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名家讲坛》,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这个话题。在中国的童蒙经典《弟子规》上有这样的一句话说“揖深圆,拜恭敬”,这句话就是教导我们在和别人作揖的时候一定要又深又圆。也就是说至少要90度角。在给别人礼拜的时候呢,也要表示出自己内心的恭敬。当时我看到这一句话,我就想这是古人的礼节了,我们都活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拘泥于这些古人的礼节呢,但是当时学《弟子规》的老师告诉我,说中国传统文化你只有去力行了,去实践了,你才能够明白它其中的深意。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讲座是,和谐社会,从“心”开始。那就是告诉我们,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人的心态上,来建立一个健康的心态,一般讲健康的人都不陌生这样一个公式,就是一个数字前面有一个1(1,000,000),后面有一串0,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什么呢,说人的健康是1,金钱,事业,地位,美貌等等都是后面的0,如果一个人健康没有了,前面这个1失去了,那么后边有再多的0,对他而言也是无济于事了。然而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这个公式又多了一个正负(+ -)号,也就是说这个前面的数字如果是正的,那么我们的这个数字越大越好,但是如果前面搁了一个负号,那么我们还不如要那一个小的,但是是正的那个数字,那么这个正负号代表了什么呢?其实代表的就是人的心态,代表的是一个人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健康心理没有了,那么这个所有的身体健康,所有的事业、美貌可能都会朝着消极的方向去发展了。那么从这里我们知道心理的健康实际上比身体的健康也更加重要。在我们现代社会,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和谐社会”,那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我们良好的心态又有什么样良好的关系呢?在传统的中国传统的经典《大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那就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告诉我们,要达到社会和谐的结果,要治国,要平天下,要从哪里做起呢,那就是要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公司内部的和谐来做起,就像我们一个人,身体的健康一样,要保持身体健康的结果,我们必须使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能够健康,彼此还能够团结互助,协调运转,这个时候才有身体健康的结果。那么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他内部的和谐又是怎么达到的呢,那么就是由构成这个家庭、企业、单位内部的每一个人自身的和谐而导致的,就像我们一个人,身体的健康一样,要保持身体健康的结果,我们必须使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能够健康,彼此还能够团结互助,协调运转,这个时候才有身体健康的结果。那么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它内部的和谐又是怎么达到的呢?那么就是由构成这个家庭、企业、单位内部的每一个人自身的和谐导致的,所以人自身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 我们今天来谈,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那就是因为我们对健康、心态这个问题关注的程度不是很够。这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对比的故事来加以说明。 比如说在美国,我们有一对年轻男女约会,结果这个男士就迟到了,这个女士就问他,你去干什么了,怎么会连约会这么重要的事都会迟到,结果这个男士就回答了,我去看心理医生了,那么我们想一想,听到这样的回答,这个女士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在美国如果这个女士听到这个男士去看心理医生,她会觉得这个男士的心理素质很高,因为他连一点小小的心理问题,都会求助心理医生,那么这样的人也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心理困扰,她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会很安全。但是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我们在中国,就比如说你和一位男士或者女士约会,结果对方却迟到了,你问他去干什么了,结果他回答说,我去看心理医生了,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说,这个人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哪儿不正常,要不然好好的去看什么心理医生呢。那么这种对比就说明,当代中国人与美国人相比,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了,我们看问题都要深刻一点,不能因为说美国人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高,就认为什么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实际上恰恰相反,美国出现了这么多的心理问题,和他们一直所奉行的价值观也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知道美国人所奉行的价值观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自我是一个非常哲学化的词,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自利;那么为了获得自我利益的满足,就必须去和别人竞争,但是有的时候,这个竞争还是不能够解决问题,如果竞争再向上提升的话,这个竞争就变成了斗争,所以就会出现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问题;那么斗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斗争再向上提升的话,这个斗争就变成了战争,所以我们现在打开新闻媒体,每一天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局部的战争或者冲突;那么战争如果向上提升,就会导致世界末日,所以我们看到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得自我利益的满足的价值观并没有给人类引向一个光明的前途,反而只是把人类带上了穷途末日,然而可惜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中国人所学习和奉行的就是这样一种以竞争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利益满足的价值观,所以在我们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现象。因此我们说,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冲突,充满了对立,充满了怀疑,充满了不信任,所以人的心理怎么可能健康呢?现在我们都在讲生涯规划,那么在西方的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西方人所走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那就是童年是天堂,童年的时候生活得无忧无虑,可以说要什么父母会满足什么;到了中年,我们知道啊,这个孩子从奢反俭难,一旦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养成,他就不可能再回到那种勤俭的生活方式了,那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中年的时候就必须去和别人竞争,所以我们说商场如战场,那么在这种竞争的时候啊,压力就很大,活的也非常辛苦;到了老年,因为他们没有中国传统社会,那种父慈子孝的教育,那么老年人很多都被送到了养老院,提起西方的养老院,我们很多的中国人都非常的羡慕,觉得人家还有政府给养老,实际上他们的境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样的美满。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也曾经去参观过西方的养老院,那么西方的养老院物质条件确实非常好,可以说有人服务,有人照顾,但是精神生活却相当的贫乏,大部分老人都是终日和电视为伍,可以说就过着坐吃等死的生活,所以在西方的价值观中,影响下,西方人就过着这样一种人生的轨迹。那么我们再看一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以仁爱为核心,而这个仁爱之心必须有一个根才能长养出来,而这个根就是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情。我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恩德,能够友爱兄弟姐妹,并且把这种感情推而广之,来关心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有缘人,所以这个孝悌之心向上提升,那就是互爱,也就是在《论语》上所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不仅要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那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还有切实的给予帮助,所以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这也是《孟子》上多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互爱互助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在《礼记》礼运篇中所讲的“大同世界”。在这个大同世界中,人不仅仅关爱自己的父母,也不仅仅疼爱自己的儿女,老年人可以得到赡养,壮年人能够为社会所用,幼年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那些鳏寡孤独废疾者,也就是老弱病残幼,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赡养和帮助,那么这种世界是我们传统社会所描述的和谐社会的境况,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我们中国古人所走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那就是童年的时候,要积福,要惜福,所以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经常读到一句古诗,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么现在很少有人,再能够提起这一句古诗了,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孩子从小就要给他养成一种,惜福,积福的意识,让他知道,来到我们面前的这一碗米饭,实际上凝结了千人之力,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知恩,这样的话才不会去随意地浪费,那么从小养成这种意识,他就是在惜福,在给自己积福。到了中年的时候,他是用自己的所学和所能,来贡献社会,服务人民,而当一个人心里有这种观念的时候,即使他的工作再辛苦,他都不会有压力的感受,他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很充实。到了老年呢,他是因为自己的儿女教育的很好,给他们树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观念,所以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啊,这个儿孙都围绕着膝前,享受着天伦之乐,所以老年的时候有福,才是真正的享福。那么这样一种美好的生活轨迹,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难见到了,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这个现代社会中,我们虽然像过去的大家族没有了,但是我们也生活在工作单位,生活在集体之中,如果我们能够用传统文化的教诲,能够教育这些工作单位的每一个人,那么我们把这个爱就扩大到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我们仍然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暖。那么这就是说,在这样一种人生轨迹之中,中国人他从来没有说有过逆反心理,也从来没有说有过代沟,更很少看到有人有心理问题,这是跟我们的这个价值观实际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点,就是说我们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没有美国人高,但是不能就因此得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什么都应该向西方人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