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不惑"——“惑”之解

 冰上雪凌 2009-11-29
"四十不惑"——“惑”之解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四十不惑"中"惑"字,四十岁,是一个日影西斜的年龄,也是一个洞明世事、了悟自身的年龄。四十岁的陶渊明弃官归隐,说出了“今是而昨非”的名句。男人年过四十以后,其观念变化归纳有十大不惑。
 
         第一个不惑,是突然意识到行政事务的烦琐,自己是一个小人物。


         第二个不惑,是雄心万丈消退之后,突然恋起家来。 


         第三个不惑,是包容一切,或者说“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第四个不惑,是明白了世界是残缺的,美是残缺的,世界上永远没有圆满。


         第五个不惑,是不在盲目迷信权威,明白人跟人差不多,许多“势”是做出来的。


         第六个不惑,是明白了人类煞费苦心所建立起来的文明大厦,还有许多有懈可击的地方。


         第七个不惑,叫“敢言”,或者叫“童言无忌”,总觉得人应当说真话。


         第八个不惑,叫“承认一切都有定数”,释然地对待许多事情。


         第九个不惑,是打破了对异性的神秘感和膜拜心理,明白了完美的理想的人是没有的。


         第十个不惑,是“念旧”,怀念那些旧人、旧事和曾经给你帮助的朋友。

         当然,最大的不惑是明白了要抓紧时间做事了,因为时间于自己已经不多了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于是听过或读过圣人言的40岁左右的男人都自诩到了“不惑之年”。
         所谓不惑,无非是说把功名利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看淡泊了,看透彻了,大彻大悟了。借用庄周的话说就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悠然而已”。不惑不是 说什么追求也没有了,无所谓了,与世无争了,而是说追求开始趋向自我完美的境界。譬如品行、德性、节操等等……。
 
 
        但就严格意义而言,不是所有到了40岁左右的男人都达到了“不惑”的状态,孔圣人是在说自己,自己的人生轨迹。而大多数的人的人生轨迹似乎更合乎《礼记·曲礼上》的描述。
        《礼记·曲礼上》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在这里,人生阶段划分的内涵与孔圣人的划分内涵大相径庭了。孔子说:四十不惑,礼记则说:四十而壮——当官的年龄;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有自知之明了,礼记则说:五十服官政——到了理应掌握权利的年龄了;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善意的分析别人的话,有道理的就要接受了;礼记则说:六十而指使——到了该有资格命令别人的年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