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遗裔见于载籍者,有邹氏,屠氏。王嘉《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有北之乡”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见于《诗·小雅·巷伯》,也颖达疏:“北方太阴之气寒凉而无土毛,不生草木,寒冻不可居处”。说明曾经有一部份蚩尤遗裔被迁到北方。蒙古族学者陶克涛著《毡乡春秋——匈奴篇》,论蚩尤是匈奴在传说时代的称号,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当是蚩尤。蚩尤部落遗裔之向南迁者,不见经传,但存口碑。黔东南苗族史诗《枫木歌》,说苗族始祖姜央(炎)是从枫树树心中生出来的。苗族学者联系《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论证苗族为蚩尤之裔。《苗族简史》载:“川南、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从枫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传说,实涵蚩尤再世之象征意义。此外,《皇临 冢墓记》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张寿县阚乡城中,高七尺,民常七月祀之”。据学者考察今河北省涿鹿蚩尤冢附近居民有近万户、5万余人,虽俗随时迁,仍有部分生活习俗与南方的苗族、瑶族等族相通,如服饰、医学、婚嫁由舅父作主等等,这与史书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相符。
题外话:盘古遗址今何在 盘古是苗、瑶等传说中开天辟地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祖。按传统说法,盘古传说在两汉以前未有文字记载,三国时才有记载。盘古墓一说在海南,一说在广西。元代忽必烈在今河北青县建盘古墓、盘古庙并祭祀之,以往认为一是意在争取南方少数民族以对付南宋朝廷,二是试图建立多民族帝国,共尊盘古为多民族共同祖先,现在认为蚩尤九黎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则其祖先盘古墓可能的确就在河北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