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人生只在一念间 谈到人生,我们往往有很多话要说。古往今来,有不少前辈为人生作了诠释和注脚,可是临到自己头上,似乎仍有些迷惘。人生究竟是什么?人活一世有什么意义?怎么度过才算有意义的人生?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开始阅览古籍,遍观世事,想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人生观念,作为自己的生活指针。生活观念决定人生的取向,也决定人生的价值是否有意义。 晋代的时候,有位隐士名叫陶潜,因不满社会现实的黑暗,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归隐田园。当他无奈地面对社会黑暗的时候,不得不放声疾呼,“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为了现实生活而扭曲心志实在是不啊!不如归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器之易安”,田园生活能够还我本真,何乐而不为呢?隐士的生活一方面被人们视为无力抵抗现实而做出的逃避行为,另一方面千百年来又为人们所追求。因为田园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宁静、安详,虽物质贫匮,却精神饱满,心灵得以滋润,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世事经历得多的人,机巧涉入太深的人,对田园生活尤其向往,那里是唯一的解脱之地,那里能找回自己!所谓“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恬淡宁静的隐居生活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向往。 南北朝以降,隋唐相继,禅宗勃兴,禅 诗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以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的精神,用如椽巨笔,为世人描绘了或千奇百怪,或崔嵬壮丽,或气势磅礴,或悲慨沉郁,或飘逸潇洒的人间万象。此外,还有学者的思虑,艺术家的激情,军事家的谋略……处于不同的阶层就有不同的身份含义。 本书综合归纳了处于不同位层的几种人的生活精髓,以期世人向他们学习,把他们的独特之处借鉴过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指针,作为自己的人生向导。 人生百年转瞬即逝,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如何在如此匆急的人生轨道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在短暂的人生舞台上表演得有声有色,如何在平凡的背景下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而盲目地生活永远都只会走进死胡同,没有目的的航行只能导致搁浅或撞礁的结果,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向“他们”一样生活,活得自我,活得自信,活得出色,活得精彩!苟能如此,就不枉费作者的一片心血了。 一、像诗人一样浪漫 你想做一个诗人吗? 你的回答或许充满犹豫。曾经我们都是诗人,而现在读诗的年代已经远去了。 如果我再问你,你希望像诗人一样浪漫吗?你的回答将毫无疑问。 我们并不都要做诗人,但我们都需要浪漫。 浪漫是湖中的涟漪,是和煦的风,是流星,是花朵,是两个人的牵手,是一个人的远行…… 因为浪漫,我们的生活从此与众不同。 多情自古伤离别 唐代时候,泾县有个人叫汪伦,家道殷实,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公元755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中秋节后要到邻县宣城漫游,饮酒赋诗,豪兴勃发。他便产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请李白到泾县来玩玩?这里山好水好酒也好,正适合这位大诗人的脾性。他当即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宣城去。 李白在宣城遍访旧友新知,登上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建造的谢公楼,怀念他所钦佩的这位前辈诗人,日子倒也过得畅快。自从他受人排挤,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丢了翰林学士职位离开长安以后,十年来一直漫游江湖,感受到各地友人的热情温暖,跟宫廷中一些官僚的勾心斗角大不相同。 这天,他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邀请他到泾县游览,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再看后面署名是汪伦,却从来不相识。不过,这些年来他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少了,他的态度向来是这样:“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何况这位汪伦的信写得既热情又爽快,很合李白的心意,他便决定应邀前往。 李白来到泾县西南的一个村子里,受到主人汪伦盛情接待,陪着他住在自己的别墅里。宴席上,当李白提起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时,汪伦哈哈大笑说:“这里有十里桃花潭,是一条清秀美丽的河流,还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名字就叫万家酒店。”李白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一阵。有个陪客忙对他说:“先生,东道主家里酿的酒,在此地就很有名气,先生不是已经尝到这美酒了吗?”李白点头说:“这酒确实好!绝妙!” 汪伦邀集一些朋友,天天陪着李白观赏当地山水胜景,备了家养家种的荤素菜肴以及好酒招待李白。诗人在这里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兴致极高,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有《题汪伦别业二章》等名篇。 过些日子,李白向汪伦告别,要到别处去。开船时,汪伦带着一些朋友赶来,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一边高声唱着当地民歌,热情地欢送客人。 李白看到这种情景,感动极了,当场口占七绝一首赠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汪伦对他的深厚友情,真挚自然,富有韵味。据说,汪伦的后代长期把这首诗当作宝贝一样珍藏着。 多情自古伤离别,朋友之间总是不能常相厮守,离别才是人生的正题。俗语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面对离别,我们应该像诗人一样洒脱,把深深的情谊牢记于心,即使海角天涯走遍,朋友永远都是朋友。 友情似水,淡而绵长。纯洁的友情,给予心灵无数的感动和安慰。即使长久的分离,天涯海角的相隔,也会感到对方深刻而清晰的存在。友情如泉,清冽酣醇,美得如同一坛千年陈酿,开盖就可闻到沁人心脾的酒香,令人心旌摇荡。 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涵盖了你我,涵盖了宇宙。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尽了友情,道尽了宽慰。友情似水,抽刀断水水更流。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这首纳兰性德的词,让人深有感触。“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朋友相遇,自然慷慨高歌,载歌载舞,只是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再加上英杰落寞,只有互相宽慰,这样的友情就像如水的月光那般皎洁。 朋友就是这样,在你落魄的时候会鼓励你,在你得意的时候会警醒你。要是有相同的经历,坎坷,落寞,孤寂,还会彼此产生共鸣,相互慰藉。有时会借一杯酒,或一根烟,或默默的注视。 朋友不需多,一知己足矣。知己是朋友中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无怨无悔的付出,一种披肝沥胆的诚恳,一种不加掩饰的坦荡。友情可以是平淡的,却是真实的,是心底最深处情感的迸发。友情似水,淡却含蓄,天长地久。 胸襟豁达为人淡泊 唐代诗人刘禹锡,性格耿直,经常因为直言相谏而得罪权贵,但他从不在意。 永贞元年,刚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王叔文进行社会改革,引起宦官反对,迫使顺宗退位,拥其长子李纯为宪宗,并贬逐王叔文。刘禹锡因与改革派合作,也被先后贬至连州、朗州。十年后,当朝宰相赏识他的才干,召他回到长安。 刘禹锡回长安后,听说长安朱雀街旁崇业坊有一座玄都观。观内道士种植许多桃树,桃花盛开如云霞,于是便去观赏,并写诗—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题中的 其实,从“戏赠”的“戏”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有另一层含意的,诗的后两句是讽刺当朝众多的现任大官,说他们都是诗人遭贬后被提拔出的谄媚之臣。 因为这首诗,权贵们大为恼火,于是刘禹锡又被贬到播州。当时,播州是最边远荒僻的地区,可见权贵们的怨恨有多深。后来因朋友柳宗元、裴度的帮忙,加上他有年老的母亲,于是便改为连州刺史。 十四年以后,即唐文宗大和二年,由于裴度向文宗推荐,刘禹锡才又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官职。这年三月,刘禹锡又一次到玄都观来,但这时的景象已和十四年前不同了。满院云霞般的桃树已荡然无存,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动。刘禹锡想到自己两次被贬又两次召回的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写诗抒怀: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它也有深一层的含义。诗人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局变换如此莫测,那些一度得宠不可一世的权臣们都垮台了,但是坚持正义的“刘郎”却又回来了。可见争名逐利不过过眼云烟,胸襟豁达,为人要有几分淡泊,才能笑到最后,做最后的胜利者。 做人要有几分淡泊的心态,要不然,欲望会让你痛苦不堪。 人生贵在淡泊,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着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凭着淡泊,颜回成了千古安贫乐道的典范;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擎。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眼前从不好高骛远。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平淡中充实自己。 拥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没有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趋本逐利时仍然保持恬静。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守住一份简朴,不再显山露水;认识生命的无常,时刻保持一种既不留恋过去,又不期待未来的心态。荣辱不惊,去留无意。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把自己看的很轻。走一程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其实幸福离你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淡泊人生,并非消极逃避,也非看破红尘,甘于沉沦。淡泊是一种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没有极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平常岁月,拥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现实主义的逃避者,而是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有进有退,有荣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谷。如果我们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心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选择。 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的潮涨潮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悟透了其中的禅机,便会豁然开朗。 十种最值得学习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二) 《文泉杰散文:像他们一样生活》 文泉杰 郑国明 二、像和尚一样达观 暮鼓晨钟,咸菜稀粥,屋前瓦后,木鱼声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这就是和尚。 和尚最宝贵的品质就是一切都看得开,看得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是要我们去做和尚,而是希望我们像和尚一样拥有一颗豁达的心,对待一切我们要学会“放下”。 是的,要学会“放下”。我们不放弃努力,失败了也不绝望。 饮水思源,做人要懂得感恩 马祖道一禅师派侍者送给弟子百丈禅师三坛酱。百丈禅师收到三坛酱后,立刻鸣钟集众上堂,拿起拄杖子指着酱坛,对大众说道:“这是老师道让人送来的盐酱,你们如果能说出个什么来就不打破,否则就打破!” 学僧大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百丈禅师见大众不答,便用拄杖子把三坛酱缸都打破了。 侍者回到马祖禅师那里,马祖禅师问道:“你把酱送到了吗?” 侍者答道:“送到了。” 马祖禅师再问道:“百丈收到我的盐酱以后,有什么表示?说了些什么?” 侍者回答道:“百丈禅师收到盐酱后,就集合大众上堂,因没有人道得,就用拄杖子把酱缸都打破了。” 马祖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赞美道:“这小子不错!” 后来,马祖禅师带口信给百丈禅师,希望他将修行的近况不时地写信回来报告。 百丈禅师在回函上诚恳地报告说道:“老师!谢谢您的关心,自从将酱缸打破以后,三十年来,弟子从来不曾缺少过盐酱。” 马祖道一禅师非常满意,特别再写了八个字送给百丈禅师,这八个宇为“既不缺少,分些给人”。 后来马祖创了丛林,百丈就立了清规,从此禅林繁衍不绝。 既不缺少,分些给人,马祖道一的言外之意就是说,百丈禅师既然你已经知道感谢我的恩德,就不要对后世有所保留,要把我的禅心,一代一代传下去。这种“既不缺少,分些给人”的心境就是感恩的胸怀。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却自己何以生,何以乐,何以得福,饮水思源,才是做人的根本和正道。 基督的世界中人们要经常向上帝感恩,因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并拯救人类于迷途当中。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都要存在感恩的心。感恩是无处不在的,并不是谁帮助了你、关怀着你才要感恩。感恩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要对恩人感恩,无可厚非。但是不仅仅恩人才值得感恩。生活中一切事物和事情都存在着感恩的情结,父母的恩情、朋友的情谊、恋人的爱情、大自然的一花一木、生活中的挫折的境遇、自己的追求和信仰……都需要我们用感恩的心态感知和对待。 人的一生纠缠着很多事情,爱情,亲情,友情,成功,得失,进退,荣辱……总有一些带给你苦痛,总有一些带给你欣喜,苦乐酸甜才是人生。惟有常常感恩,才能时时收获慰藉和幸福。 有一句话,大致是这个意思:父母思念儿女,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汩汩的从泉眼中流出,一年四季没有休止,而儿女对父母的思念,就像秋风扫落叶,嗖的一下,风歇叶落,戛然而止。读来让人好不愧疚。 父母恩,似海深。有了时间,不要忘记带着妻儿一起去看望父母。不用带什么贵重的礼物,父母这个年纪,还有什么特别的需求?他们能见到你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还有爱情,想一想就让人怦然心动,久久不已。记得当初,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双方羞涩含情,脉脉流盼,也忒温存。后来,彼此进入内心的世界,相约相誓,共度一生,无论风雨坎坷,还是贫病交加,都只同心同德,毫无后悔。自己曾经的爱情故事,从青丝凝结演绎到双鬓飞雪,忠贞可鉴,竟验证了诗经上那句古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感恩爱情,至爱难得。彼此能走到一起,就是一种缘份,要珍爱这个缘份,否则定会饮下悔疚的苦水。爱是一份使命,要相爱的人去把爱传承,发扬,使整个人间都能嗅到爱的味道。 感恩友情,友情跨越千山万水,把两颗思念的心系在一起,犹如一种心灵的碰撞,更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优美、温暖、情深,有说不出的曼妙。友情没有隔膜的时候,纵使有瞬间的误会,也会消弥于时间的过滤中。友情如河,脉脉的流入,脉脉的流出。流入的是倾听不尽的交心话,流出的是绵绵不绝的呵护和忠告。 亲情,爱情,友情,没有先后,一样的重要。人何以生,人何以不生,全在“亲、友、爱”上。人其实不过是一副空壳,有了这三者才丰富了血肉,变得饱满和充实起来。若没有,臭皮囊而已。 人生不要悔,也经不住悔。倘若你现在有悔,请及时挽回。等到了无以挽回的地步,泪也无用。 感恩吧,生命中的感动太多了,不必轰轰烈烈的,平凡中照样有许许多多感动的故事。感谢生命赐予了我们如许的感动,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和质感。年轮在不住地增长,岁月在一天一天逝去,惟感恩可以滋润生命。 平平安安就是福 慧光禅师四处云游,行大慈悲之道,普度众生。 一天,禅师正在大道上行走,看见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水中游鱼可现,游来游去毫无挂碍。禅师对身边的人说:“做人要像鱼儿一样,明心见性,从容自得,要是做什么事情都执著,不懂得提起放下的道理,人生便苦恼不堪。”徒弟们合十称是,若有所悟。这时天已将傍晚了,暮色苍茫,野鸦归巢。徒弟们都劝慧光禅师返回寺院,以免受傍晚清冷之苦,慧光禅师却摇头说到:“你等先回吧,不要以我为牵挂。别人若是问起你们我在何处,你们怎么回答?”徒弟们说:“不在那时,不在那处,四方云流,了然无痕。”慧光禅师很满意,摆手让徒弟们退下了。 暮色越来越浓,慧光禅师来到一家饭馆。禅师刚坐下,老板娘就迎上来,一看是个和尚,便双手合十,连忙吩咐小二将素斋素饭给禅师端上来。禅师称谢,埋头吃饭,可是边吃的时候,却听见老板娘愁苦的叹息声。慧光就问:“女施主,有何事解不开,不妨说与老衲听听。”老板娘道:“大师,我们这个小店小本经营,没有多少收入,我丈夫是个老实人,不会钻营取利,一天忙下来没有什么收获,心中十分的苦恼。这样下去,我们的生活实在没有什么起色,也没有什么劲头,哎……” 慧光禅师说:“一天之中,你的孩子可曾遭遇不幸?你的丈夫可曾有损身体?你的小店可曾遭遇强盗?”老板娘说:“没有。” “这就对了,”慧光说,“小本经营却没有破产的风险,收入不多却可以供给己用,丈夫老实,自是没有三心二意,至于生活没有起色,全在于你的一个心境。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家羡慕你这殷实的小康之家。施主,平平安安过一天即是福,没有什么比这还重要,难道你为了生活上的起色,愿意你的丈夫涉险吗?所求过多则痛苦丛生,切记!”老板娘豁然开朗,面露微笑。 人生若只有欢乐,便显得轻浮,没有沉淀。若只有愁苦,又显得沉郁,让人压抑。故此,人生需要些许的欢乐,也需要些许的愁苦,这样的苦乐相间,既有意义又有内涵,方为真切的一生,要是有不切实际的欲求,就会无比糟糕,痛苦非常。很多时候应该怀着“平安即是福”的心态,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必然和偶然。 现实生活中,行色匆匆往往是迷惘的表现,自己对自己所追逐的价值都不热切也少信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做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尽管终日的忙碌,无休止的营求,到头来并没有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时时感到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原因就在于心中丈量幸福的尺度有所不同。我就是我,我的幸福不是别人的,标准只在内心。学别人一样机械的追逐,幸福的标准就会脱离实际,衍生出许多的烦恼来。 平平安安的度过每一天就是福分。不要被镜花水月的念头所滋扰,不切实际的追求是痛苦的根源。淡茶粗粮虽比不上满汉全席,如果吃得顺口,心中有惬意,便胜过熊掌燕窝。一家人能拥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平平安安的相守,愉愉快快的过活。 只自觉心安,东南西北都好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无牵无挂,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无相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什么样子呢?” 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漫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吗?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 “出家光看破红尘还是不够,更要发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 青年顿悟,并决心继续打水车 缘如风,随时来,随时散。缘分总是飘忽不定,你越是有强烈的要求,它就离你越远。强求只是一厢情愿,到头来方知一切不过是个玩笑。难怪苏子说,心安处即故乡,不一定生你养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故乡,那只不过是个具体的物态定义,而抽象的故乡就是精神栖息的地方。 真正的随缘,不是这样的,而是平常胸怀,坦荡人生,得亦不欢,失亦不恼,悟得得失进退不过寻常人生小小插曲,终究会弃我们而去。我是谁,何须问。我不过沧海一粟,不过千山一石,尘埃般的微渺怎敢强求千仞崖顶的笑傲天下?与周围的人相比较,似乎我们还要进取,还要奋斗,还要竞争,但与宇宙相比较,我们算什么呢!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心中肯定老大失意。一次野游,途中遇雨,密雨如织,哗哗的落下来,片刻路上一片泥泞。苏子一行人等,浑身尽湿,如落汤之鸡。随行之人,怨声载道,大骂不已,心中颓然。而苏子却等闲视之,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感时伤神,大鸣不平,相反,诗兴陡起,吟词《定风波》一阕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的人一生,汲汲于名利,终究逃脱不了名缰利锁的羁绊。其实,有什么用呢?我只要一蓑烟雨就足矣了。你可以说我清高,但不可诬蔑我虚伪。人总要些名利的,但何必执着呢,人的痛苦全来自于执着。 苏子大雨浇头终得妙悟。事物往往这样,你怎样看待,便是什么样子。你的心境是乐观的,纵使是再大的困厄,也便无惧;相反,如果你的心境是悲观的,纵使是处于大欢喜中,还是能瞧出愁郁来。 其中,苏子在《赤壁赋》中写道: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却。
十种最值得学习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三)
2008-10-17 16:19
十种最值得学习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接一)
2008-10-17 16: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