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宫人殉葬制度的废止缘由

 GBT 2009-09-18
明代宫人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临死时,才得以废除。明英宗“遗诏罢宫妃殉葬”[1],嘱咐“以下诸妃,皆任其年终,次第陪葬。其后惠妃仍葬桃山,诸妃皆别葬金山,然竟无殉者。”[2]明英宗这辈子荒唐之事做了不少,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到了临死时总算做了一件足以让后人称为仁义之举的事情。
当景帝逝世后,明英宗也安排了宫人为景帝殉葬,这个时候还没有见到有废止殉葬制度的意思出现。可是,等到明英宗临终时,殉葬可以说已经到了自己门口了,却遗诏废止宫人殉葬制度,这是为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第一,明英宗对生命有了一番新的领悟和珍惜。明英宗个人与殉葬制度的接触是比较多的。明英宗幼龄登极,曾与为他父亲明宣宗殉葬的宫人诀别,这应该给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刺激和可怕的回忆。在周宪王有炖死后,明英宗写信给朱有爝说,“周王在日,尝奏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可是依然没有阻止了众多朱有炖的妃子殉葬,“既而妃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皆殉死,诏谥妃贞烈,六夫人贞顺。”[3]从在这件事中,明英宗应该进一步认识了殉葬制度的惨酷。宣宗和景帝这两个皇帝以及众多宗室诸王的殉葬情形,对明英宗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这成为明英宗废止殉葬制度的重要因素。再说,明英宗在大起大落、饱经风霜磨难之后,对生命的宝贵更是有了一番领悟和珍惜。明英宗遭遇土木之变,遭受了中国帝王少有的耻辱;而被自己的弟弟景帝软禁了多年,更使明英宗饱受世间冷落饱暖,这些经历是让人刻骨铭心的。明英宗在临终前,曾留下了这样一番话,“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4]尽管统治者早已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可是总算明白过来了,因此人殉制度也就接近未声了。
第二,明代宫人殉葬制度越来越不得人心。明代皇帝的殉葬人数由多到少,就已经表明统治者越来越不热衷于灭绝人性的殉葬制度。就是统治者宣扬的礼教光环再怎么声势浩大,也难以让人接受活生生的人命因为殉葬制度而丧生。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性解放的苏醒,进一步冲击着明代宫人殉葬制度的继续实行。事实上,明朝在丧葬制度方面的许多规定早已被冲破,得不到真正执行。民间舆论的指责在所难免,统治者宣扬的贞节观遭到抨击,从理论上动摇了明代宫人殉葬制度的实行。而一些大臣的谏阻,也成为废止殉葬制度的推动力。
第三,明英宗要保护好自己心爱的妻子,最大程度上排除自己死后妻子被逼殉葬的可能性。妻子钱皇后为了明英宗,曾经“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英宗在南宫,不自得,后曲为慰解。”[5]“闻英宗为太上时,钱后至手作女红卖,以供玉食。”[6]这些都是饱经磨难的明英宗无法忘记的。钱皇后尽管得到明英宗的厚爱,可是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在错综复杂的内宫斗争中无疑处于极为不利的下风。当时,“周贵妃有子,立为皇太子。”[7]母以子贵,而周贵妃和钱皇后又是敌对的。明英宗没死的时候,就有太监建议废后,这对于他来说记忆犹新,也就必然清楚这件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有人紧紧盯着钱皇后的位置,只是明英宗没有采纳废后的建议罢了。明英宗临终时,意识到再也无法将自己心爱的妻子一直保护在身边了,可又不忍心让妻子被逼殉葬,于是就“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嫔御殉葬,凡四事,付阁臣润色。”[8]“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9]这里,明英宗事先规定好钱皇后的名分,并且让钱皇后死后同葬。有大臣得知明英宗废止宫妃殉葬制度的消息,竟然感动到流泪,“时读竟,涕下,悲怆不自胜。中官复命,帝亦为陨涕。”[10] 这一方面说明宫妃殉葬制度是如何不得人心,另一方面更说明了明英宗对自己妻子的保护使人深受感动。明英宗死后,周贵妃果然对钱皇后发起进攻,“言钱后久病,不当称太后”[11]“不欲后(指钱皇后)合葬。”[12]幸亏得到一些大臣根据遗诏和情理进行力争,才使得周贵妃的意图没有得逞。除开钱皇后之外,其他曾经与英宗共患难的妃嫔,应该也是英宗考虑的因素。
一个曾经让国家深受创伤的君主,在自己临终前上演了一幕情深不渝的凄美故事,留下了一桩无法抹杀的德政之举。正是“英宗独见,罢免此举,遂破千古迷谬,视唐宗命孟才人先效死于生前者,圣愚奚啻千里。”[13]从明宪宗开始,明朝君主就一直恪守着明英宗的遗诏。在宗室诸王大臣之中是一时难以废除的,可是经由最高统治者的重申,总算逐渐平息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