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为响应这句号召,离世博园区最近的三林世博功能区6个街镇在世博会召开之前,派出500名文明着装劝导志愿者,整个夏天劝导“睡衣族”回家换装。劝导行动卓有成效,但“舆论”却旗帜鲜明地分为两派,赞成的拍手叫好,反对的称多此一举。外地媒体、网络纷纷聚焦,“睡衣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孰是孰非,一时难有公论。
杨欣薇 杨汶 活动回放 小区门口劝导睡衣族快“绝迹”了 穿着橙色衣帽,身披红色缎带,嘴里喊着“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的口号,来自三林世博功能区6个街镇的500名文明着装劝导志愿者整个夏天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那就是把穿着睡衣、睡裤走出小区的居民劝回家“换装”。 早上8点到9点,每个小区都会有10名左右的志愿者在大门口一字排开,旁边的黑板报上赫然写着“着装5要点”,录音喇叭里放着的是响亮的口号,看到这样的“阵仗”,居民们刚开始都有些不理解,被拦下的一些居民语气也有些强硬,“你们吃饱饭没事做啦,穿个睡衣也要管”,“你们买不起睡衣吗?买不起的话我来买给你们”……说到这些,来自东明街道的梁阿姨一阵心酸,“当时真的快要哭出来了。” 不过,令梁阿姨感到欣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劝导,大多数居民还是持配合的态度,并且虚心接受,马上就改。周家渡街道群文科干事田佳说:“时间长了那些阿姨也会不好意思,就像有个赵阿姨穿着睡衣骑自行车去菜场,看到我们的宣传服后马上又骑回去换好衣服再出来,我们看到她都给她热烈的掌声,从那之后,她就再也没穿睡衣出来过。” 穿睡衣是上海人几十年的老“传统”,难道这些志愿者就从不穿睡衣出门吗?答案是否定的,上钢新村的王阿姨原本就是“睡衣一族”,“我和另外的一些志愿者之前也都喜欢穿着睡衣出去买东西或溜达,不过做了志愿者后我明白了不能为了贪图方便,而有损世博东道主的形象。所以现在不管去多近的地方,我都会换下睡衣才出门。” 为了更加有效地劝导居民,周家渡街道还请了正在放暑假的中小学生也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而这些学生在劝导前都会先敬个礼,“爷爷奶奶,下次请不要穿睡衣睡裤上街啦!”听到这样的劝导,大人们往往会不好意思地点头答应,“下次一定注意。” 活动显然很有成效,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各小区穿睡衣的人数骤减,离世博园区最近的上钢新村街道穿睡衣裤出门的居民已由第一天的50多个人减少到5人。川新小区着睡衣、睡裤居民从刚开始36人也减少到3人。文明着装劝导志愿者纷纷表示:“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大家都会认识到穿着睡衣出门是不文明行为。” 市民说法 不让穿睡衣上街感觉不方便 大多数居民还是持赞同观点的,齐八小区的徐阿姨可谓是不折不扣的代表,虽然之前曾因穿睡衣而被志愿者们“拦下”,但她之后还是非常配合地加以改正“穿了很多年的睡衣了,要我一下子不穿,还真有点不习惯,不过志愿者说我们这就在世博会附近要注意形象,世博会难得一次,所以不穿就不穿吧”。 另一名大约20多岁的王小姐认为穿睡衣出门的其实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中年人,“穿睡衣的年轻人应该不多,不过之前在路上看到穿睡衣的中年人并没觉得有什么感觉,就像我妈妈也会穿睡衣出去买东西,不过现在好像说世博会期间不能穿睡衣出去,想想也确实有道理,所以我也会劝我身边的人不要这样做。” 有赞同就会有反对,“世博会之前从来都没有规定不能穿睡衣出门,现在世博会要开了才来规定,是不是有点太做作了?是不是世博会以后就不管了呢?”市民王先生说起这个问题来有些激动:“像我出去买个菜,就在家门前的事情,难道西装革履吗?人家还以为我有问题。” 在一边的陈阿姨也附和道:要不是现在天气冷,她应该还是会穿睡衣出门,“我退休在家好多年了,又不太出远门,平时两套睡衣加起来不到100元,交换着穿挺好的,洗起来也方便,弄脏了也不心疼,如果说要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我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现在连我们穿什么都要管,真的很难理解。” 专家溯源 睡衣上街,从“时尚”到陋习 上海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雄 上海人穿睡衣上街,可能要追溯到70年代。一方面生活水平不高,衣着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住房条件差,都生活在一个弄堂里,还没形成对私人空间的重视,出门买个菜穿着睡衣也就出去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有一阵子还成了一些人眼中的时尚,是上海女人的优雅。 到了90年代,特别是1997、1998年,从福利分房到商品房的出现,上海人的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大家开始注重自己生活的环境、私密空间、隐私,形成了要把个人生活和公共领域分开的强烈愿望。大家开始觉得睡衣穿到街上是不礼貌的,从隐私方面来说,穿着睡衣也是不应该、不想让人家看到的。从“时尚”到陋习,这其中也可以看出上海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随着上海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也越来越开阔,不少留学回来的年轻人,在接受西方生活方式之后,觉得穿睡衣出门是不文明的行为,毕竟那个时候我们是觉得西方就代表了现代化、文明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衣食住行上。 而现在,随着上海这座城市越发国际化,世博也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改变穿睡衣出门这个随意的习惯应该已经成为市民和政府之间的一种共识。至少在我身边而言,还能看到穿着睡衣出门的已经少之又少,难得见到,还只是在电梯里。 所以,对于上海人能否改掉穿睡衣上街这个陋习,我还是持乐观态度的,无论是不是出于迎接世博会的考虑,无论政府有没有出面劝导,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总是会被改变的。 名家观点 睡衣上街是城市文明死角 周立波(文化名人) 睡衣这个事情很简单,字面意思,“睡衣”、“睡衣”,睡觉的衣服,最大移动范围,不能超出家门,客厅是极限。要是家里有客人来,那睡衣更是不能穿的,不礼貌,穿着睡衣在街上走,在西方人眼里完全是不能想象的事。马路上碰到有人穿着睡衣在我眼前晃悠,那我只有一个想法:大白天也可以做噩梦的,太吓人了! 或许现在有人把居家服不是睡衣拿出来说事,这是在混淆概念。追根究底,我们为什么要穿睡衣?为了四季之分,为了生活卫生,为了睡眠舒适度,所以睡衣可以是丝质的,可以是棉质的,可以是各种质地、各种款式的。但是,它不是让你来展示的。 有人说,政府管得太宽了,其实呢?政府只是在引导。这个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你得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你舒适了,别人不舒适了,怎么办? 要我说,穿睡衣上街就是上海城市文明的死角,非要把睡衣当成时尚,当成市井文化的标志,那就是在抬杠,是无聊了。 睡衣风情,是要讲条件的 程乃珊(海派作家) 穿着质地上乘的睡衣、神情慵懒、红唇、大波浪……这样的形象曾经是老上海女人优雅的一个标志,不过这仅仅限于过去大户人家的女人,不用做饭、有佣人服侍,皮大衣一脱,就能换上舒适的睡衣,美丽从容。如果现在还有人拿上海人穿睡衣是优雅、是时髦来说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现在一般的上海女人,大家都要上班,早上起来有时候连化妆都来不及,哪有时间讲究那么多。 要把穿睡衣看成是优雅的风情,是要讲条件的,好的睡衣比外穿的衣服贵不知道多少。现在我们看到马路上穿着睡衣到处走的,多数都是住房条件比较差的弱势群体。很多老房子,厨房就在楼下,开门就是马路,阿姨、爷叔穿一身睡衣炒炒菜,酱油没了就直接穿过马路出去买,让他特地上楼换,也不现实,这确实也有许多实际操作上的问题。 上海现在是国际大都市,穿着睡衣到处走的确是不雅观。但是对于现在上海马路上的睡衣族,我们最好有点耐心,生活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克服过来的,不能像苍蝇、蚊子,看到一个拍死一个。但是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大环境,人很奇怪,你给他一个无形的压力,他慢慢就会改变,水到渠成。但是如果一定要硬性规定,可能还会起到反效果。 老百姓穿睡衣和政府无关 顾骏(社会学者) 在我看来,文明的概念本来就是因时因地的说法而已。也许以前的文明,放到现在看,就是不文明了,我们现在认为文明的,让后人看来,也不一定文明。城市文明本就不应是由某个人来定义的。 我个人对于穿睡衣上街这个事情没多大意见,偶尔在小区里碰上个把穿睡衣的女人,我也不会有特别反感的感觉,反倒觉得是上海特色,也是老百姓的生活自由。 要说穿睡衣不好看,那穿小背心的呢?穿比基尼的呢?夏天满大街穿拖鞋的呢?是不是都要去管一管?那也管得太宽了吧。马路上发生治安、刑事案件了,那是政府要管的,老百姓要穿睡衣,这种生活细节问题,大家爱改改,不改,留着也挺好。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如果整个城市只剩下华丽外衣的包裹,那多无趣。上海弄堂里那些穿着睡衣神情慵懒的女人们,也可以算是上海市井的独特一景了。 话说回来,以前上海人的居住环境紧张,形成了里外不分、睡衣出街的习惯。不过,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其实这种习惯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今天政府这么一插手,反而又提醒了大家,侧面激起了市民的逆反情绪。我本人以前从没有穿睡衣的习惯,现在一管,我反倒想穿着睡衣到外面走一走了。 一句话,顺其自然。 还得尊重大家的选择 石康(电视剧《奋斗》的编剧) 尊重礼仪是发达社会最基本的标准,一个城市升级的时候自然就会注重这些。如果是在一个小村子里,大家都很熟,光着膀子上街谁也不会管你,但到了一个超级城市,就会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妥。 要说侵犯个人自由,这里说的自由是一些泛泛之言,自由就意味着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光着膀子上街,但是如果一个城市大多数人都不同意你这样做,他们可以选择。比如人家觉得像你这样的人不应该住在这个城市里,通过投票,他还能开除你的城市籍贯,当然这是推理的。其实人与人之间有很多对峙和对立,更好的方式是大家坐下来好好讨论。 无论是北京的“膀爷”还是上海的“睡衣女”,都还是要尊重大家的选择。 记者手记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其实大多数的上海人都认同穿“睡衣上街”并不是一件有品的事,更不是一件光荣的事。穿着睡衣招摇过市,可能曾经是上海弄堂一景,但随着住宅环境的改善,“出门即马路”的日子已经渐行渐远,“睡衣上街”不再是“生活所迫”,而是“习惯成自然”。明知并非好习惯,还要咬定不回头,这和抱残守缺有何分别。 既然多数人认同“睡衣上街”并非文明之举,那又为何一道“睡衣禁令”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弹?记者看到,在开心网上,D&G的豪华睡衣系列被广为转帖,并配以“上海拼命不许人穿睡衣,D&G却出了全套华丽出街睡衣”的标题,火药味十足。而在上海另一个著名网络社区,更有人提出睡衣上街开PARTY,还得到不少网友响应。一位叫“羊角”的网友表示:“本来我不穿睡衣的,他这么规定,我就偏要穿。”照顾骏教授的说法,这是典型的“逆反情绪”。 其实有个现象比较有趣:问身边的人,穿睡衣上街反对吗?不反对!会穿睡衣上街吗?不会!异口同声的回答,说明大家从心底里还是不认可这样的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相信穿睡衣上街的现象一定会在申城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