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2)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二、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五、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并配以挂图辅助教学,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1个课时。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如下: 设疑、引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归纳小结 学生展示师生讨论,评价反馈师生总结 六、课时:1课时 师:同学们有没有闻到桂花香味? 生:(前排)闻到,(后排)闻不到。 师:前排的同学能闻到,过一段时间后排的同学也能闻到,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生:扩散。 师:如果在大家面前有一层塑料薄膜隔开,大家还能闻到桂花香味吗? 生:不能。 师:如果把塑料薄膜换成生物膜,假想是一细胞膜,那么会不会闻到香味? 生:(有的)能,(有的)不能。 师: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来探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师: 人工合成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对不同分子的通透性”图,展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图”,同学们观察细胞膜与脂双层结构相似的地方。 生:细胞膜具有磷脂双分子层,与合成的脂双层结构相似。 师:很好。这是科学家做的模拟实验,请同学们参照课本P70上的图观察——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生:观察结论——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水、甘油、乙醇等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氨基酸、葡萄糖和离子等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师:那么氨基酸、葡萄糖和离子等则能不能通过生物膜?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了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直接吸收葡萄糖,说明葡萄糖能够进出细胞,但是像葡萄糖这样的分子与水和氧气进出细胞的方式应该是存在着差异的。那么它们各自是什么方式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一、小分子或离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学生活动:讨论并填写题卡上的表格,找代表到前面填写)
教师对填写进行小结: 师:(1)自由扩散:物质运输的动力就是膜内外的物质浓度差,浓度差越大,自由扩散的速率越大。 (2)协助扩散:不仅受浓度差影响,还受着载体的数量限制,可以说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因膜上载体蛋白的结合位点已达饱和。 (3)主动运输:由于为运输提供动力的不再是浓度差,而是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所以主动运输与这个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有关,能够影响到这个细胞呼吸有关的因素,例如温度、氧气等都可以影响到主动运输过程。另外,主动运输还与运载该物质的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一般来说,载体数量越多,运输的这种物质越多;但是膜上载体的数量有限,因此主动运输也会存在最大速率。 师:主动运输对于细胞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主动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主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对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自由扩散。 当细胞外O2的浓度>细胞内O2的浓度 或者 细胞外CO2的浓度<细胞内CO2的浓度 (2)协助扩散。 当葡萄糖跨红细胞膜运输时 (3)主动运输。 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时: 师:下面谁能给三种运输方式下个定义? 生:1.像这样氧气、水、甘油、乙醇等物质,分子从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扩散,这样进出细胞的方式,叫做自由扩散。 2.葡萄糖的运输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借助载体蛋白质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3.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还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主动运输。 然后结合本节聚焦,将三种运输方式进行比较。 师:两种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呢? 生1: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相同之处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 生2:不同之处是前者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后者必需有蛋白的协助才能实现。 师: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 生:主动运输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被动运输不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 师: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都是小分子或离子运输的方式,像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如何进出细胞,再次巩固物质运输方式的重点知识,学生来识图观察三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帮助识记。 (学生活动:讨论并填写题卡上的图表,找代表到前面填写) [两分钟后,看图片,一起描述。] 二、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师:胞吞包括:大分子先接触细胞膜,再内陷、包围、形成囊泡,分离下来;胞吐过程正好 与胞吞相反,先把大分子物质形成囊泡,向细胞膜移动,再与细胞融合,最后排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