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用 风电,还是疯电?

 昵称487583 2009-11-16

          本刊记者 张琳靖

编者按 自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被确定为国策以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种诗人的激情正在风电行业蔓延。新来者,无不野心勃勃。先到者,亦无不希望在不断膨胀的市场继续巩固其市场份额。然而,我国风电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扶持力度、特许权招标、风电并网问题、设备问题、人才问题……我国风电发展中还有很多软肋。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仅凭一腔热诚是不够的,我国风电产业只有脚踏实地、稳步加速,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副院长田德教授最近比较忙。

周一早晨刚上班他就接待了两位从河北保定赶来的客人。他们是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为是否在本校开设相关专业的事,特地赶来向田德取经的。

田德告诉记者,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作为全国第一个开设风电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自2006年开设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来,至今还没有应届毕业生,只有几个其他专业的学生是在最后一年转到风电专业的,今年刚刚毕业,都去了很好的公司,如新疆金风等。

观一斑而知全豹。

近几年来,风电在我国像一股持续不断的“旋风”,从东南沿海到广袤的北方内陆,一座座风力发电厂拔地而起,风力发电成为了近几年发展最为迅速的可再生能源。据统计,2008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2010年将达到2500万千瓦,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最保守估计将突破8000万千瓦。

全球风电风起云涌

中国速增世界领先

我国风电行业近三年年均增长速度70%,远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年均30%的平均水平。

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类别,在地球上是最古老、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全球范围内的巨大蕴藏量、可再生、分布广、无污染的特性,使风能开发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据了解,风电行业的真正发展始于1973年石油危机,20世纪80年代示范风电场开始建立,成为电网新电源。有“风车大国”之称的丹麦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力发电的国家,虽然只有500多万人口,却是世界风能发电大国和发电风轮生产大国,世界最大的风电机组生产厂家维斯塔斯来自丹麦,世界60%以上的风轮制造厂都在使用丹麦的技术。

风力发电的老大——德国,凡是自然条件合适、周边环境允许的陆地几乎都竖起了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装机容量高达2.28万兆瓦,年发电量达230亿千瓦,足以满足750万个家庭的电力需求。随着风能利用的规模日渐扩大,德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技术及规模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风力发电相关的行业提供了8万个就业岗位。

世界风能资源储量丰富。据统计,世界风能年可利用资源量为72万亿千瓦,即使仅仅利用其中一部分,就可满足人类的电力需求。

我国风力资源同样丰富。2007年12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的第三次风能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我国陆地可以开发6亿~10亿千瓦风电;海上风能资源目前还没有开展详细的普查,根据初步估算也会达到1亿~2亿千瓦的可装机容量。

综合来看,我国可开发的风能陆上加海上的总量约有7亿~12亿千瓦,潜力巨大,风电具有成为未来能源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源基础。

全球风能理事会秘书长苏思樵介绍,过去5年,我国的风能发展令人瞩目。数据显示,1997~2007年10年间,我国风电行业装机容量从17万千瓦增长到590万千瓦,增长近35倍,近三年年均增长速度70%,远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年均30%的平均水平。2007年新增的装机容量中,内资企业产品约185万千瓦,市场份额占56%,比上年提高16%,首次超过了外资的份额。按照这个速度,我国的风电装机总量很快会超越德国、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市场。

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0多个风电场,分布在22个省(市、自治区),在前一年16个省的基础上增加了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风电大省和大开发商。

在这22个省份中,主要的风电仍集中在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和沿海及滩涂地区,特别是规划的百万千瓦巨型风电场或风电基地的几个省份,如内蒙古、吉林、甘肃、新疆、江苏等,其中内蒙古成为第一个装机超过百万千瓦的省份,而甘肃酒泉的风电项目被誉为“陆上三峡”,有望在10年内成为全国最大的风能产业带。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介绍说,如果坚持和完善积极的风电扶持政策、稳步增强风电设备生产能力和技术质量水平,在2020年之后,我国风电可能超过核电成为第三大主力发电电源,在2050年甚至可能超过水电,成为第二大主力发电电源。

风电市场前景诱人

投资入市尚需谨慎

在风电市场上,若干技术和政策环节都存在一定问题,投资该领域必须要谨慎。当前我国风电市场是一个不正常的市场。

1986年,山东荣成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并网型风电厂。从此,我国风电风驰电掣般发展了起来。

然而,在这种“井喷式”发展的背后,风电产业的隐忧已逐渐显现。

“风电疯了。”部分专家已经开始担忧。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也不止一次说过:“中国风电的发展速度快得令人担心,还不会走,就想跑。”

据田德介绍,目前国内风能投资公司有50多家。他们都是通过银行贷款以及融资手段筹集资金,而针对风能的评估一般都是自己进行的。尽管目前盈利的项目不多,但受长远利益激励,暂时的亏损仍未阻挡他们的投资热情。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指出,发展风电是有风险的,首当其冲就是风能评估没到位。在风电市场上,若干技术和政策环节都存在一定问题,投资该领域必须要谨慎。当前我国风电市场是一个不正常的市场。他认为,当前风电迅速发展,很大部分并不是商业因素的推动。部分企业不惜亏损也要低价中标项目,不具备风电开发条件也要盲目上马项目,这种“宁亏也要投”的做法不利于风电企业实现正常盈利。

施鹏飞分析,当前我国风电开发商和投资商主要是国有大型发电企业,也包括一些国有大型能源企业。由于没有风电发电量的精确统计,对一些地方或大型国企而言,对其考核主要是以风电装机容量为主,而不是发电量

据了解,国有能源企业以最快的速度与项目所在地政府联手“跑马圈地”,争夺未来能源领域的“制高点”,在风电项目中广泛存在着“不计成本”的窝里斗现象。“是否赚钱并不重要。”施鹏飞说。

 “国有大型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只希望增加风电装机容量,没有考虑风资源是否充足。风电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政治意愿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但是却忽略了发电量。”秦海岩表示。

“由于各种原因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机组不发电。”施鹏飞透露。

中国风能协会理事长贺德鑫指出,准确的风能资源评估是建立稳定的风电市场、持续发展风能的基础。他建议,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对风能资源的调查和评估,以支撑我国风能产业的发展。

国金证券分析师张帅认为,对风电领域相关公司而言,国家发改委大量通过风电项目审批无疑是好消息,具体哪个公司会直接受惠还要看到时候花落谁家。

如果“投资风场是投资未来”是个溢美之辞,那么施鹏飞的说法更为直接和尖锐些,他所认为的低价竞标行为是国有投资商要名不要利的“形象工程”。“谁主导?政策主导。风电这个行业不是市场商业行为,也不可能变成市场商业行为,目前的状况各大中标公司可以用‘要名不要利’来解释这个状况。”施鹏飞说,“现在中国的风能发展刚刚起步,再过2~3年会稳定下来,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仅凭一腔热诚是不够的。风电开发商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冷静投资,银行对风电项目贷款要慎重,零配件和整机制造商必须确保产品的质量。”施鹏飞表示。

秦海岩感叹:“怎么赚钱是风电产业最大的问题。即便在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全国大大小小100多个风电厂中,盈利的并不多;而任何新能源,如果不能解决盈利问题,就无法被真正普及。”

近年来,风电发展一路“快马加鞭”,尤其2006年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后,连续两年的增长速度超过100%。

急剧扩张的风电“大跃进”,激活了庞大的风电设备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生产企业已达50家,包括东方汽轮机厂、华锐风电科技、上海电气、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都介入风电机组制造。目前,已有10家企业的样机下线,并在风电场安装运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2004年之前,我国仅有6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2004年以后,国内几乎所有制造领域的大型重工企业,包括航空、航天、船舶、电站设备制造、输配电设备企业,在巨大风电市场吸引下纷纷涉足风电机组研制。

“现在风力发电机组供不应求,就是因为被一些重要零部件‘卡住了脖子’,产能提不上去。”日前,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秘书长祁和生告诉记者。

“其中,缺口最大的是轴承和控制系统。”祁和生说,“目前国内兆瓦级以上的风电轴承多处于实验阶段,整机制造商主要从瑞典SKF、德国Schaeffler等进口,其订货周期往往要长达一年半。”控制系统也主要从丹麦MITA和奥地利Windetc进口。

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副总向记者透露,现在整机厂商的零部件供应普遍都比较紧张。“如果不考虑产品质量,能供应的厂家不少,但要选择好的、能和国外产品相媲美的、可靠性能得到保障的零部件,就比较紧张了。”按照他的排序,紧缺部件依次为:轴承、电机、叶片、齿轮箱、控制系统、变频器等。

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迅速发展。据日前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的一项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有40家风电机组总装企业。一方面,不断扩大产能的内资整机企业需要配套;另一方面,国外的风电机组要满足70%零部件本地化生产的要求,风电市场对零部件的需求自然是水涨船高。

“但现实是,一些关键部件国内生产不了,基本依赖进口;一些部件国内能做出来,但技术水平、产品寿命不如国外。”一业内人士如是说。

“大家都来做才能优胜劣汰。现在,风电公司其实就是春秋争霸,做得好的、有能力的留下,没能力的出局,这很正常。”在田德看来,正是因为这样的竞争,我国的风电技术才可能大步向前迈进。“只有市场才是最好的法官。”他说。

国际风能理事会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风电装备制造国,制造能力将达1000万千瓦,约占世界市场的二分之一。目前,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前景被看好,并深受风投追捧。

   但是,分析人士也指出,风电行业被打上了深深的政策烙印,行业发展属于政策引导带动市场需求,受政策风向影响巨大。投资者在积极响应政策对风电行业的支持的同时,还用上马风电项目的行动去赌更大的政策支持。

核心技术缺失成发展瓶颈

风电设备国产化成当务之急

贺德鑫提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发展途径,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联合开发—自主创新。

我国风电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除了维斯塔斯、歌美飒、恩德等风电产业巨头先后在中国安营扎寨外,国外一些部件配套企业也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丹麦展团的富日兹舒尔科技公司,在加紧选址设立办事处的同时,也在寻找合适的地方建造厂房。

群雄逐鹿,谁主沉浮?

大量事实表明,我国风电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始终面临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技术。

“风电核心技术都由外国掌握。”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张希良告诉记者,“中国的思路是购买外国设备技术,吸收外国经验,把别人的技术转换成自己的。”

记者了解到,国内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盲目搞风电整机,导致国内重复引进技术的现象很严重,甚至多家国内企业从同一家国外企业引进同样的技术。风机零部件的紧缺以及质量差是我国风电行业的一个硬伤。国内风机企业普遍重整机、轻零部件,风电厂常要排队等待设备,有些项目甚至因此拖延18个月之久;而且许多国产风机在试运行阶段也都遇到了质量问题,使工程难以正常运转。国外零部件不符合国内环境需求,价格也比国产同类产品高二到三成。

施鹏飞说,“设备依靠进口,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大,不能集中大规模开发等,种种因素导致了风电成本居高不下。另外,引进技术快速形成产能后的售后维护问题也相当严峻。”

田德介绍,国外技术其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理想。它们的产品价格高,使用过程中的维修费用也相当高,时间长了,将是一笔高昂的支出,这是我们无法支付的。从这个角度说,技术国产化也是我们当前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为了建立起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设备制造业,原国家计委实施了“乘风计划”,国家科委863项目也支持了“兆瓦级风电机组研制”课题,但是这两项举措最终都尴尬收场。“兆瓦级风电机组研制”课题有5个承担单位,其中3个实力最强的先后退出,只剩下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工业大学风能研究所坚持完成了样机试制。

由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技术没有成长起来,近20年来,我国风电设备制造陷入带料加工、合作生产或购买许可证国内组装的困境。

“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是很难的,当初波音公司也想进入风电机组制造领域,但技术不过关,最后还是放弃了,可以说研制兆瓦级风电机组难度并不亚于制造飞机。”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内部人士说。由于国内风电设备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不仅需要支付一大笔技术使用费,造成企业利润下降,而且兆瓦级容量风电机组的很多零配件难以自产。

作为一名业内人士,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谢长军认为,国内风电设备厂商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间技术产品成熟度和产业化进程差别较大,核心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较低。而且,随着国产机组运行时间增长,由经验不足带来的质量问题也开始出现,如因设计缺陷导致的齿轮箱齿断裂、因材料中含氢量过高导致的主轴断裂等。

技术上的难题,最终还是传导到了生产成本上,为风电赚钱再造屏障。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风电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几乎所有外资企业都会制造技术壁垒,学到真经很难。而目前,外资已不满足于占据中国的风电设备市场,开始对投资兴建风电场表示了兴趣。以市场换技术的一幕在风能领域重演,最终将取得何种效果呢?

秦海岩告诉记者,随着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的继续快速增加,技术问题如不尽早得以解决,将构成重大隐患并可能在未来数年内集中爆发,必将严重危害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和大批风电场的稳定运行。核心技术制约产业自主发展。”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许洪华建议,开发商和制造商要静下心来认真干。现在风电这个领域存在很大风险,不是装金子的大桶,而是火坑,跳进去就得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面耐得住煎熬,方能锻炼出火眼金睛,否则就是灰烬。

许洪华指出,外国风电企业已经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他认为,抵御狼群入侵的办法不是把外国风电企业彻底拒之门外,这不现实,也不符合我们开放的目标,惟一的办法是强健我们自己企业的体魄,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同时加强国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对外谈判的筹码,这其中也包括民营企业的参与。

田德认为,只有产学研结合,走技术第一的道路,以自主创新为竞争主线,我国才能在风能技术上有较大的飞跃。

田德向记者透露,华北电力大学已与相关企业达成协议,尝试“华电负责技术,企业负责制造”的新模式。目前他们正在研发1.兆瓦的低风速风能机,一年左右就能拿出样机。

贺德鑫提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发展途径,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联合开发—自主创新。

他提醒,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联合开发的形式,以此来获得较多的先进技术。而且尤其需要强调自主创新,这是最终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我国风电设备国产化的惟一出路。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周思刚再三强调,风电设备要受实践检验,不能因为价低而牺牲质量,要完善检测认证、研发和人才等风电技术服务体系。国内风电走上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离不开这些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周思刚认为,目前国家发展风电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缓和电力紧张,而是培育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使其能尽快掌握先进风电机组设备的设计、制造、成套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而随着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的进程,机组成本的大幅下降,我国风电的发展速度也将越来越快。

他认为,风力发电机组设备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技术很复杂。主要难度是机组在野外要可靠运行20年,经受住各种极端恶劣天气和非常复杂的风力交变载荷,必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积累。他表示,国产机组需要三年的试验考核期,开始应少装机,经过改进质量过关后再大量安装,否则新生的产业会遭到严重挫折。

据了解,国外曾发生过多次的大面积风机齿轮箱更换质量事故。而就在2008年上半年,国产机组也已经发生过几十台齿轮箱故障,被迫在野外现场吊装、修理或更换。

面对可能日益膨胀的风电设备市场,国内风机制造商纷纷加大投入,对外寻求合作,以稳固并扩大自己的地位。另外,还有30余家企业正准备通过自主研发或购买生产许可证、合资合作的方式获得风机技术,进入风机制造业以分享市场。

从市场主体的组成来看,风力发电机组整机生产厂商中,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华锐以及东方汽轮机已逐步形成了第一集团;第二梯队主要有浙江运达、上海电气、重庆海装、沈阳华创和广东明阳等;另外,最近几年又不断有企业涌入这一行业。

极速放大的商机等待着更多的来自设备制造业的“淘金者”。但在众多的国内生产商中,除了金风科技外,其他厂商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都很少。设备市场的不健全与风电开发市场的炙手可热形成鲜明对比。

专家指出,这样不健全的市场在今后将面临一次洗牌,本土风电企业最终将走向集中,今后两年是崛起时机。目前的30多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绝大多数可能遭淘汰,最终胜出的本土企业不超过5家。

定价吹冷投资热情                          

风电给电网找麻烦?

风电产业如同刚学迈步的婴儿,目前的状态是谁给的奶少就让谁领养,这个婴儿吃不饱,还要跟成年人(煤电)赛跑,产业可能夭折。

“对风电产业发展的实际政策导致整个产业面临危机,从上到下都很浮躁,风能资源尚未搞清楚就下文件批项目定电价。风电产业如同刚学迈步的婴儿,目前的状态是谁给的奶少才能让谁领养,这个婴儿吃不饱,还要跟成年人(煤电)赛跑,产业可能夭折。”施鹏飞对风电行业的发展很是担心。

“7号文”颁布以来,整个风电产业都很失落,部分投资者已经着手退出。

“7号文”,是指国家发改委2006年1月4日下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该文件是《可再生能源法》最核心的配套规章之一,明确了此前悬而未决却又至关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制定办法,打破了制约新能源发展的最大瓶颈。

“如果按照特许权项目低价中标的办法给风电定价,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将陷入亏损。我担心整个风电产业的发展,会因为上网电价的不合理而遭到扼杀。”一位风电企业的老总坦言。

分析人士称,这类企业不惜低价中标,一方面是为了进入风电领域;一方面是赌风电价格将不日上浮。

施鹏飞表示,在已经完成的风电特许权招标中,通过招标确定的电价都很低,为0.42~0.52元/千瓦时。按照施鹏飞的测算,如果实行中标电价,所有这些项目都将陷入亏损。业界担心,“7号文”出台后,这种情况将继续发生,使风电投资商无利可图,刚刚兴起的风电产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周鹤良认为,政府定价也需要改革。目前风电企业上网电价从0.3元到1.2元不等,曾出现过浙江风电企业上网电价1.2元,而内蒙古风电企业上网电价0.3元的严重不平衡电价情况。虽然各地发电企业成本不同,但是应采取市场定价的机制。

“应该合理地提高风电上网电价。”周鹤良分析,“长江以北地区,合理的风电价格应不低于0.56元/千瓦时,如果低于这个价格,企业将无利可图。”

风电不可储存,有风则发电,风大发电多,而且风电上网还要求网上同时有电,在时常拉闸限电的地方,就不能将风机所发的电送到电网上。风电多了不仅对电网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由于当地电价低,电网要对每度风电补贴更多,会降低地区电网的效益。

对于这个问题,施鹏飞认为:“风电对电网来说,是捣乱的。需要风电时可能没有,不需要时可能又有很多。电网没有积极性来接受风电。解决风电给电网找麻烦的问题肯定要有成本,这个成本应该由一定的政策来补偿,但是现在国家没有相关政策体现对电网的支持。”

周鹤良表示,我国的风电已有很大规模,电网制约的矛盾也更加突出。风电场建设与电网建设同步发展,风电场大都远离城市,一定要预先解决如何把电输出去的问题。电网建设与风电场的连接要先行一步。

他认为,风电是有风才有电,没有风就没有电,这对电网是一个冲击和影响,如果要独立去用时,你可能说今天没电,你正需要电时没有电,因此必须和主电网连接起来,应该可以从大电网返回电过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可能会影响风力发电另外一个技术瓶颈,或者说经济瓶颈。因为电网建设要有统筹分析、要考虑经济核算。

秦海岩介绍,目前欧洲风电的开发模式是分散型的,经常是三五台风机立在农田里,而我国却是十万、上百万甚至是上千万千瓦级地开发,这种开发模式对电网的技术要求更高。要解决风电的不稳定性问题,除了电网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之外,风电场发电量的预测技术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秦海岩说,如果能提前预测发电量,就可以对风电上网进行调配,国外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可以做到提前24个小时进行准确的预报。

全国人大环资委前主任委员毛如柏指出,要做好风电大规模发展之下的电网建设和管理。目前国内的电网建设和管理与风电发展不相适应,风电场接入电网的技术要求、前期工作和电网同步建设工作还没有规范化。因此在规划风电场建设时,要对风电场接入电网后的电能品质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必须要将风电和其他常规电源一样纳入电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政策卡脖产业化

风电发展存隐忧

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相关法规,使新产品的实验合情、合理、合法,让自主研发产品尽快并网,不要让自主研发成为勇敢者的游戏。

“风电这样微弱的产业是给这点儿阳光就灿烂,缺这点儿阳光就完蛋。而这点儿阳光正是国家政策。”业内人士纷纷指出。

“风电不要成为新的形象工程。”有关专家指出,“风电行业是20多个领域的综合,是个系统工程。国家应提高风电进入的门槛,统筹规划,以免形成重复性建设。”

就在内资、外资热烈进入风电领域时,关于风能上网电价、企业税收优惠等扶植政策却“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施鹏飞明确表示:“在很多实施细则和国家鼓励风电发展的政策没有出来的前提下,风电要实现市场化相当难。”

对此,上海万德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德)有着切肤之痛。

万德副总经理武树森告诉记者,在“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就是‘找死’”的舆论下,万德自2006年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目前已经开发出1.25兆瓦和1.5兆瓦的机组。但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迟迟没有办法进行认证。他强烈呼吁,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相关法规,使新产品的实验合情、合理、合法,让自主研发产品尽快并网,不要让自主研发成为勇敢者的游戏。

有环保组织认为,目前中国的风电行业市场尚未成熟,要想取得大发展,积极有效的支持政策至关重要。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固定上网电价是最有效的风电市场激励政策,如企业投资风电的风险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风电成本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逐步降低等等,采用这种政策的德国、西班牙等国风电都得到了大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高虎表示,我国风电主要是从2003~2005年间快速发展起来的,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任何一个行业在初级阶段都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他说,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风能等非水能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在近几年才大规模发展起来的,而政策框架也是在最近几年才建立起来,相关的政策体系还很薄弱,很多具体的政策措施需要一步一步地制定。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可以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这些也都是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健康发展所需要加强的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发展风能的信心和决心是巨大的。

田德认为,国家应该把政策激励的目标放在产学研结合上,因为单凭企业的力量完全不现实,即使不断引进,技术跟不上也是无法很好吸收的。“一般而言,国外只有二流公司会出售技术,一流的公司,比如丹麦的VESTAS 等,你想买,人家也不会卖给你。”田德说,“行业协作和资源整合也是我国风电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我国风电的目前现状,周鹤良呼吁引入风电产品认证制度,以提高我国风电设备制造和开发能力,保障产品质量,促进该类设备的国产化和技术进步,大大降低风电市场的投资成本,从而有力地促进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称,我国将制定鼓励风电加快发展的政策,力争用十多年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实现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1亿千瓦左右,将一年前公布目标提高逾两倍。

高虎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加快建立风电发电并网、非竞争性固定上网电价、风能产业服务体系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等制度,并继续推进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