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读《老子》...

 迷途的狼 2009-08-15

怎样对待“诠释经典”

自从哲学诠释学问世,我们都认识到对原意或本义的相信其实是沒有根据或把握的。美国著名解构主义哲学家 Richard Rorty 则认为,不需要任何类似于目标、规范、核心、共性之类的概念,如果说有一个标准,那也就只能是真诚。所以我们对先人著作的诠释以真诚之心对待即可。
      传统的诠释学把理解、诠释、和应用看作诠释活动的三个要素。哲学诠释学则揭示了这三者的一致性和同一性。解释是理解的表现形式。
      傅伟动提出, “作为一般方法论的创造的诠释学,共分五个辨证的层次,不得随意越等跳级。”  这五个层次是:
1,“实谓”层次:原思想家或原典实际上说了什么?
2,“意谓”层次:原思想家想要表达什么?或他想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3,“蕴谓”层次:原思想家可能要说什么?或他所说的可能蕴涵是什么?
4,“当谓”层次:原思想家(本来)应当说出什么?或创造的诠释学者应当为原思想家说出什么?
5,“必谓”层次:原思想家现在必须说出什么?或为了解决原思想家未能完成的思想课题,创造的诠释者现在必须践行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