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齐家篇:仁义

 百科知识博览 2019-05-22
    (二)治家之道--仁义

    10、不仁义的事不做!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③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④必于是⑤,颠沛⑥必于是。”

    【注释】

    ①处:处置,相处,此指拥有或享用。

    ②恶wu:厌恶,嫌弃。

    ③恶wu:怎么,哪里。

    ④造次:如此,这般,此指求取富贵这件事。

    ⑤必于是:必然是如此。

    ⑥颠沛:贫困,困顿。

    【译文】

    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取得,是难以长期拥有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弃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是难以摆脱的。君子如果脱离了仁,还怎么成就君子的好名声呢?(君子之仁是长期修身的结果)君子没有哪怕一顿饭的时间而背离仁的,求取富贵是如此,安于贫困也是如此,都是长期行仁的结果。”

    【评析】

    仁,即人的德性品质,或其内在的道德素质,是德之内涵。以道德为例,德性则为仁,德行则为德,仁是内在的美,德是外在的美。所以,一个人没有仁即内在的德性品质不行,就走不远,而如果没有外在的德行表现亦不可,道德全在于践行,没有实践就没有道与德,或表现不出道德,亦等同于没有德,内外结合,二者相辅相成。

    义,是德之另一个重要内含,主要表现为正直、直率、助人、追求公平、公正,有些则侠肝义胆,专爱打抱不平等。仁义,则是二者的结合,即德义之内涵。

    追求富贵,力避贫贱,是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家庭所极力追求和向往的,且为毕生之追求或向往,可谓悠悠万事,唯此伟大!因为,作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就物质方面而言,除此之外还追求什么?--然而,还有比这更重要的,这就是作为一个人,而不能混同于动物,如果混同于动物,还何以富贵?贫贱?即为人类,就必然高贵于动物类,所以是否应当先做一个高于动物之人,然后再求人之富贵而避贫贱?这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然,人者,仁也!即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一个“仁”(德)字,舍此,则与动物性无区分矣!即到目前为止,除了“仁”谁还能找出第二个将人与动物性相区分之标准或标志呢?

    这就是“不仁义的事不做”也是不能做的道理,否则就不是人了,还做之何益?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仁义的事不能做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贱也不能不是人呀!

    那么,为什么要像君子或学习君子呢?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因为君子太重视仁义了,否则难以称其为君子!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而且,君子自己对于仁义之要求,非常认真严格!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泰然处之而不失其仁。

    故,何为君子?君子就在于仁,即有仁,行仁,无论何时、何事都不脱离仁!

    因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为君子所动--这就是君子之仁!

    所以,在传统的中国,君子是道德的化身、文化的化身、有知识有品位有素养的化身。知性女士必追求君子,求贤者必求君子,老百姓最仰慕、信赖、赞赏的亦为君子。

    而“不仁义的事不做”,则几乎成为了“纯真质朴”善良的传统中国老百姓的口头禅,或座右铭,可以说是老少皆知,并成为一个人自觉自发的行为规范!因为长期生长、生活在被仁义礼知信等侵润了已达数千年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焉能不如此?

    特别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心存道德敬畏、天地敬畏,坚信“因果”,坚信“头上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等。

    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此种文化的“中国人”。

    不仁义的事不做!

    11、缺德的事不干!

    【原文】

    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②也。”

    【注释】

    ①苟:姑且,如果,假如。

    ②恶:坏事,恶事,缺德事。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行仁的志向,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该篇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方面,从正面理解,即“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行仁,或仁者的志向,那么就只会做好事善事而不会做坏事或不仁、不义之事了,如此便可做到凡事或人生的善始善终!为何?

    善者,才可以做到善始善终。而仁者,或德者,不就是善者吗?

    人生最大的平安,就是道德,有道德就有平安!因为,自然万物皆为因果,有因就有果,因果相应,故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必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颗蒺藜长出刺。--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也是善者或仁者,为何会善始善终的道理。

    也有人将“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理解为:一个人如果真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或者说一个真正有志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如果是实现了“天下大同”或“大同世界”尚可!而在“弱肉强食”的世界则不可!比如别说对于邪恶势力或某些恶魔了,就是对于缺德者,如此也很难凑效,仅靠道德影响、感化或教化(思想工作),就能使其改邪归正?如此那些为富不仁或富而无德者,那些坑蒙拐骗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否在人类早就该绝迹了,起码应当是减少了而不是增多了,事实如何?暴力、战争对人类伤害多大?随着人类智力或认识的提高,是否也当在地球上消除了,最起码是减弱了而不是增强了?事实又如何?

    如此的话,西游记唐僧取经,是否无须孙悟空,凭唐僧一人便可到西天取得真经?

    如此的话,还何须“惩恶扬善”?何须刑罚、刑律法治,何须上天的警示、警戒?

    如此的话,还何以“善恶有报”、“因果相应”?还何以“不是不报,时间不到”?

    在一个相当的时期或范围内,“以德报怨”也离不开“以直报怨”,二者相辅相成!

    特别是,“天道不可违”--管子“顺应天道,天必助之,违背天道,天必惩之”!

    也就是: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即坚信:天道、因果!

    另一方面,从反面理解,即“苟无志于仁矣,必恶也。”

    即缺德者,必作恶而行坏事、恶事,也必然要遭天道、因果的报应!

    特别是,缺德,则缺失了人性,而混同于动物性,即与动物无异矣!

    故,缺德之富贵,还富贵吗?即已沦落为动物性,还何以为富贵呢?

    前篇,不仁义的事不做!

    该篇,缺德的事不能干!

    二者,同为传统中国人的口头禅!

    善有善报,善者极少不善始善终!

    恶有恶报,恶者鲜有善始善终者!

    --缺德的事不干!

    12、做个有仁义之人!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③。”

    【注释】

    ①约:穷困、困窘。

    ②安:安然,安逸。

    ③利:得利,利于。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有仁的人安然于仁,明智者得利于仁。”

    【评析】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即无德,贫困则必不择手段谋取钱财;

    “(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即无德,则必醉生梦死等富不久长。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亦知者,则必德者得也而善始善终。

    结论:要做个仁者,亦知者,即要做个有仁义之人!

    仁义之人,即可为生活中的仁者、德者、善人,或向善之人。

    仁义之人,亦可为追求仁者、德者、善人,或向善之普通人!

    人以德立!无德则不立!做个有仁义之人,也就是以德立人!

    所以,做个仁义之人==以德立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仁者安仁”--平安在于仁;

    “知者利仁”--如意在于仁。

    --做个有仁义之人!

    13、是非、善恶标准“唯有仁”!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①好②人,能恶③人。”

    【注释】

    ①能:能够,可以,辨别,做到。

    ②好:良,善,此指德,或道德。

    ③恶:邪恶,恶人,缺德。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辨别清楚人的是非善恶。”

    【评析】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唯有仁者,能够辨别恶者或缺德者等!

    换言之,“能恶人,唯仁者能好人。”--能辨别善与恶者,唯有“仁者”!

    再换言之,辨别人世间,一切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唯“仁”或“德”!

    有人以金钱、财富论英雄,或辩贵贱!然,田野里的田鼠,到秋天便拼命地盗取食物,填满洞穴的果实以备过冬,那么田鼠当然之英雄了!以此类推,普天下的那些大盗、走私、贪官、为富不仁的奸商等,就都是英雄或高贵者了?

    有人以权力论英雄,或辩是非!故,古有“圣旨”,今有“最高指示”等,金钱权力,则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那么,古今中外那些个奸臣、佞臣、无道昏君等,是否皆为高贵者、大英雄了?

    有人以“阶级”论是非、辩善恶等!然而,是否:穷人皆善没有恶?富人皆恶没有善?是否滑天下之大稽?异常地荒唐可笑?历史有其局限性,也就不管了吧!然而,如今而依然抱此观念不放者,是否就不是荒唐,而是愚昧、愚蠢、愚不可及了呢?

    有人以强大论英雄,崇尚成王败寇,有枪就是草头王等,即典型的“弱肉强食”观念,此就不必再赘述了吧!而老子心中的强大则是“道”,如“水”、“婴幼儿”等。

    ……

    结论:

    财富再多,如若不仁或无德,如为富不仁之奸商等,必遭世人唾弃,还何以富贵?

    权力再大,如若不仁或无德,如佞臣、无道昏君等,必成历史笑谈,还何以高贵?

    至于所谓的“阶级”、“成王败寇”等的“弱肉强食”,就不必再说了吧!

    天地万物“道”至高!--“道决定万物”!

    人世间,则“德”至尊!--“人以德立”!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指明了辨别是非、善恶的唯一正确方向!

    --是非、善恶标准“唯有仁”!

    14、行为处事以仁为镜。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②知仁矣。”

    【注释】

    ①党:乡党,社交圈子,包括结帮拉伙、帮派势力等,此指人际关系。

    ②斯:此指代修身行仁的人。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过错,往往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所以,观察别人所犯的错误,可以使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并清楚自己修身行仁所达到的层次或境界了。”

    【评析】

    在另外的篇章中,孔子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等,就是强调要谦虚,善于向别人学习,向道德高尚者看齐等,而该篇则强调“观过”,即以犯错误的人为镜子,借此对照检查自己,既可提醒或警示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可以此为尺度丈量一下修身行仁的程度如何,达到了怎样的境界或高度,以便继续发力。

    所以,以人为鉴,也可以说是以人为师,即人人都可成为自己的老师,关键在于从哪个角度看问题,德者是正面老师,老老实实向其学习就是了;缺德者是反面老师,当如何汲取其经验教训,即只要你是真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真想不断地完善自己,拥有了谦虚、好学的优良品格,这些方法或途径便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而且也肯定是有效的或有意义的。

    以人为师,以人为鉴,是修身养性以行仁的重要方法途径。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知未来;以人为镜知自己、知正误。

    --行为处事以仁为镜!

    15、居处与仁者为邻。

    【原文】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②?”

    【注释】

    ①里:居处。

    ②知:明智。

    【译文】

    孔子说:“选择居住的地方,与有仁德的人家为邻,才是美好的。如果不是以仁德选择的住处,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该篇强调的是环境对一个人影响的重要性,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也可以改造一个人,特别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更是非同寻常!在社会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洁身自好,思想、人格独立者,甚至出污泥而不染者,毕竟是少数,乃至个别,多数将被环境所改变,或曰是适应环境。而该篇重点强调的则是居住环境对人特别是孩子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容的也是这方面的道理。

    “孟母三迁”就是这方面典型的故事。

    “里仁为美”--居住当以有仁德的邻居,即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为美好,而不是物质的、享乐的。

    “择不处仁”--如果选择的是不利于孩子德性品质的环境,“焉得知?”

    --居处与仁者为邻!

    16、仁义在于不懈地追求。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①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②;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③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

    ①好仁:好,喜好,坚持,追求。好仁,此指长期坚持修身而追求仁。

    ②尚:高尚,崇尚,崇高。

    ③盖:大概。

    【译文】

    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长期坚持修身而追求仁的人,也没有见过长期坚持修身而追求仁却厌恶不仁的人。长期坚持修身而追求仁的人,可以达到崇高的境界;而厌恶不仁的人,是为了追求仁的境界,而不让不仁的人影响到自己。谁能够经过一天的努力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我没有见过(经过一天的努力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是因为努力不够所致,大概有吧,但是我没有见过。”

    【评析】

    常言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修身就是如此,修身为仁的行为决定其习惯,行仁的行为习惯决定其性格,仁者行仁的性格则决定其人生的质量或境界。

    仁者或仁义,就是这样修养“炼”成的。

    先坚持不懈地修身或修养自己,不断地提升自我而成为仁者,成为仁者后亦非到此为止,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以保持,乃至进一步地提升或完善自我,直至达到人生高尚的品格,或崇高的道德自我。

    任何德性或真善美,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坚持不懈追求或修身的结果,特别是一种涵养或素质的提高,更是长期坚持,或坚定不移地践行,即德行的结果,否则就不会有德性之“仁”的高素质、高素养。

    仁义在于不懈地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