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第8次课改)
l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新行动计划
–其中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与评价制度
l2001.6以后,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
–例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先后颁布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标准
l即将颁布的文件: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地方课程建设指南》
–《校本课程建设指南》等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
l2001.9 开始进入试验区
l2002.9. 进入507个县(市)、区,涉及859万学生
l2003.9.进入1642个县(市)、区,涉及3500万学生
–1.6万人接受了国家培训,200多万人参加了地方培训。
l教科书审查:每学科平均6~7种
l教科书选用:在实验区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
l新课程专业队伍与基地建设:
–在15所大学和中央教科所成立课程研究中心
关于培养目标,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高中课程改革的国内外情况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 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督和调控机制;
•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课程设置的说明
§每个模块一般36学时,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模块18学时,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
§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通常每个模块按周4学时安排,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
§学生每学年应参加1周社会实践(2学分);
§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2学分);
§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含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并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
§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l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位一体
l突破学科中心束缚
–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打破单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
l改善学习方式
–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l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结合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
l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
–重视对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与实施过程的意见;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不做硬性规定(区别于教学大纲)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研制过程
–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课程的总体结构 (附:各科结构)
–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课程标准的实施计划
四、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
前言与理念部分
l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de定性描述,阐述各学科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说明。
l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例,其课程的基本理念概括为: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课程目标部分
l明确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l例如: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l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l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l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内容标准部分
l按照学习领域、主题或目标要素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
l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实施建议部分
l提供了教与学的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l为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示例、活动建议与典型案例。
实例:信息技术课程——IP电话的原理;信息技术课程——虚拟现实 五、若干认识
1. 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
l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l从生活中认识和学习知识
–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
2. 重视研究性学习
l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新课程中的地位
l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活动是什么:
–观察
–测量、记录
–提出理论或假设
–对其不确定性进行探讨
l例:关于蜘蛛的研究
–例:克隆问题 (Webquest: 一项基于因特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3、文理交融 多元发展
l从社会层面理解:
–文理结合是古代社会的历史必然
–文理分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文理交融是未来社会进步的必需
l社会的共性要求与多元取向
l个人的个性发展与多元发展
4. 素质教育 任重道远
l“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l“知识灌输”与素质教育
l学科基础的呈现方式与教育价值是发展的
l“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素质教育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