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屋

 湘常有味居 2009-10-15
在我出生前,爷爷就过世了。 ­

  但爷爷给家中的独子——我父亲留下了殷实的遗产,那就是我记忆中的祖屋。祖屋位于湘北一个名五里冲的山沟里,说是沟,但并不像沟。湘北位于我国丘陵起伏的中部地区,紧挨八百里洞庭的沅水流域,所有的山地都象山脉一样绵延几里甚至十几里,浅浅的山丘高低起伏,山上布满了茶子树,还有各种适宜当地气侯的成材林如杉树等,也有很多小灌木、小草、野藤。。。。。。两条山脉一样的山丘之间总会有几十至几百米宽的平地,那就是湘北盛产水稻的良田了。这种两山夹一平地的地形,当地人就叫它----冲,大概是取由于地质作用由高到低冲刷出来的地形之意吧。每当清晨来临,高高低低的山坳里生起一缕袅袅炊烟,像一层层薄雾,升腾在绿树掩映的座座青瓦农舍之上,远远望去,就像置身于山水画中一样,伴随着雄鸡的啼鸣,鸟儿的欢唱,新的一天就这样悄悄地开始了。。。。。 ­

  祖屋就在五里冲的上端,北靠一座约三四米高的山丘,山丘上长满茶子树、杉树、楠竹、灌木等,一年四季绿绿葱葱。在山丘的前端挖填了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15米的平地。爷爷在这块平地上建起了在冲里数一数二的祖屋。祖屋座北朝南,屋前就是肥沃的良田,椐说爷爷当时拥有十二亩地,称得上是当时的福裕人家了。祖屋全木制结构,正房五间,左偏房三间,右偏房是一座当地榨茶子油的大油坊。屋前有约500平方的平地,低于祖屋地面约0.5米,当地叫禾场,用于晾晒收割后的农作物如水稻、油菜籽等,禾场的周围做了篱笆围起来,路边进祖屋的地方修了一座木制结构的大门,大门宽约1.6米,四根直径约6寸的园木立于东西两边,上面再用木头南北延伸做出了一个好看的房顶,房顶上盖着青瓦,可以档雨乘凉。 ­

  祖屋的五间正房,开间都比较大,应该是东西长约5米南北深约6米,房屋顶高约5米。正中间的堂屋分前后两间,前面占四根柱子一大间,中间用木板做墙隔开,后面占一根柱子一小间约2米,仅可以放一张床。房屋正中的大木头柱子直径约0.3米,选用的都是结巴很少、树干笔直、无需太多斧砍刨削的圆木,主柱前后各有两根依屋顶斜面高度要求的副柱,南北再用方方正正的木梁贯穿于五柱之间,做成六扇大大的房架。由于房屋东西开间约5米,因此,连接两扇房架之间的主梁圆木直径约0.35米,还大于主柱,大概是承重的需要吧。从主梁开始由高到低的副梁也是直径约0.2米的笔直圆木。六扇大大的房架通过主梁副梁相连,耸立于山丘前,就成了五间正房。房屋的南北向墙和东西向后墙都是用2厘米左右厚木板做成木壁,从下封到到上,隔音避风。房屋东西向的正面墙在离地约1.2米以下也是用木板封闭,木壁朝向禾场的一面均雕刻有各种神话传说中的图案,每间房1.2米以上需要做窗户的位置都做了两扇约0.7米宽1米高的窗户,窗户上全部雕刻着各种花草虫鱼、飞鸟走兽。。。。。所有雕刻都非常精美,刀工细腻,栩栩如生。。。。。。房顶盖的全部是用当地泥土、当地工艺、当地土窑烧制出来的颜色泛清的泥瓦。 ­

  祖屋的左偏房也是仿照正房结构所建,与正房成直角。一间用于做饭吃饭的,面积与正房差不多;其它两间面积稍小,一间用做厕所,当地叫茅私;一间用于养猪堆农具烧柴等。 ­

  祖屋的右偏房有四间正房那么大,是用来压榨茶子油的一个加工厂,当地叫油榨。榨油坊的主柱主梁都比正房的主柱主梁粗大,由于加工往返搬运的需要,榨油坊没有木壁墙。榨油坊靠正房的北端横卧着的是榨油用的机器,真正叫油榨的土机器。这种油榨是一整根直径约2米长约4米多的圆木做成。圆木东西向横卧地上,北高南略低,以利榨出的油从低端凿的洞内流出,下面有大型木头东西向支撑和大铁钉固定,圆木中央挖有直径约0.5米长约2米的榨油洞,洞两面开有高约0.3米长2米的方形槽,用于榨油操作。榨油坊南端放置着直径约5米槽宽约0.5米的研槽。研槽呈圆形,圆周是宽约0.5米的凹形槽,圆周中央有大木柱固定,再从中央木柱上伸出两个三角形的横支架,支架的一端套在中央的大木柱上,可作圆周运动。支架的另一端有一个与三角形支架垂直相连的、竖立着的副支架,支撑着前后两个圆形且包有铁皮的研轮伸向研槽内。竖立副支架下接研轮,中有横木支撑,上有扶手,可以坐人。将榨油的茶籽倒入研槽后,用牛拉着支架,上面压着石块,驱动研轮围绕凹形研槽研磨,约需1.5至2小时,研槽内比鹌鹑蛋大的茶籽便被研成粉末状。 ­

  将这粉末状的茶籽粉放入大锅加热炒制后,再做成直径约0.45米厚约0.15米的茶籽粉饼。将做好的茶饼放入油榨,每饼之间用圆木板相隔,根椐榨油客户茶籽量的大小,每次放入10至20饼不等,再在油榨高的一端方形孔内置入与孔大小合适的、伸出方形槽约0.3米的方形木头,对准油榨高的这一端圆形孔的前面,在大梁上用粗绳吊着一根直径约0.45米长约1.5米的圆木,榨油师将这根圆木像荡秋千一样荡起来后,对准油榨中央的榨油洞猛烈撞击,反复几十次后,茶籽粉饼逐渐变薄,茶籽油被猛烈的撞击挤压出来,从油榨低的一端泄油孔经导油槽流入装油器皿内。这种榨油机器现在再也无法看到,应该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吧。在电动榨油机未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不知用了它多少年呢,我想应该可以伸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

  与这座油榨相连的还有我的生命。记得5、6岁时,我坐在研磨茶子用的三角形横支架上,扶着竖立副支架上的扶手,由老牛拉着支架忽忽悠悠逆时针方向研磨茶籽,悠哉由哉,一开始还兴高采烈,没过多久就已昏昏入睡。。。。。父母在一边忙他们的榨油生意,也没注意到我在研槽上昏睡,危险在悄悄的降临。。。。。不知何时,我从支架上掉了下来,头部刚好落入研槽内。。。。。也许是父亲看见我怎么不在支架上了,才发现我掉了下来,飞奔过来拉住了拉研轨的牛,将我从研槽内救出。还好,我只是鼻子右边被研轨压破了0.3厘米的皮,至今我脸上还留着这0.3厘米的疤痕。是父母救了我,否则,那天我的头已被研断成两截,我的生命将终止在那一刻。这就是父爱母爱,总是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伸出温暖而有力的手,为子女遮风档雨、排忧解难、挽救生命,直到年近古稀还在操心儿女在外是否过得安稳,而从未索取过什么报酬。这是人世间真正大公无私的伟大的爱! ­

  这就是我七十年代前的祖屋。虽然那时遭遇了三年困难,随后又有文化大革命,但70年前,我的祖屋还是完整的。随着一个妹妹、四个弟弟的诞生,文化大革命也不断深入,农村也开始割资本主义尾巴,知识青年下乡,接受再教育。。。。。。经历了这一系列变故之后,到80年,祖屋只剩下正房三间了。。。。。。那些惨痛的经历至今难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