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识教育"衰落"之谜

 sanmin 2009-08-19
赏识教育"衰落"之谜(2009-08-09 00:31:43)

几年前,赏识教育着实火了一阵,赏识孩子,告诉孩子你真棒,告诉世界我能行,诸如此类。

但是近两年,赏识教育急剧降温,市面上这类图书已经逐渐撤下前台,取而代之的是又一波新浪潮。

各领风骚若干年,成了家教图书市场的一个有趣现象。

 

教育是一件操作性比较强的事情,而由于先天的理论准备不足,赏识教育在操作上会遇到两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赞美依赖”。

 

孩子的歌唱得一般,告诉孩子你真棒,孩子的成绩一般,告诉孩子你真聪明,孩子穿了一件普通的衣服,告诉孩子你真美,这些赞美的确能够刺激孩子头脑中的奖赏中心,进而分泌出让孩子产生欣快的激素。但是,就像吸烟上瘾一样,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赞美依赖症。长大后便可能成为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一个过分注重别人眼光的人,一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古希腊也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扬长避短,在社会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

 

无原则的赞美,会让孩子失去正确认知自我的机会。让孩子活在一种虚幻的自我形象之中,而一旦失去父母的庇护,在社会现实面前就有可能心理失衡。

 

第二个问题是“你能行焦虑”。

 

实验证明,一个乐观自信的人更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但是,这种乐观自信并不是简单来自于父母的激励。比如,孩子,你一定能行的,你是天才,你潜力无限,你一定能够考第一等等。

 

乐观自信一方面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孩子不断取得成功体验后形成的自我心理认同。

 

研究表明,十岁以前的孩子,自信指数都是差不多的。这个时候,单方向的鼓励的确能够让孩子更努力,更愿意多做尝试。但是,十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意识,他通过自己的体悟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有些事情就是没法做好。这个时候,父母单向的鼓励就会失去原有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压力与焦虑。因为你给孩子的期望值的确有可能超出孩子的能力。

 

“我一定能行的,”作为一种心理暗示,可能会在某些场合,如考场上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但是,它不是万能的,你可能超常发挥,但这种超常也是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而一些赏识教育的实践者,认为精神万能,人的潜力无穷,这并非一种理性的想法。

 

此外,“你一定能行”的说法意味着孩子别无选择,无法后退,只能往前走,或者确切地说,按照家长制定的方向去走。可是我们知道,退一步往往海阔天空。而对于学生来说,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感兴趣而且胜任的职业方向,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胡适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开始的专业是农学。当他发现自己的美国同学能够轻易说出成百上千蔬菜水果的名称,而自己不得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记忆的时候,他就判断出自己在这个行当没什么前途。果断转到了哲学科。他后来的成就证明他的这个选择是多么的明智。

 

虽然赏识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要全盘否定。赏识教育有一个灵魂是非常值得嘉许的。这个灵魂就是父母对于孩子无条件的爱与信任。

 

按照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主张,父母与老师应该对孩子无条件正向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这个术语是说,我们的孩子可能不完美,可能惹我们生气,可是,我们还是要用积极的,正向的态度对待他,尊重他,接受他。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是,我们必须尊重孩子,而且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批评他也不是鄙夷他,而是出于对他的爱护。

 

而有条件的关注是,你让孩子觉得,你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你爱他是想以此为胁迫,让他按照你的意志来做事情。这同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让孩子迷失自我。他的努力好像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还你的养育之恩。这种孩子成人后就像没有断奶的孩子,人格并不完全。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既保持亲密无间,又能够让孩子相对独立。走向哪个极端都不是一件好事。

 

总之,赏识教育的过于火爆是不正常的,但是,也不该将其弃之如敝屐。

 

赏识应该作为父母的一种信仰。从内心深处对孩子喜爱,支持,尊重,不会因孩子在能力、体貌、健康方面的缺陷而歧视,放弃他。接纳孩子的不足与缺点,相信孩子能够在你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下,最终走向成才。

海伦凯勒以及周婷婷的父母,在这方面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