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尼康和佳能蜜月的开始 1935年对于CN两家来说都是难以忘记的一年,这年中,精机光研推出35毫米焦平面快门照相机“Hansa Canon”(之前的观音只是试制性质的,并没有大规模投入量产,而且完全照抄莱卡,生产出来会吃官司的),连带顺手注册了Canon的商标,而Nippon Kogaku K.K.则推出了Nikon推出50mm f/3.5 Nikkor插刀式镜头与之配合,坚固易用的机身外加素质优秀的Nikkor镜头使得这两家新生的公司为世人(主要是日本人,还有一些西方驻日本的记者)所关注起来。佳能和尼康的蜜月期从此开始。![]() 1937:一枝红杏出墙来 随着日本军队的扩张,日本政府对尼康的军品订货也增加了很多,尼康的生产重心已经基本投入到了军用光学器材方面,那么尼康抗枪打仗的时候,佳能在干嘛呢? ![]() 1938-1945:尼康不能说的秘密 1938年到1945年间,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及太平洋战争的开始,Nippon Kogaku K.K.配合政府的需要,开设了一连串大型厂房,以生产军需光学仪器,军用望远镜什么的都是小儿科,咱举点高科技的例子,二战期间日军排水量最大(4.6万吨),火炮口径最大(460mm)的大和武藏两艘战列舰上所使用的光学测距仪就是尼康生产的,测距基线长15.8米(什么叫测距基线,点击此链接),性能极为出色,虽然是仿制的蔡司给德军做的类似产品,不过就战后的资料来看,其工艺和性能已与原型相差无几了。尼康在战争期间的作为常常被愤青抓住,进而上升到买尼康就是支持军国主义,买尼克尔镜头就是资助日本军队之类的高度,如此缺乏逻辑的理论,实在让人感叹提高咱国人口素质仍然任重而道远啊。 ![]() 但是不提不代表就能混过去,比如PE2008上展出的航空侦查镜头,还有上图那个尼康打死也不肯透露详细资料的生产于昭和17年也就是公元1942年,重达4.5KG的Simlar-F 180mm F1.5,这些东西都无言的诉说着那一段历史。 1945:美军留下的…… 1945年日本挨了俩原子弹之后投降了,尼康也差点被美军解散,不过聪明的尼康在战争结束前不久将一部分生产线由军品改为生产民用产品,还算是保留下来了1家工厂和大约1400名员工,这也是尼康最困难的一年。由于日本战败,加上社会不景气,一年之间,本来朝气勃勃的Nippon Kogaku K.K.,只剩下原来的旧厂房和另一间小工厂而已。当然,尼康应该庆幸工厂都设在东京市区,否则肯定被李梅火攻统统烧光了(李梅将军在美国陆军航空队主持工作期间参与策划并直接指挥了对东京的燃烧弹攻击,造成财产损失无数,人员伤亡10万人以上,摧毁了日本的战争潜力,日本人对他有“鬼畜李梅”的称呼)。 ![]() ![]() ![]() ![]() 1949年,那是尼康的春天 到了1949年,尼康推出了Nikon M(干嘛不叫Nikon 2?),1950年尼康推出了和M相差无几的nikon S 新增加了闪光同步端口,也推出了五只可更换镜头Nikkor-W 3.5cm f/3.5、Nikkor-O 5cm f/3.5、Nikkor-H 5.0 cm f/2.0、Nikkor-P 8.5cm f/2.0和Nikkor-Q 13.5cm f/4.0,镜头型号里的字母用来表示镜头的结构『U (Uns) 即是1片、B (Bini) 即是2片、T (Tres) 即是3片、Q (Quatour) 即是4片、P (Pente) 即是5片、H (Hex) 即是6片、S (Septem) 即是7片、O (Octo) 即是8片、N (Novem) 即是9片、D (Decem) 即是10片。』还有,Nikon镜头常刻上「Auto 自动」(指是光圈叶片会自动收缩)、焦距(以mm显示)和流水号。 尼康M这部相机非常优秀,而且非常幸运,尼康因为它而一朝成名,天下皆知,这其中也有一个陈年的老八卦。1950年,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发表了一篇特稿,报导及介绍Nikon相机及 Nikkor镜头的高质素表现,是由著名摄影记者 Jacob Deschin执笔的,这个Jacob Deschin以报道朝鲜战争而闻名。 ![]() 1950s:一个好枪手真的很重要 分手快乐的佳能当然也没有闲着,1947年又换了块牌子,从“精机光株”改成了“佳能照相机株式会社”。到了1949年,佳能在东京证交所上市圈钱之余,做出了Canon IIB,可惜的是Canon IIB虽然发布当年就获得了旧金山全美照相机展览会一等奖,但知名度和市场表现都平平,这充分说明了得奖再多,不如找个好枪手的道理,以鄙人阴暗的心理来推断,佳能定下无偿借用器材给著名摄影家和新闻记者的策略,跟50年受的那个刺激肯定不无联系。 ![]() ![]() ![]() 1954:尼康打倒莱卡的一瞬间 而尼康在旁轴系统上成绩斐然,1954年推出了Nikon S的改进型 Nikon S2,内置100%的旁轴取景器,不过这只是个开始,到了1957年,Nikon推出了S2的后继机种Nikon SP,它内置可以配合28mm,到135mm六个不同焦距定焦镜头使用的联动取景框,而且可以自动调整视差,其功能之强悍远远超过了当时被看作是旁轴机王的莱卡M3,而莱卡直到1980年推出的M4-P上才具备类似性能。 ![]() Sp是尼康旁轴取景35mm相机的巅峰,2005年尼康曾经出过一批限量的SP复刻版,几乎还没开始生产就被预定一空,二手没开封的全新品已经被炒过了30000块人民币,只不过买SP的人恐怕都不是为了用来摄影的吧。 ![]() 佳能对于市场的判断显然有些失误,研发的首部35mm单反相机Canonflex市场反应平平,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倒是同期开发的旁轴相机Canon 7比较受市场欢迎,虽然在机身上比较疲软,但在镜头上佳能风头正健,1961年开发的旁轴镜头50/0.95,62年推出的用于单反的R58/1.2,63年推出第一支变焦镜头R55-135/3.5,64年推出当时光圈最大的超广角单反镜头FL19/3.5都是开一时风气之先的优秀作品。 ![]() Nikon F采取模块化的设计,围绕着机身,尼康提供了大量不同的配件,以切合不同需要,如取景器、对焦屏及马达等都可以更换。Nikon F,在推出的第一日,已成为专业SLR的设计典范,这种模块化按需搭配的设计思想一直延续到其后70年代的F2、80年代的F3及90年代的F4身上,每代尼康顶级机身都衍生出了大量的型号,以满足各种不同摄影师的需求,可以说,直到佳能EOS 1发布之前,Nikon在135单反高端专业市场上的优势都是压倒性的。 ![]() 1959-1969,佳能的多种经营? 那么,在尼康旁轴系统蓬勃发展和单反系统崭露头角的这段时间里佳能在干嘛呢?虽然我不太想说,可是又不得不说,还是照实说了吧。 Canonflex在市场上的失败似乎挫伤了佳能的信心,所以,除了几只很优秀的镜头之外,佳能这10年间(1959-1969)在单反相机领域建树无多,哦,对了,佳能在61年开发出了最早的傻瓜相机Canonet,倒是广受市场欢迎,这是日后的佳能全自动傻瓜相机的始祖。不过佳能在其他领域成果丰硕,比如推出世界首创10键式电子计算器“Canola130”,65年推出电子传真方式复印机“Canofax 1000”等等。 ![]() ![]() ![]() 1971:F2!尼康的反击 尼康用以对抗佳能F-1的武器是F-2(怎么看起来像哥俩……),也是在1971年推出的,尼康的F2和前代的F区别不大,最高快门速度提高到了1/2000s,以方便新闻记者使用,尼康主推的是F2的一个衍生型号F2 photomic,与基本型号的区别就是F2 photomic是有测光系统的(F和F2都没有,需要用外置测光表),配备DP-1测光取景器,测光模式为中央重点加权平均,观景窗内可显示快门速度、光圈,测光范围为EV 1~17。不过F2的运气真的不能算是太好,主要面向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F2推出之后结果碰上了慕尼黑惨案,而到了1978年,尼康又推出了特别版的F2H准备竞争莫斯科奥运会的[ft=#800080,,]体育[/ft]记者用机市场的时候,发生了苏联入侵阿富汗,美洲国家一致抵制80年莫斯科奥运会,尼康无奈之下把F2H面向社会出售。F2H只有501台,除了全钛机身之外,还配备了MD100马达和MD100电池包,实在是F2全系列之中最具收藏价值的产品。 ![]() ![]() |
|
来自: twins2twins >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