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看孔子怎么说!细细品读,受益一生

 骄阳飞雪 2018-07-03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什么才是发自内心的幸福生活呢?从孔子的人生自述看,他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说人在青少年阶段,就要立志学习,这是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孔子认为,首先要学习做人的道理,这是一切做学问的基础和根本,然后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为今后的成长进步奠定、夯实牢固的根基。

“三十而立”,就是说一个人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懂得社会规范,自觉地按照社会所认同的行为准则办事,这是十分重要的。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只有遵循“礼”的规范,做人做事才能把握住自己。当今社会,我们只有自觉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遵纪守法,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无愧于时代的人。

“四十而不惑”,当一个人经过一定的社会历练,才能通达做人的道理,深切的懂得“是”与“非”、“荣”与“辱”、“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站得住、立得稳。现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顿不顿就想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虽然花花世界,很精彩,但也有诱惑,伴随陷阱,我们要时刻守住初心,保持清醒。懂得“君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对于人的一生极其关键。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从古至今,人们莫衷一是,各持己见。孔子一生对鬼神之事持有怀疑态度,所以他应该不是说的“宿命论”,也不应当理解为“天志论”。他自述“知天命”的年龄,恰恰是“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的年龄。据此可以推知,“知天命”应当就是通晓《易》之天道、地道、人道,通俗的讲,“知天命”这个年龄就是认识和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的规律吧。

“六十而耳顺”,就是能够聆听各种意见,闻过则喜。把名誉置之身外,对好听的话、难听的话都抱有理解和包容的心态。这里面体现了人心境的平和、胸怀的宽广,是修养达到较高程度才能做到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人,只有从内心实现了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才能把它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达到“内”、“外”和“主观”、“客观”的辩证统一,这就是人生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