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儒学初步(五)]的字幕:
那实际上
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是这样,
那么我们讲开车有开车的礼,
我们上课有上课的礼,
那如果我们视听言动
不依礼的话,
这个正常的次序那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是从第二个意向上来说,
它是克制自己,修养自己,
符合于礼仪,
这里其实就有仁德,
我们知道仁和礼之间
有冲突,有紧张,
礼在一定意义上
它是滞后于了
时代的一些规范性的东西,
但是这个规范性的东西
对于我们修养自己也很重要,
我们也许就是在克制自己
符合于这些社会规范的过程中
来灵验,来吸得,
来巩固这个“仁”德,
但是仁德又突破这个礼,
突破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礼是可以有很多的感义,
孔子也不是死守礼,
戴什么样的帽子,
什么场合唱什么歌,奏什么乐,
孔子都是允许它的改变,
当然我们也重视,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假如我们只是把礼
当做玉帛、礼器、礼物,
我们只是把乐当做钟鼓,
当做礼乐这些工具、礼器、乐器,
那当然是不行,
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乐形式背后是生命的感通,
人的内在性的真情实感,
道德知觉,
所以仁德这个标准,
其实不远于我们人。
林放这个人很了不起,
孔子赞扬他,他问礼之本。
孔子说这个问题意思很好,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也是说,
我们要知道礼很重要,
礼是社会的结合度,
礼是使君子成为君子的
修身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但是,孔子更重视的是“仁”德。
人的自我主宰的行为,
道德是自己对自己下命令,
是由己不是由人。
不是由他人外在的制约,
他力的驱使,
另外孔子特别地强调,
合于礼,实践礼的过程,
是人性化的过程,
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时代,
孔子是从仁和礼之间的
创造性的紧张中
来培养君子人格,
所以孔子也重视礼的背后的
那样一个真正的一个仁德。
所以子夏问:“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漂亮的女孩子,
漂亮的脸上有酒窝,
大大的眼睛,美目流盼,
那诗歌里面唱到的,
“素以为绚兮”,白白的绢布,
上面可以绘非常美丽的图案。
子夏请教老师说,
《诗经》里面所说的
这个歌咏是什么意思呢?
何谓也?
孔子点醒这个高徒,
四科使者之一的子夏,
他说,绘事后素,
我们画图画,
总是在白白的纸,
或者白白的绢布上,
可以画美丽的图画,
但是这个纸是洁白的,
他用绢布的白来描绘礼后的仁德,
人性的这样一个东西,
子夏很聪明,
子夏说,“礼后乎?”,礼之后吗?
孔子急赏子夏说,
启发我的这不是你卜商子夏吗?
他高度地赞扬他的高徒,
在这个师生对话中,
他说,启发我的就是你卜商,
就是你子夏,
我开始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他其实也是说的是,
在礼乐的背后它是仁德,
更重要的是仁德,
所以这是,“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都是对于道德理性,
它的内在性,
道德的根据在自己,
这是一个可以说是,
孟子思想的一个先导,
德性伦理的一个先导,
这是仁德。仁德的第二个意思,
它就是叫做“修己”,
它是通过实践礼而修养,
而有教养,
同时不指定于礼,
要努力地去体认礼的内核,
礼的中心的意思是仁德,
仁德的一个自觉、自愿、自律
来挺立道德的主体性。
这是孔子是挺立了
这样一个道德的主体性。
第三点我们讨论仁德,
我们展开式地来讨论仁德。
我们说第一点,
它可能是以“爱人”为“仁”,
这个爱人包括“爱”本性,
第二点是“以克己复礼为仁”,
那是强调的是修己,
实践礼而有教养,
来挺立道德的主体性。
第三点是强调“忠”“恕”
接近于“仁”德,
这一点我已经多次跟大家讲过了。
子贡向孔子请教,
子贡也是孔门高徒,
他说:“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我能够接济大众的疾苦,
那怎么样呢?可谓仁乎?
老师你把仁德看的这么高,
那么广博地去给老百姓,
给平民施给予财产、财富,
这怎么样呢?
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那你已经是圣了,
达到圣的境界了,
尧舜其犹病诸!
尧舜恐怕还达不到呢,
还要病自己,
还要害怕自己达不到,
夫仁者,
夫仁者这也算是对人的一个定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
自己站得住,自己通达人,
也要尽量地使人家,
使周边的人,
使人家也站得住,也通达起来。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那么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这叫能近取譬,
从自己做起这是行仁德的方法。
我们总是说这是讲的忠,
忠就是推己之心。
那么它的内涵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仁德的一个中心的意涵。
仲弓问仁,仲弓是冉雍,
也是孔门的弟子,
“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那么我们出门
像见到大队的宾客,
很上的宾客,我们使民
来欲使老百姓做事的时候,
好像承办大的祭奠这样严肃,
爱惜民力,
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
我们绝不强加给别人,
这样在当国,
在家里都不会遭之怨恨,
冉雍,仲弓说,我虽不聪明,
但是我愿意实践
老师你说的这个话,
这是在《颜渊篇》所记载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么在《卫灵公篇》
也记载了同样的类似的话,
子贡向老师求教,
是不是有一句话,
可以使我终身奉行的,
那孔子讲是,
那不就是恕道吗?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讲的推己之行。
所以这两方面结合起来,
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其实忠中有恕,恕中有忠,
那么近己之心,推己之心,
也是相通的。
这是我们从第三层意思上来说,
忠和恕这是仁德的,
仁爱思想一个核心的内容。
此外,孔子仁德、人道
也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比方说孔子讲:“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我们居住在仁里面叫“里仁”
也就是仁是我们的境界,
以这个境界为美,
我们可以择业,可以择邻,
我们可以择友,
我们也可以选择我们的居处,
选择我们的境界,
我们如果是
这种选择不谨慎的话,
不是选择在仁德的境界中,
精神境界中生活的话,
那是很遗憾的事情。
所以孔子讲: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安于仁,知者利仁。”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约是困顿,艰难。
不仁德的人他是不可以
长久地处在困顿之中,
他也是不可以
长久地处在安乐之中。
只有仁者才能在困顿中,
在安乐中,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
人格操守。所以他是安于仁,
那么我们看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谁不想富贵,发大财,当大官,
孔子说我也想,
但是要取之以道,得之以礼,
如果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和贱,任何人都讨厌,
孔子也讨厌,
如果不是以正当的途径
去掉贫和贱,我也不去掉,
所以君子去仁,
君子离开了仁德,
恶乎成名?
那怎么能够成就君子的名声呢?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仓促匆忙之间,
颠沛流离之间都是这样,
这是人道主义的价值理想,
所以他讲“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君子不是不要利,
君子是在利益冲突的时候,
来明了以义来治利,
这是仁德的第四层意思,
它是有人文主义的
一些价值理想。
我们知道儒家它是讲价值,
它不是只讲,
像法家它只讲财富,
只讲功利,但是它不讲价值,
那么儒家它特别强调
人文的价值理想。
虽然仁德它有不同的层次,
孔子仁德它也是生命的意境。
他讲:“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还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都是他的一些境界,
大概我们可以综合地说,
孔子的仁德,他其实是
有他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意涵,
像以“爱人”为“仁”,
像“以克己复礼为仁”,
像它所包含的忠和恕
这个意向来接近于仁德,
还有孔子“仁”道
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还有他有他的生命的意境,
有崇高的境界。
此外孔子政治思想中,
我们知道他反对苛政、
暴政、肯定民生,
强调富民、惠民和教民,
维护老百姓的
生存权和受教育权,
而且取信于民,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些,
所以当时有很多政治家
是主张以杀来对待老百姓。
孔子讲苛政猛于虎,
抗议苛政,
那么季康子就这个问题,
来请教孔子的时候,
鲁国的这个政治家执政多年了,
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
你来治理政务,
干什么一开口就谈杀人呢,
“子欲善而民善矣。”
你往好的方向走,
老百姓也会跟着你往好的方向走,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之风,君子之德像风一样,
小人就像草一样,
风往那边吹,草往那边倒,
这强调的是你要引导,
而不是要不教而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