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还是不读书?

 左书右网 2009-09-14

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读书的路径大概是: 小学读书 – 树立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读天真浪漫又一成不变的小文章并模仿写作,逼迫使用看动画片和教科书学习到的仅有的几个词汇写日记和周记;中学读书 – 继续树立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读一些作家们的短篇或中篇节选并模仿写作,晚上在被窝里面看武侠、言情等通俗文艺和一些告诉小孩是怎么产生的书;大学读书 – 仍然树立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思维开始有所成熟,读各种世界名著,杂文,政论,但日常的网络游戏和谈恋爱占据了大量的思考时间。

直到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人际交往不利索,开始恶补(好听点叫充电)各种本该通过自学完成的知识积累。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在的情况转变为网络阅读逐渐超越了纸质阅读,这种情况从阅读本身来说是不利的。

读书有“浏览”和“阅读”之分,过于快速的浏览信息(比如图文书籍,电子文档等)很难从中认真思考作者的用意与思想。而我们的阅读路径 决定了我们读书的功利性较强,学习中为了考试,工作中为了交差,缺乏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快乐。

如果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实际上知识也仅仅是知识,在深层次上与你无关,对于知识的欲望需要首先解决自己的心理需求 – 书可以帮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让你放松,可以让你装模作样充当知识分子,可以在咖啡吧泡MM,可以摆在书房里撑面子…….具体怎么看待它,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那么设计师呢?

怎么读比较好?

多看一些纸质的书。设计师平时看图太多,渐渐的视觉神经主导了抽象思维,保持对于文字的敏感有助于提升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因此设计师首先在书籍的选择上应该留给文字类书籍一块空地。

不要读太简单的软件技巧的书籍。现在的趋势已经由书面指导改变为视频教学了,如果你想学好软件,请直接购买或下载视频的教学,因为更直观,更容易理解,书中通过文字和图片比你自己摸索还要难于理解。这是天生的信息瓶颈决定的,目前出版方面也在根据这种情况作出调整,相信未来你再也不会看到那种靠翻译HELP蒙骗读者的玩意了。

读书笔记是一个好的习惯。由于工作和各种私人繁杂事务的原因,我们的阅读时间是相当有限的,但是在速度与质量中也需要找个平衡,阅读过程中集中思考“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它是给什么样的人写的”,“哪些部分对我有用?”,并且根据你的问题做出相关的记录,在与书中的解决方案和经验对比后,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 比如:写一点博客,或者twitter一下。读而不思,和没有读过无区别。

分清楚工具书和火花集的区别。有些书是工具书,工具书是用来帮助记忆和查找的,你只要知道它记录的内容并且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取用它就可以,类似一些代码大全,技巧总结,作品集等;而火花集是设计师和团队的经验之谈,有实际的工作指导意义,还有教训和失败的回忆,这些内容要仔细的分析并注入到自身的情况中对比,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 – UI行业中,某些团队和设计师就是没有具体思考,将国外的经典理论一股脑注入本地团队中,最终消化不良,说到底,这就是一种不会读书的行为。

不过最后也得俗气的提到 –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阅读后得交流,交流中有思辨,才更利于自己知识系统的完整,否则豆瓣也不会这么火了。

阅读也要跨媒体

“尽信书不如无书”,谁都会说,但很少有人能做到,特别是有一些号称能够指点迷津的书让你爽得四仰八叉的时候,其实阅读并非简单的限制在你捧着一本书,泡了一杯咖啡靠在沙发上,阅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你应该阅读生活,阅读人性,阅读美丽,阅读丑恶,阅读自由民主,阅读神奇的社会百态,这也是一个“跨媒体”的概念,参与性是立体阅读中的极重要部分,比如你进行演讲,就是一种立体化的阅读。设计师更需要建立这种开放的心态,死读书,读死书已经害了很多人,我们设计师应该尽早看清这点,不要把一些理论经常挂在嘴边,也不要说一些别人不懂自己也不懂的话,企图让别人觉得你懂,更不要把阅读想成一种只有空闲时间才能做的事情。

设计师的阅读,读书,读人,读事,都是为了培养自己独立的思考系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利用这套系统去解决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涉猎广泛,要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这点上我们和记者有着共通之处,只要你具备这样的“猎奇”的心态,你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阅读本身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你把阅读当成一个攀爬的过程,一个可以被利用的事情。所以以后别再问:“我应该看什么书?”你要知道的是,大多数人觉得你不应该看的,恰恰是你应该看的,而且正是你想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