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关于“教育”的四个隐喻

 秀研 2009-11-28
关于“教育”的四个隐喻(2009-10-29 18:14:43)

当教育变成了“强迫”,教学变成了“钳制”, 学习变成了“服从”,教室变成了“囚牢”时,重提“教育救国”则显得具有相当的意义。

这不是耸人听闻。在拙著《高效课堂22条》里,我特意将相关的四个词列为一章,用意就在于想唤醒一种集体的反思。“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教室即成长”、“学生即创造”。我认为,教育改革必须指向当下。这很像是就医,必先保证让病人“活下去”,然后瞄准“病灶”,上手术台“切除”。

你保守疗法吗?可一旦阴天下雨,不是胳膊生疼,就是老寒腿发酸,折腾来折腾去的,净受洋罪。教育需要“破”,但更需要“立”。兖州一中的杜金山校长说,教育需要先立后破。其实,立与破大家都懂,所不懂的可能是有些人的“破”是“改良”,总想着修修补补,能不伤筋动骨总谓是好事,可世间的事没这么简单,你什么时候见过茅草屋吃了几片激素就长成了大楼的?要让茅草屋长成大楼,恐怕首先都把茅草屋推倒,要不,茅草屋也会像我们中的很多人一样,占着茅坑不拉屎,得让它给大楼们腾腾窝儿。这“腾窝儿”就是“破”,我因而以为什么“立”都得以破为先,但我理解杜校长的“本愿”,他是说,没有十足的把握,你不要急着去破。

其实,教育不一定非破。

前提是,你必须按规律办事。可按规律办事在目前就是破,因为中国的很多学校一直在践踏“规律”。好了,我不再触及“破”这个敏感、忌讳的字眼了。我只谈我们自己的主张。

主张一、教育就是“选鞋子”。

让每一双鞋子合脚,让鞋子去适应儿童,而不是让儿童适应鞋子。这句话的隐喻是,“教育应努力适合儿童。”

主张二、教育就是“打麻将”。

让农村不认字的老太太学会打麻将,最好的方式不是办班,先教识字、再教专业课,而是帮助她找到三个陪练,在动手中学习,如同毛主席讲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句话的隐喻是“教育是激发兴趣,创设氛围。”

主张三、教育就是“找水源”。

是鼓励和驱赶着教师疲于“给水”吗?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假如“没水”怎么办?“水”是“馊”的怎么办?教师不需要从繁重的工作中“减负”吗?见缝插针的教师专业化培训是不是对教师权益和业余生活的变相践踏?解放教育的希望还在于要解放教师,教育必须从指望发挥教师的“个人作用”,到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动,实现师生相长的“大目标”,这句话的隐喻是,“和学生一起寻找水源”。

主张四、教育即“放手”、“放生”。

教育是情感、是生活、是尊重……是一切围绕着“人”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但核心是“发展人”。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这句话的隐喻是“教育即自主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