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温州晚报

 小竹123 2009-10-05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2007-09-13 
 
  ■重温经典

  □温大人文学院教授黄世中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那么孟子则是儒学的完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道”学说,主张施行“仁政”,将儒家的道德哲学上升为政治哲学。孟子从天(自然)与人(人文)、民与君、个人与群体、内圣与外王、道义与功利、德力与天命、境遇与人格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将儒学理论化和系统化。本文着重谈的是孟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而孟子的理想人格则称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正是孟子自身人格的写照。孟子认为,儒者做官,“得志”的时候,应该同老百姓站在一起,同他们共进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即不在其位时,也应该坚守道义,不能为了保住禄位而丧夫自我,所谓“穷则独善其身”。他又从如何应对外在的“富贵”、“贫贱”、“威武”的三种境遇,勾画出大丈夫凛然伟岸的形象:不因富贵而乱了方寸,不因贫贱而改变志向,不可在威武之前屈服变节。孟子认为,培养大丈夫人格不是向壁虚造,而是有人性心理结构的内在依据,这就是人性向“善”。他认为人皆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属于仁、义、礼、智。这是孟子人性心理结构的四根支柱,而这四根支柱就是培养大丈夫人格的根基。

  大丈夫人格是孟子的首创,可是如何培养大丈夫的人格呢?孟子认为第一是坚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不因官位、钱财而屈志,即使与权责交往亦应持平视的态度。孟子到齐国,齐宣王说好了到馆舍拜会他,后来伪称有病,要孟子去朝见。孟子断然拒绝,说自己也有病,不能上朝。他认为儒者为国君筹画治国方略,乃王者之师。他说天下可尊贵者有三:地位、年龄、道德,齐王凭借地位,居然轻视长者和有德行的人,这不是国君应有的态度。孟子的这种自尊和独立人格,影响了后世知识分子特立独行的品格。第二,孟子认为培养大丈夫人格须善养“浩然”之气,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升华;内心充盈自信,外在就会有一种大无畏的气概。他在回答学生公孙丑提问时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必须用正义去培养;浩然之气必须配以仁义和道德;浩然之气是由正义累积而成,不是靠突击而偶然产生。而且,只要做一件有愧于心的事,这种浩然之气就会疲软和消失。”孟子之意,浩然之气来自于仁道之心所孕育的一种情感,一种对国家、人民强烈的责任感;这种情感运行于心中,流贯于血脉,便形成一种内在的充满自信的气势,最终外化为一种人格行为和凛然的气概。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与浩然之气,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其中的优秀分子,在民族危难的关头,宁可牺牲生命而绝不屈服于敌人。在此,谨向读者郑重推荐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