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发散、创新思维”的奥秘
作者: 陕西咸阳 杨中平
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发散思维就是创新的基石。 发散、创新思维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是艺术化的思维,她能使我们对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激情(浪漫),她是“智慧”(幽默)的发源地,是“兴趣”(幽雅)的乐园……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对此,有的人烦恼不已、灰心丧气,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有的人却精神振奋、跃跃欲试,不仅努力地去解决问题,而且还努力地去发现新问题。这是两种不同能力、不同品质的人,面对“问题”的不同反应。会不会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是普通操作工与技师、技术员、工程师的区别;会不会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是普通学生与优秀学生的区别。可以说,“问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反映在学习上,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就是所谓的“积极主动的学习”。 生活也一样,没有“问题”的生活就平淡无趣、 溅不起浪花。一个人不会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他的生活必定是一团糟。 那么,怎样去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呢?这就需要发散、创新思维。 寻找“发散、创新思维”的奥秘——思维形式 “发散、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是联想、类比,是“由此及彼”的过程(“由表及里”可看作是“由此及彼”的特殊情况)。比如,由两岸的“春节包机”要联想到“中秋包机”、“月末包机”、“周末包机”,进而联想到两岸的“包船”、两岸的三通,直到两岸的统一。如果这是一道时政试题的话,通过“发散、创新思维”可以作一篇大文章,反之,只能作出很肤浅的回答。 用更形象、更具体的话说,“发散思维”就是用“比”、和“兴”的手法去对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大雁北飞了,我是不是能像大雁一样回到我北方的故乡?能不能像解那道题一样来解这道题?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度,四边形、多边形的外角和是不是像三角形一样也是360度?……前两年风靡一时的新概念作文“新”在哪里呢?就“新”在“比”、和“兴”的手法上,而高考的满分作文基本上都能算作是新概念作文。所以说,“发散思维”的精髓是形象思维,是艺术化的思维。 而“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方向,其精髓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高度统一,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一切智慧、幽默、浪漫、雅趣……,都由此而生。 目前,制约我们开展创新思维的最大障碍是形象思维的严重匮乏,即没有建立起“发散思维”这个基石。这使得政府部门的要求、号召以及有识之士的呐喊、疾呼都成了“空谷回响”。 一个新的理论的形成,大致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 ——实验——联想(类比)——猜想——验证(实验)——论证(灵感)——实验—— “发散、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过程,其中除论证(灵感)阶段外,都以“发散思维”为主;尤其是“验证(实验)——论证(灵感)”这个关键阶段,必定有许多的困惑,而解开困惑的钥匙就是“发散、创新思维”。 寻找“发散、创新思维”的奥秘——“发散”导航 “发散”的触角可以说无处不在,但它们的每一次触摸都不是随意的。这里给出几个大致的线索,引导你展开发散思维: 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探求规律 改变条件(题设)→推广 改变结果(结论)→引申 改变思路(途径)→新方法 创设逆命题→寻求逆定理 思考最值→寻求最佳方案 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时间关系,目前只列出提纲,以后举例说明) 寻找“发散、创新思维”的奥秘——注意事项 1、形→象 2、神→似 3、要考虑精确度 4、要用设问句 5、要善待错误 (由于时间关系,目前只列出提纲,以后举例说明) 寻找“发散、创新思维”的奥秘——品质说 发散、创新思维是一种品质。 1、发散、创新思维需要有积极进取、不断探索、奋发向上的精神。消极颓废、安于现状的人很难实现发散、创新思维; 2、发散、创新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情感、饱满的激情和广泛的兴趣,大脑要始终处于亢奋状态。那种冷漠、麻木、心中没有他人、孤陋寡闻、爱好单一、怕动脑筋的人不可能实现发散、创新思维; 3、发散、创新思维需要有概括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撒网时要散,收网时要紧); 4、发散、创新思维不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必须要有正确的苦乐观; 5、发散、创新思维需要一种胆识。不迷信、不屈从,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由于时间关系,目前只列出提纲,以后举例说明) 寻找“发散、创新思维”的奥秘——迎接灵感女神 说起灵感,人们普遍认为那是艺术创作者梦寐以求的至宝,与常人无关。其实,各行各业都需要灵感。譬如下面的文字,就是本人在近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产生的“灵感”。 灵感到底是什么呢?是心灵的感觉?还是上帝的恩赐?“我”能否得到灵感的垂青?虽然执着的人坚信,灵感必然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但何时降临?降临时自己能否把握得住?这些问题给都灵感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记得年轻时(好像是八十年代初期吧),许多青年人都做着一个美好的“作家梦”,在社会上掀起了强劲的“创作潮”,时常有人约朋友提着啤酒到公园的草坪去找灵感。对此,我泼凉水说:啤酒加草坪是得不到灵感的! 那么灵感是怎么来的?其本质又是什么?我想,要想让灵感时常光顾你,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和能力: 1.要想在某个领域产生灵感,就必须对这个领域有足够的认识; 2.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要能够提炼出事物和问题的特征——“神”; 3.要有一个善于思考大脑,脑海里必须萦绕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彼”。这些问题可以是模糊不清的,但其各种特征(神)必须基本清晰; 4.要有一个勤快的手脚,多做事、多实践、多解决问题,从而得到发散思维的起点——“此”,并把握“此”的特征(神); 5.要善于联想,将“此”与萦绕在脑海里的某个问题——“彼”联系起来。这里,“彼”与“此”能够联系起来的基础是它们相同或相似的“神”; 6.开展发散思维,实现“由此及彼”的跨越——灵感的降临; 7.在灵感的驱动下,实现创新。 还依稀记得,教科书上谈到了灵感的必然性、突发性和触发器等特征。这些特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灵感是在两个容量很大的集合——“此”集合与“彼”集合中建立起了一对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谓必然性,实际上就是说,“此”集合与“彼”集合容量很大时,灵感的降临是一个可能性很大的事件。当然,“此”集合与“彼”集合容量很小时,灵感的降临基本上就是一个不可能性事件;所谓突发性就是说那一对具有对应关系的元素何时出现,事先毫无预兆;所谓触发器就是“此”,由“此”触发“彼”。好像教科书里把“彼”比作一付中药、把“此”比作药引子,我觉得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
灵感还有一个特征——瞬时性。就是说已经呈现在面前的能够产生灵感的机遇是短暂的,它稍纵即逝。用什么来把握这个珍贵的机遇呢?用发散思维!可惜发散思维不是单纯的方法,而是一种能力,所以能够真正把握机遇的人很少。譬如,甲乙二人都不会解A题,随后又都解出了B题,结果甲能够由A题的解决得到B题的解决,乙却不能。两个人的机遇是相同的,但甲把握住了、乙没有把握住,原应就在于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不同。这也是本人倡导发散思维、并用发散思维命名个人网站的原因之一。
由以上可知:灵感她永远钟情于勤奋(勤奋不等于吃苦耐劳)、求索的人!其中勤奋能扩大“此”集合,求索能扩大“彼”集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