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0年高考历史难点康乾盛世背后的危机

 暖风非燕 2009-11-25

1.要从历史事件概念的内涵入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上,由于封建统治者注意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出现阶级矛盾缓和、政策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这被誉为盛世
2.
对于这些盛世局面,我们要一分为二的认识。一方面要肯定它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处于盛世,但封建社会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变,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尤其是广大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变。正是对农民的剥削才使封建社会呈现出盛世局面。
3.
要充分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趋势。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其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客观规律,任何封建势力或封建统治都不可能阻挡。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这种局面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可能维持长久,因为封建统治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封建制度衰落的必然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必然的,康乾盛世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延缓封建制度衰落的进程而已。

1.从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年~1795年)是清王朝的兴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简析康乾盛世是怎样形成的?试从这一时期西欧和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趋势说明这一盛世景象背后所潜伏的危机及其导致的后果。

答案:形成:(1)明末农民战争打击了地主阶级,清初自耕农增加。(2)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奖励垦荒,实行摊丁入亩。(3)康雍乾时期大一统局面和边疆的开发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形成。(4)清朝满族当政给中国政治输入了新鲜血液,康、雍、乾皇帝励精图治。
趋势:(1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荷兰、英国先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经济和军事实力加强,力图夺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东方扩张。(2)而此时的中国已处于封建制度没落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对外奉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产流,使中国落后于西欧兴起的资本主义时代潮流。康乾盛世虽也辉煌一时,但终究是封建文明的夕照。
后果:到18世纪末,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危机四伏了。此后,腐朽的封建主义再也抵御不了新兴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统治阶级的代表即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
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D.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300年前,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证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改革,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然而,俄国改革的效果却远远超过中国。
材料2  300年前,我们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产物——坚船利炮彻底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别居世界工业总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和第二位。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回答:
1康乾盛世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上的?(218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3)中国封建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政策?(4)其影响如何?(5)试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中国、印度等国落后挨打、世界出现东方从属于西方局面的原因。

答案:(1)建立在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2)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并逐渐向西欧和北美一些国家扩展,这些国家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3)清政府实行禁止或限制对外贸易的闭关政策,并顽固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在国内设立大量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4)使我国资本主义萌芽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而与工业革命无缘。(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表现上看是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和印度的大刀长矛,是武器的胜利,实质上是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封建制度。

治乱兴衰是中国古代社会交替出现的重大历史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前提是
A.
农民斗争的打击                     B.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
C.
生产关系的调整                     D.杰出帝王的个人素质
2.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在清朝前期仍然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A.
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B.人口大量增加
C.
统治者注意调整生产关系             D.实行摊丁入亩
3. “
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边疆地区获得开发 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商业空前繁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主要表现在
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封建专制空前强化 对外实行闭关政策 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
从世界文明演进的角度评价康乾盛世,不正确的是
A.
自然经济落后于商品经济              B.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C.
封建专制体制更加坚固        D.商品流通动摇了封建社会的根基
6.
清代负有西藏地方管理之责的有驻藏大臣 达赖喇嘛 班禅 理藩院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7.
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
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
土地利用率提高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二、问答题
8.
关于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史学界对此基本上有两种评价:(一)从中国古代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值得颂扬。(二)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不宜夸大评价。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简述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论据如下:(1)调整统治政策发展农业,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工商业发展和人口增长。(2)平定三藩叛乱,移民实边,兴办屯田,设置市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3)反击沙俄入侵,维护了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4)收复台湾,实现统一;管辖西藏,促进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5)国力鼎盛,人口大量增加,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巩固。
同意第二种观点:(1)封建专制强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2)对外闭关自守,对内加强思想控制,推行文化专制。(3)科技文化活力渐失,社会发展严重滞后。(4)同时期的西方世界,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有权力代替君主专制,理性冲破禁锢,科学压倒愚昧,重商主义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因此,康乾盛世只能是自然经济时代的夕阳,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已远远落后于时代。

科举制功过是非

1.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这一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2.
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科举制度。它是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庶族地主力量的壮大,适应地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其消极作用愈来愈明显。
3.
多角度认识科举制度。它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其次,是一种教育制度,是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优秀人才的方式;另外,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之内。
4.
总结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加快推动我国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者致不如古——《宋史·选举制》
材料2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伤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可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徒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3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4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之名也。……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庆举之文矣。顾炎武《日知录》
回答:(1)根据材料12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王安石是怎样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
2)根据材料34,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3)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存在问题:学校没有培养人才的正确方法,出现学术不一”“道德不一的现象,科举制度败坏,士人闭门学作诗赋,不谙世事,加之政府选才用官无方,导致人才乏少不如古。改革措施:在太学设立三个等级,逐级淘汰不合格的生员,学问和品德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而直接出任官职。
2相似之处:科举制度未能真正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应进行改革;不同之处:王安石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顾炎武的主张带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色彩。
3)认识:宋明的科举制度和教育都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束缚了有真才实学的人,使其无法学以致用,教育的发展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真才实学的人。

隋唐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
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特权

宋代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科举取士成倍增加。对此史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为主,但也有积极因素。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答案:(1)积极作用:
重文官、轻武将,有效地加强了皇权,结束了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  扩大取士名额,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对于改善政治、安定社会起到有益作用。
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宋朝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宋词成为中国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优秀词人和词作层出不穷。
对后代乃至今天选拔培养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消极作用:
大幅度扩大科举取士,重文臣、轻武将,使宋朝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出现屡败的被动局面,被迫接受屈辱的议和条件,给两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扩大取士名额,造成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到北宋中期就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生产发展的速度,使宋王朝的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导致北宋中期之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也是导致北宋政治腐败以至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在历史上曾发挥巨大作用,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造成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16题。
1.
隋唐科举制
A.
使政权基础更趋于狭小B.诱导士人埋头读四书五经
C.
使选才任官有了客观标准D.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2.
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是指科举制度
A.
加强了思想控制      B.选拔了大量人才C.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   D.阻碍了学术进步
3.
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
封建制度日趋衰落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4.
明朝时期科举制与唐朝时期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
A.
考试目的   B.考试手段C.考试内容   D.考试管理
5.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A.
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与政权
C.
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
是为打击魏晋以来的士族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6.
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A.
新式学堂毕业生逐渐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B.学子罢考抵制科举制
C.
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已失去文化教育价值D.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7.“
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余者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澄然视,舌木强不能对与这种现象有关的是
A.
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百家争鸣              D.八股取士
二、非选择题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腹。
材料《唐摭言》载:文皇帝拨乱反正,物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消,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以百才有一。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科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2)科举制的选官特点是什么?
3)简要评价科举制的历史作用。答案:(1)背景: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渐趋衰落。庶族地主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参与政权。隋唐统治者需要建立新的选官制度。(2)特点:自愿参加,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开性和相当大的竞争性、公平性。(3)作用: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选拔官吏的范围,笼络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