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 金 石(下)
十三問爐鼎 證道一貫真機易簡錄 濟一子金溪傅金銓匯輯 集陽子定遠蕭康理校訂 貞陽子臨川李拱辰校訂 來陽子定遠淩光淩校字 宗陽子定遠唐壽林校刊 序 余昔謂金簡玉書、火龍水虎、至真之文心在諸天洞府、名山石室,數合之而遇之。豈知天機不書竹帛,至道存於人間。 又謂金液玉液、真陰真陽、至妙之藥必其潛天而天,潛地而地,不可思議,難於影響。豈知不在渺遠,即在眼前。 昔者始皇東游泰山,使童男、童女入海求不死之藥,豈知此藥不在海而在山。漢武作露盤霄掌,餐沆隆金漿,豈知此漿不在天而在地。所謂“遍地均開不謝花”,又曰“遍地開時隔愛河”,斯可證矣。 自太上授受以來,道脈不絕,責重於人。心心相印,口口相傳。無少差謬,萬古一貫。此其奇也。 丹經秘密,假像立言。迷之則陰陽判絕,悟之則水乳相融。 道固因書而理明,法必以言為切訣。一經指破,始覺丹經萬卷,總是陳言;砂汞、鉛銀,都成色相。其理至微,其事甚簡。如僧繇畫龍,點睛飛去。苟未經師指,尚是壁間之龍,無由觀其神化。 乃知世間談玄說妙,無異隔紙觀燈,摘葉尋技,儘是剔窗窺月。 令將師邊所得,印之簡編,若《參同》、《悟真》及古聖仙經所留丹決、與夫諸家注流,一一證之。擇其至顯至要之言,匯為一帙,秘之篋笥。 真正至道,至簡至易。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實乃一貫真機,不堪授受,聊以自娛,非欲求正於人也。是為序。 時嘉慶十八年歲次癸酉除夕書於朝陽山之為本堂,濟一子金溪傅金銓撰 發 凡 一、扈言十萬,如泛滄海。南針之指,亦茫乎無際矣。茲將真機要語,分門逐類顯而出之,其中調鼎、采藥、行符、止火、開關、服食、胎息、出神、黃庭內景、黃庭外景,……無不俱備。讀者其細心玩索,融會天君,久之自然能貫注。 二、是書博采群經,旁搜遠討。摘句編言,如披雲見日,使人易悟。始於有作,不死執清淨為修行。種德為先,不墮入三峰為學道。萬卷丹經,千秋絕業。言言秘範,字字珠璣,後之學人,得睹如是章句,不必遠睇《道藏》,窮覽仙書,已證不二門之妙矣。 三、白紫清曰:“只一言貫串萬卷丹經,然則萬卷只是一卷,萬言只是一言。”又曰:“一言半句妙通玄,何用丹書千萬篇。”噫!何從而得此一言半句乎?若未逢師且看待,詩中藏決好修持。燭昏慧炬,渡海慈航,舍書奚以哉? 四、性命雙修,原屬一貫。采藥行符,初無二理。明者省之。 五、法、財、侶、地,缺一不可。鼎爐、符火,始終一致。不可不知。 六、工夫以築基始,以乳哺終。藥熟火化,端拱無為。此後乃煉拔宅之神丹,了真空之本性,與天無極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