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黎”中渴望爱的人们:爱的荒芜——“...

 xajjj99 2009-10-25

《巴黎》并没有主流电影中所能体现的商业氛围或爱情故事,《巴黎》只是聚集了一群小人物琐碎而带有些许混乱感的生活片段。
也许是多年前受到了“红磨坊”的影响,印象中对于法国的浪漫和经久的文化都颇有好感,尽管,人们似乎已经不再用历史来衡量一个城市的面貌与现代感,但终将无法抹杀法兰西民族固有的傲慢与贵族气息。然而,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再也看不到昔日凡尔赛的骄傲,只是零零散散的一些人物掺杂着并不怎么清晰的情节,人物交错的关系将常态思维下的逻辑弄的有点混乱,身患绝症的年轻舞蹈者为了不让自己的生命在枯萎中消失,与姐姐的同事发生关系;疯狂的爱上自己学生的男教授虽博学多才,却仍无法逃避心理疾病,将自己不为言表的自卑隐藏;不愁吃穿的小白领无聊之余总是想制造一点多余的艳遇;为了身患绝症的弟弟能感受到异性的爱,姐姐假装调研人员接触临街的漂亮女生;死了前妻的男人一直无法摆脱妻子的阴影,甚至自己都不知道那是爱还是恨;为了一面之缘的女孩不惜冒着偷渡客的风险冒险偷渡到巴黎。这些人的故事似乎每一件都独立讲述,又在不同的时段相互交叉,在两性关系上的处理更让人觉得有些失落。
影片中教授这一人物的塑造颇有点点睛之笔,由于从事历史研究,习惯性的将感情藏在心里,他从小没有弟弟那般得到父亲的宠爱,所以对于父亲的去世,他显得比其他人更镇定,那是因为他将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了内心深处,而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孩子,他的学生拉提提亚,他如同恢复了青春的少年疯狂的暗恋女孩,跟踪她,给她发送美妙而动人的短信,而当女孩意外的接受了他的追求后,他所有的疯狂与激情被引发出了体内,他跳着现代舞活蹦乱跳的在女孩面前,他完全被自己拟想中的爱情所俘虏了,而这仅仅是他自己的爱情,女孩最终选择了同班的男生,并告诉他这就是她的生活,教授为电视台录制一部文化宣传片的同时,承受不了心中莫名的压抑而找到了心理医师,而这一段是我认为影片全过程中较为精彩的一段,大段的对话让人们感受到一个人孤独、无助、恐慌又骄傲的心态,当一个历史学家遇到一个心理医生时,总会产生一些莫名的抵触与摩擦,似乎要比一般人相处和磨合的更久一些,如同教授所说“我一向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我不相信这些所谓心理上的研究……”,而他的确来了,坐在心理医生面前,告诉对方自己觉得出了问题,但又不知道出在什么地方,医生告诉他,这便是一种潜意识的复苏,当教授停顿了许久告诉心理医生不久前他的父亲去世了,两个人的对话就此结束。
         我一直在找寻着影片的诉求点,很辛苦的想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那些混沌不清、人物关系混乱的情节上感受到一些主旋律,不停的在问自己它想说些什么,在东方人循规蹈矩的常态逻辑下,我似乎没有找到应有的答案,而直到影片在即将结束的十分钟时,我突然明白了影片的主旨,其实,琐碎而有些复杂的细节下活生生的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现象,我突然想起了教授出场时做的那段演讲“巴黎不是古老的,也不是时尚的,而是将古老与时尚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一种现代感…..”,大概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一种现代,我明白,原来,他们都在找寻生命中的爱,却在错了位的虚度与短暂的享乐中迷失了爱,他们以为爱来很简单,却最终发现原本爱就不曾来过,那些曾经的激情在漫长的生命中渐渐远去,而剩下的依旧是孤独一身,他们如同消化快速食品一般尝试着快速的恋情,却不知那毫无营养的东西只能让自己的生活更无规律、更加乏味,影片恰恰通过人们膨胀的爱欲反射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现有的苍白的文化与那点仅存的追求,将人们普遍的意识和价值观浓缩在这些凌乱的小人物身上,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巴黎,真实的巴黎人和真实的巴黎人的世界观。
         无从去评判影片的好与不好,也无从推荐或唾弃故事情节的跳跃、迷乱与可观性,只是去感受一种现状,去获悉一类人群的生活现象,在影片开头与结尾中都出现了巴黎城的全景,真实、平凡而拥挤,看不到凡尔赛的壮观和卢浮宫的神秘,这一切都随着城市化的庸俗被深深的、深深的淹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