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有偏差。教师对教材缺少深入的研究,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对枝节问题进行追问纠缠,简单问题复杂化;需要指导的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某些知识本质的理解,缺乏重点讲述。 ——教师缺乏“因生制宜”认真备课的态度。有些教师兴致所至,挥洒自如,与教材、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既无中心,也无层次。有些教师始终抱着老脚本,不修改、无增删,“从一而终”也还存在。 ——教学设计中难以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小班化教育思想,教学对象不明确,未很好地提高应有的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中未很好地贯穿整体思考思想。如何将一学期的内容综合考虑,已学的内容、现学的内容、将学的内容很好地融入,复习、新学习和巩固相结合,提高效率。 (二)课堂教学问题 1.课堂中师生角色定位的把握上有偏差,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解片面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但有时提问缺少思维价值,有时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只追求“表面热闹”不注重实效。课堂中缺乏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思维层面”的对话。 2.教学模式单一,未根据内容选择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仍有以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少考虑;对探究式的教学,不愿尝试;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热情;对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往往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模仿。 3.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革新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板书的便捷,对如何突出学科的特色、优化媒体的搭配考虑不够;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方面得天独厚的作用。 4.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学常规问题较多。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评价、点拨语准确恰当,教学过渡语、小结语自然精当,教学语言浸润情感等等尚嫌不足,有待加强。 5.课堂教学中未能很好地利用学生生成性资源。 教师在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上处于矛盾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差异教育资源,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三)训练、作业、评价问题 1.教师的教学与练习(训练)内容脱节,层次性、跨度的把握不恰当,学生听起来知道做起来不知道;作业的选择与容量比较随意,体现在缺乏学科教学的整体思考,与之前、之后的学习关联性不突出,而且批改作业的结果未很好地为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改善服务。 2.作业和批改缺乏针对性。如语文作文教学缺少系统的方法。这在新教材实施的作文的指导中,表现较为突出。对结构、语言、立意的指导泛化,没有具体方法。作文批改中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建议。 3.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估的要素缺乏完整的认识,所以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践上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4.命题未很好地按照课程标准实施,评价未很好地体现绝对评价、个人内差异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思想。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建议 ●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设计预设中的不足。 ●控制训练及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得随意拔高要求,同时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差异。 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入手,切实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局面的实现。 (一)全面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1.正确解读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内容与要求以及教育价值,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2.要从分析学生出发改进教学。全面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实践体验、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以及认知规律等实施教学。 3.要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分析并处理好教材。注意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把握住教学的核心内容,选择并适当补充相应的素材,使课堂教学具有鲜活的内容。 4.要采用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注意合理选择讲述、讨论与独立学习等不同形式,还要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等不同方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1.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要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挑战性。 2.要把握好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控制好学习要求的难度与思维的坡度,保障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3.要合理和有效地组合若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参与意识与注意力的保持和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4.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设计预设中的不足。 5.课堂教学要体现面对全体学生。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学生同样给予适当的关注;既要考虑针对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注意完善学生的个性特长。 (三)严格把握训练环节,增强作业布置和批改的科学合理性 1.要精选课堂训练及作业。要控制训练及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训练与作业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很好地落实教学核心内容;在保证基础的基础上,要适当采取分层作业的形式,供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用;作业形式要多样,既有书面形式,又有口头训练,社会实践等。 2.要及时有效地批改作业。要善于利用批改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既给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又从中捕捉教学信息,进行教学诊断,补充矫正性练习,改善教学行为。 (四)切实进行考试评价改革,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 1.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不得随意拔高要求,同时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差异,使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 2.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要注意课堂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指导学生调整、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3.贯彻综合素质评价精神,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既要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又要评价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