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方药方供参考 中药防治儿童甲流-唐山中心医院

 tianhao 2009-11-28

官方药方供参考 中药防治儿童甲流

2009-09-10 10:17:48   来源:无锡商报

  近日,中医院、传染医院接到不少家长咨询如何用中药防备甲流,为此记者专门整理了近日省中医药治理局权威发布的中药防备治疗技术方案以供参考。不过在此也提醒广大家长,孩子身体不适须尽快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一、防备

  1.一般儿童防备:金银花5g、大青叶10g、藿香5g、生甘草3g。逐日1剂,水煎二次后合并药液,分早晚二次服用。3岁以下儿童减半。连服3日。

  中成药:板蓝根冲剂。

  2.密切接触者防备:紫苏叶、荆芥、藿香各5g,金银花、贯众、板蓝根各10g。逐日1剂,水煎二次后合并药液,分早晚二次服用。3岁以下儿童减半。连服5日。

  中成药:银黄颗粒、清开灵颗粒、蓝芩口服液。

  二、辨证施治

  (一)初期

  1.温毒袭表: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红肿疼痛,头痛鼻塞,咳嗽,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板蓝根、桔梗、竹叶、芦根、甘草。

  咽痛者加土牛膝根、玄参,咳嗽者加桑叶、杏仁、前胡。

  中成药:清开灵颗粒、金莲清热颗粒。

  2.湿热困阻:发热不高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汗出不畅,疲倦乏力,伴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呆,口干不欲饮,舌苔腻,脉濡数。

  治法:芳化湿浊,表里双解。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常用药:藿香、厚朴、法半夏、茯苓、羌活、黄芩、杏仁、佩兰、青蒿、连翘。

  热甚加金银花、生石膏,咳嗽痰多加浙贝母、瓜蒌皮。

  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水、丸)。

  (二)中期

  1.毒热壅肺:高热气促,咳嗽频作,甚则胸痛,咯吐黄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黄芩、蚤休、鱼腥草、虎杖、葶苈子、法半夏、甘草。

  胸痛咳嗽有痰加瓜蒌皮、黛蛤散、浙贝母,或服鲜竹沥、猴枣散。

  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痰热清注射液。

  2.闭证: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动,口噤,项强,二目上视,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粉、钩藤、黄芩、连翘、丹参、竹茹、贝母、石菖蒲、郁金、远志,加服牛黄清心丸。

  昏迷痰多加胆南星、天竺黄。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热毒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3.脱证:忽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青紫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躁不宁,右胁下肝脏肿大,舌淡紫,苔薄白,脉微欲绝。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制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甘草。

  气阴两竭者加生脉散,面色口唇发绀、肝脏肿大加当归、红花、丹参。

  中成药:参脉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三)恢复期

  1.肺胃阴伤: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苔光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南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扁豆、石斛、桑叶、地骨皮。

  低热起伏加青蒿、鳖甲,局鹑者加百部、诃子,食欲不振加焦山楂、莱服子,汗多加龙骨、牡蛎。

官方药方供参考 中药防治儿童甲流

2009-09-10 10:17:48   来源:无锡商报

  近日,中医院、传染医院接到不少家长咨询如何用中药防备甲流,为此记者专门整理了近日省中医药治理局权威发布的中药防备治疗技术方案以供参考。不过在此也提醒广大家长,孩子身体不适须尽快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一、防备

  1.一般儿童防备:金银花5g、大青叶10g、藿香5g、生甘草3g。逐日1剂,水煎二次后合并药液,分早晚二次服用。3岁以下儿童减半。连服3日。

  中成药:板蓝根冲剂。

  2.密切接触者防备:紫苏叶、荆芥、藿香各5g,金银花、贯众、板蓝根各10g。逐日1剂,水煎二次后合并药液,分早晚二次服用。3岁以下儿童减半。连服5日。

  中成药:银黄颗粒、清开灵颗粒、蓝芩口服液。

  二、辨证施治

  (一)初期

  1.温毒袭表: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红肿疼痛,头痛鼻塞,咳嗽,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板蓝根、桔梗、竹叶、芦根、甘草。

  咽痛者加土牛膝根、玄参,咳嗽者加桑叶、杏仁、前胡。

  中成药:清开灵颗粒、金莲清热颗粒。

  2.湿热困阻:发热不高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汗出不畅,疲倦乏力,伴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呆,口干不欲饮,舌苔腻,脉濡数。

  治法:芳化湿浊,表里双解。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常用药:藿香、厚朴、法半夏、茯苓、羌活、黄芩、杏仁、佩兰、青蒿、连翘。

  热甚加金银花、生石膏,咳嗽痰多加浙贝母、瓜蒌皮。

  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水、丸)。

  (二)中期

  1.毒热壅肺:高热气促,咳嗽频作,甚则胸痛,咯吐黄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黄芩、蚤休、鱼腥草、虎杖、葶苈子、法半夏、甘草。

  胸痛咳嗽有痰加瓜蒌皮、黛蛤散、浙贝母,或服鲜竹沥、猴枣散。

  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痰热清注射液。

  2.闭证: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动,口噤,项强,二目上视,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粉、钩藤、黄芩、连翘、丹参、竹茹、贝母、石菖蒲、郁金、远志,加服牛黄清心丸。

  昏迷痰多加胆南星、天竺黄。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热毒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3.脱证:忽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青紫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躁不宁,右胁下肝脏肿大,舌淡紫,苔薄白,脉微欲绝。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制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甘草。

  气阴两竭者加生脉散,面色口唇发绀、肝脏肿大加当归、红花、丹参。

  中成药:参脉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三)恢复期

  1.肺胃阴伤: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苔光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南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扁豆、石斛、桑叶、地骨皮。

  低热起伏加青蒿、鳖甲,局鹑者加百部、诃子,食欲不振加焦山楂、莱服子,汗多加龙骨、牡蛎。

官方药方供参考 中药防治儿童甲流

2009-09-10 10:17:48   来源:无锡商报

  近日,中医院、传染医院接到不少家长咨询如何用中药防备甲流,为此记者专门整理了近日省中医药治理局权威发布的中药防备治疗技术方案以供参考。不过在此也提醒广大家长,孩子身体不适须尽快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一、防备

  1.一般儿童防备:金银花5g、大青叶10g、藿香5g、生甘草3g。逐日1剂,水煎二次后合并药液,分早晚二次服用。3岁以下儿童减半。连服3日。

  中成药:板蓝根冲剂。

  2.密切接触者防备:紫苏叶、荆芥、藿香各5g,金银花、贯众、板蓝根各10g。逐日1剂,水煎二次后合并药液,分早晚二次服用。3岁以下儿童减半。连服5日。

  中成药:银黄颗粒、清开灵颗粒、蓝芩口服液。

  二、辨证施治

  (一)初期

  1.温毒袭表: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红肿疼痛,头痛鼻塞,咳嗽,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板蓝根、桔梗、竹叶、芦根、甘草。

  咽痛者加土牛膝根、玄参,咳嗽者加桑叶、杏仁、前胡。

  中成药:清开灵颗粒、金莲清热颗粒。

  2.湿热困阻:发热不高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汗出不畅,疲倦乏力,伴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呆,口干不欲饮,舌苔腻,脉濡数。

  治法:芳化湿浊,表里双解。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常用药:藿香、厚朴、法半夏、茯苓、羌活、黄芩、杏仁、佩兰、青蒿、连翘。

  热甚加金银花、生石膏,咳嗽痰多加浙贝母、瓜蒌皮。

  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水、丸)。

  (二)中期

  1.毒热壅肺:高热气促,咳嗽频作,甚则胸痛,咯吐黄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黄芩、蚤休、鱼腥草、虎杖、葶苈子、法半夏、甘草。

  胸痛咳嗽有痰加瓜蒌皮、黛蛤散、浙贝母,或服鲜竹沥、猴枣散。

  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痰热清注射液。

  2.闭证: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动,口噤,项强,二目上视,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粉、钩藤、黄芩、连翘、丹参、竹茹、贝母、石菖蒲、郁金、远志,加服牛黄清心丸。

  昏迷痰多加胆南星、天竺黄。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热毒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3.脱证:忽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青紫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躁不宁,右胁下肝脏肿大,舌淡紫,苔薄白,脉微欲绝。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制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甘草。

  气阴两竭者加生脉散,面色口唇发绀、肝脏肿大加当归、红花、丹参。

  中成药:参脉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三)恢复期

  1.肺胃阴伤: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苔光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南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扁豆、石斛、桑叶、地骨皮。

  低热起伏加青蒿、鳖甲,局鹑者加百部、诃子,食欲不振加焦山楂、莱服子,汗多加龙骨、牡蛎。

中成药:生脉口服液。

  2.肺脾气虚:低热起伏不定,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汗出,咳嗽乏力,胃纳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陈皮、五味子、甘草。

  咳嗽不止加紫菀、百部、款冬花,动则汗出加防风、牡蛎,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神曲、麦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