩仿品和现代仿品则不具备这两大特征。因为雍正后期就研究出国产珐琅料了,所以在同一器物上同时出现进口料和国产料,所以有人称《中西合璧雍正珐琅彩》因为进口料的色彩种类少,国产料的色彩种类多。到了乾隆时期全部使用国产珐琅料,没有进口料了;乾隆中后期就开始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珐琅彩料和粉彩料;到了乾隆末期就没有珐琅彩了,全部以粉彩取代了珐琅彩。所以清三代珐琅彩又被称之为:“官窑中的官窑,绝版的宫廷艺术品”
一.珐琅彩瓷器的鉴定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 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1、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九秋菊花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疆”等字。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7、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用蓝料写者
凸起,用油红或胭脂水料写者与器底平。仿宋和篆书均有,以篆书居多。
二. 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鉴别
珐琅彩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釉上彩,为釉上彩之冠。珐琅彩瓷是清康熙朝中晚期时,将西洋金属胎画珐琅的珐琅彩料;移植到瓷胎上的一个的创举。 “清三代”珐琅彩瓷制作十分考究,除预制的上等精细素瓷在景德镇御窑厂按宫廷出样的烧制外,其余的工艺全部在宫廷内务府造办处进行,雍正六年起,始有自制珐琅彩料。“清三代”珐琅彩瓷均由宫廷画师彩绘,极费工时,兼之其成本极高,产量不多,多为小件器。珐琅彩瓷制成后全部由皇家垄断,概不外传。 珐琅彩瓷先前多为色地,雍正六年后多为白地;乾隆朝中期,出现了色地开光图案、西洋人物故事画,中晚期出现结合其他彩料和色釉作装饰;晚期由于乾隆帝兴趣偏重于景泰蓝,对珐琅彩瓷不再重视,是否珐琅彩瓷因此而销声匿迹,众说纷纭。“清三代”的珐琅彩瓷因历史原因,造成传世品十分稀少。晚清同治朝景德镇官窑厂,虽然有用进口珐琅彩料生产少量珐琅彩瓷,但珐琅彩料薄,工艺相对也差,多是与其他彩料相结合作装饰。 “清三代”的珐琅彩瓷价值极高。2003年10月26日,“康熙御制”底款、黄地珐琅彩花卉小碗,口径10.8厘米,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上拍,成交价为566.24万元港币;1989年11月14日,“雍正御制”底款、白地珐琅彩花鸟纹题诗小碗,口径8.1厘米,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上拍,成交价为1650万元港币;2005年10月23日,乾隆御制“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白地珐琅彩双耳瓶,高16.5厘米,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上拍,成交价为1.1548亿元港币。 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双框“乾隆年制”蓝料款碗,2006年在香港佳士得“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专场拍卖会上,以1.5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清瓷在国际拍卖史上最高记录。
粉彩是清康熙朝末,在传统的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直接影响,创制的有掺人粉质的釉上彩新品种。从雍正朝起粉彩瓷盛行,成为清代釉上彩瓷的主流,无论官窑、民窑都有大量烧制,传世品较多,人们对粉彩瓷都比较熟悉。但粉彩瓷并不是所有瓷彩都是粉彩,仍然经常存在有五彩的矾红彩、绿彩等,故不能说粉彩完全取代了传统的五彩。 雍、乾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粉彩瓷工艺水平极高。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先后拍卖“雍正御制”款白地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一只、“乾隆御制”款粉彩梅瓶一只,成交价皆为四千多万元港币。
三、实物的鉴别 粉彩是珐琅彩“演变”而来的,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差别还是比较大。其成品以它们的特征,用“对比法”来进行鉴别,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准确、踏实。 1、外观上对比:珐琅彩鲜艳、瑰丽、晶莹、玉润、玻璃质感强;粉彩柔和、雅丽、玻璃质感比珐琅彩弱。 2、施彩上对比:珐琅彩施料厚、犹如油画彩料凸起,富有立体感;粉彩施彩比珐琅彩薄,用渲染法,其本身就有厚薄、浓淡,也就形成了有立体感和层次;粉彩瓷中,人物衣服等需要不透明的地方,用含氧化铅、氧化硅、氧化砷的“玻璃白”打底,而珐琅彩没有“打底”。若借助放大镜仔细看粉彩瓷,一般都会看到一些因粉彩料未施全满,而露出点儿玻璃白,珐琅彩瓷则无这个现象。 3、冰裂纹上对比:珐琅彩(含国产料)有细小的冰裂纹,而粉彩、五彩等,则无冰裂纹现象。这是鉴别珐琅彩与粉彩、五彩等的重要依据。 四.实物鉴别的注意点: 1、清同治朝粉彩瓷,粉彩施彩过厚、又没有用渲染法;焙烧后显得非常浓艳(不是鲜艳),不要误认为是珐琅彩,因为它没有-细小的冰裂纹。
2、国产的珐琅彩料,焙烧后虽然没有进口珐琅彩那么鲜艳、玻璃质感亦差,不要认为是粉彩,因为它有细小的冰裂纹。雍、乾时期珐琅彩瓷,常用进口料做主装饰、国产料作辅装饰,不会喧宾夺主。 3、晚清烧制的珐琅彩瓷是用进口料(多为和粉彩等相结合作装饰),珐琅彩料虽施得薄,但仍然有细小的冰裂纹,亦不要误认为是粉彩。 五.照片或图像的鉴别 照片或图像中,珐琅彩、粉彩的鉴别,虽然仍可采用上述的“对比法”来进行,但其跟实物差异较大,有的能鉴别得出来,有的不容易鉴别出来、有的鉴别不出来。我们的经验是:首先抓住合格的照片或图像,能鉴别得出来的粉彩,先来个“突破”,其余再进行观察、对比、分析,来判断其他瓷彩。用这个方法鉴别照片或图像中的珐琅彩、粉彩、五彩,会稍准确、实用。这是我们从事多年古陶瓷鉴定过程中,自悟得出的心得。 1、粉彩施彩有用渲染法,其本身就有厚薄、浓淡,也就形成了有立体感和层次。合格的照片、图像中,这些特征都会体现出来。这是鉴别照片或图像的粉彩与珐琅彩、五彩等重要的依据。
2、珐琅彩瓷,无论用多么好的照相机、有多么好的摄影技术、制版技术,其所制作出来的合格照片或图像都可以看出:
(1)、珐琅彩都看不出其有细小冰裂纹;
(2)、珐琅彩料凸起、立体感亦很难看出来;
(3)、珐琅彩艳丽和玻璃质感强,照片或图像中,有的看不出来、有的可以看得出来,能看得出来的可作为鉴别的珐琅彩的一个依据。
3、粉彩、珐琅彩确定了,五彩施彩是平涂法,就较容易鉴别出来了。
;六.照片或图像鉴别的注意点:
1、国产珐琅彩料,艳丽、玻璃质感,皆比进口料差,不要误认为是粉彩,因为照片或图像中皆看不到浓淡、厚薄、立体感和层次。
2、晚清景德镇官窑厂烧制的珐琅彩瓷是用进口料,施彩虽薄,但也不要认为是粉彩,因为它可看出艳丽、玻璃质感强;
3、同治朝的粉彩没有用渲染法、施彩又过厚,焙烧后显得非常浓艳。照片或图像中的珐琅彩、粉彩两者很相似,鉴别要仔细观察、对比,瓷彩是鲜艳还是浓艳、玻璃质感强还是较弱,并参考绘画、工艺水平优劣等来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