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黎三苗南蛮等是蚩尤的后裔吗?|苗族文化网|民族的 世界的

 负鹏载舟 2015-08-13
 

中华三祖堂

  图:矗立在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的中华三祖堂,是在原黄帝祠的基础上,由海内外32万中华儿女捐资建成。
    

 

  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不得不尊奉他为天子,这就是咱们的轩辕(黄帝的名字)黄帝。轩辕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关于胜利者的记载可谓汗牛充栋,不用再多说了吧!

 

  那么,我现在最关心的是,失败者去了哪里呢?
 

  从影影绰绰的历史记述中可以看到,蚩尤失败后,他的部下九黎族被黄帝作了一次大范围的整编,大致被分为善、恶两类。“善类”被迁移到邹鲁之地,也就是今天山东省的南部,这是比较富庶的地区,作为对他们的奖励吧,后来成为孔子、孟子的家乡;“恶类”被流放到北方苦寒之地,自然是一种惩罚了!据说就成为了后来汉代时期的的匈奴,匈奴后来又被汉武帝打败,逃到更西北的方向去了,有人考证出匈奴就是现在东欧的匈牙利;最近,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并且得到韩国人的普遍认同,如此等等;此外,还有不愿意屈服的一群,就躲避到西南大山深处,成为“三苗”、“南夷”,山旮旯里,易守难攻,黄帝也暂时奈何他们不得,只好任其生存。

 

  不管“善类”、“恶类”,还是不屈的一群,都记住了自己是九黎之后,是“黎民”。我们后来习称“黎民百姓”,应该与此有关。

   

  三苗、南夷,是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这就是后来的夜郎古国。秦及汉初,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地多雨潦、少牲畜、无蚕桑,与巴、蜀、楚、南越均有经济联系。蜀地的枸酱等土产,常经夜郎运到南越。

   

  九黎部落联盟中大多族民在战败后归顺黄帝轩辕,他们的后代和与玄嚣、昌意的后代一样,也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蚩尤另外一个妻子沾衣,其后代在亲少昊的带领下,与九黎部落中一些不屈不挠的族民一起,没有归顺轩辕,"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如同刑天一般宁死不屈,纷纷向南流徙,继续与轩辕对峙,并世世代代繁衍下去,这些族民后来被称为苗族……

 

  在蚩尤的猎猎战旗下,这么不屈的一群,他们崇尚勇猛奋斗,又保持着失败者后裔的傲岸,背负着祭祀先祖的使命,不惜与当权者征战。历史上那个与尧的队伍战斗在丹江的“三苗”部落,就自称是蚩尤的“九黎之后”,这正是苗族的祖先。南逃匈奴与落脚湖南的三苗有没有会合?不知道,但大体可以判断,就在汉代,三苗的一部分人,进入了贵州、四川一带。

 

  三苗打不过尧,曾经被尧收编,却又时时反抗,尧就把他们流放到现在敦煌的三危山,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记的“迁三苗于三危”。三苗的首领驩兜,则被流放到崇山,即今天湖南大庸市的西南,已属武陵山区。

 

  后来,禹又与三苗打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仗,三苗大败,从此不见于史册。

 

  历史学家章太炎、吕思勉先生曾经认为,古代的三苗未必是现在的苗族。  

 

  他们可能是因为没有找见足够的文字记录吧。但是,对于一个长期没有文字的族群而言,要找到这种记录,不是尾实太难了么。

 

   章太炎不认为苗族是蚩尤的后代吗?他的弟子鲁迅先生明确地谈到蚩尤的后代是苗族,他不会随便反对曾经做过老师的章太炎吧?

 

  有学者认为,屈原所写的《国殇》,就是在描写祭祀无头的战神蚩尤,不无道理,应该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

 

  自称是蚩尤的“九黎之后”,应该正是苗族的祖先。这在野史中有许多证据。

 

  史料记载,九黎部落是上古时期中国东南部强大的部落联盟。九黎者,形容其参加联盟者之多,九黎部落的首领叫蚩尤,即苗族的始祖。“蒙正”苗族有一个传说:古时候蚩尤生了9个儿子,他的9个儿子每人又生了9个,9×9就有了81个兄弟,蚩尤就成了81寨的大首领。后来蚩尤部落被黄龙公和赤龙公联合打败了,只好放弃中原地区向着太阳落山的“鬼方”迁徙。

 

  据有关专家考证,苗族大迁徙中穿江过河的历史,在贵州各个支系的苗族服饰上都有反映。但在服饰上反映出蚩尤部落的踪迹,却唯有蒙正苗族一支。

 

  近来,这个被遗忘的神秘部落正逐渐被世人所了解,已经引起了文化界史学界的高度关注。随着对革利苗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人们将会破译夜郎竹王国这个千古之谜。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从来不认为所谓正史就一定联贯了我们的全部历史。在许多地方,我更愿意相信传说和野史。

 

  美丽的苗族姐妹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是被妖魔化的战败者蚩尤的后代,无疑是对“正史”的一大挑战,也使我们大开眼界:正史不正,野史不野!

     
  贵州,古夜郎之地。夜郎崇拜竹,“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月逐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剖竹视之,得一男,归养之。及长有武艺,自立为夜郎侯,以
竹为姓。”

 

    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聚居点(后世所谓“城”)、坟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追溯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以现其遗裔的线索。

 

  在采访中发现,苗族人普遍执著地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蚩尤。这难道是牵强附会吗?

 

  “正规的史书里可没有记载蚩尤后裔向这里迁徙的确切史实,你们能提供一点证据吗?”

 

  “有啊”,苗族姑娘如雪说:“我们这里有一部传唱的苗族史诗叫《枫树歌》,说我们苗族的祖先姜央就是从枫树中生出来的。我们这里世世代代崇拜枫树,不准随便伐。你知道枫树就是当年铐锁蚩尤的桎梏吗?”

 

  她的朗朗话语,说得很轻,却如同银铃,叮当铿锵;落进漆黑的夜里,似乎正在消失,却久久回响在我的耳边......
   

  《苗族史诗》中《枫木歌》是整个史诗的核心部分之一,把苗族的来源、人类始祖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其主要情节如下:远古枫树生出了原始女神榜妹留。妹榜留生下了十二个蛋。这十二个蛋中又生出了人类始祖姜央、龙、虎、雷公等等。这里存在着枫树的图腾崇拜观念,也存在着卵生神话的观念。

    

   如雪还告诉我:“《苗族古歌》最后一部即为《跋山涉水歌》,歌唱苗族人由东方海边为追求美好生活而经过三条大河西迁到贵州的事,充满神话色彩,当时女性在生活中还起重要作用,可能时代比较古老。有的古歌说苗族老家在浑水河一带,这浑水河,苗语为ed fangx eb niel。意为黄水浑水,实际就是黄河。西部方言区苗族(云贵川毗临地区)把黄河的花纹绣在花衣上,表示不论迁徙到哪里,都不忘老家黄河。我们湘西的苗族妇女绣的花边花带骏马飞渡图象,叫'埋辽里清',其意亦为浑水河,表示苗族先民,骑马在黄河岸边奔驰。《跋山涉水歌》所唱的三条大河,一条河'河水黄央央',即为黄河;第二条河'河水白生生',就是长江;还有一条河'河水清幽幽',就是南方山青水秀的河流"。

    

  如雪告诉我的,应该就是苗族人口头流传的历史吧!今各地苗族丧礼仪式中均有鬼师所唱《引路歌》,可把亡灵沿古代苗人迁徙路线上溯送回老家。都说苗族老家在东方,有的说是“杨州杨县”,有的说是“黄河入海口那太阳升起的地方。”而这一带,正是古代九黎活动之地,有众多的蚩尤遗迹。蚩尤曾佐少皞,如今曲阜城中有少皞陵,是中国少有的金字塔形高大石墓。九黎部族兵败后被打散,不少人留在当地,逐渐与华夏黄帝族融合,在山东一带的九黎,后来就成了殷商族这鸟图腾,古属东夷。至今苗民叫男子为yil,音夷。这“夷”与“苗”并列,为苗族的族称。九夷中的畎夷,实为崇拜盘瓠龙犬图腾的湘西苗族的一支。古代九夷与九黎不但音近,在民族来源上也有密切关系。后来的“西南夷”之“夷”,也应该与此有一定瓜葛。

 

  蚩尤神话是一种古史神话,虽有浓厚的幻想成分,但却曲折地反映了历史,从中可看到古史的影子,其核心是古代苗族发展、迁徙的历史。

   

  “ 如果章太炎、吕思勉先生到西江苗寨走走,听听代代相传的史诗,看看奉若神明的枫树,也许会改变一点看法”一位后代学者叹息一声,这样说。

    
  不仅见之于传说,也见之于汉族文字----当然主要是“野史”。

 

  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中,我们可以查到以下一些关于蚩尤祖籍的资料:
    

   范文澜《中国通史》云: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
    

  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聚居点(后世所谓“城”)、坟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追溯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以现其遗裔的线索。

 

  关于蚩尤城的记载,见于(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县。阪泉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新安县有蚩尤屋场等。

 

  《太平寰宇记·河东道七》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城在县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毁”。故安邑县治在今山西运城市安邑镇。

 

  关于蚩尤冢的记载,见于《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三国时之东平寿张县治在今山东阳谷县寿张镇。山阳钜野县治在今山东巨野县。相传,古时人们常于十月祭祀蚩尤,其冢有赤气出,如匹绛帛,直连云霄,像悬挂一面大旌旗,人称“蚩尤旗”。台前有蚩尤冢、蚩尤祠。

 

  关于蚩尤祠的记载,见于《史记·封禅书》。秦始皇东巡游,封泰山,禅梁父,礼祠齐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今山东东平县即其故治。又,《汉书·地理志》东郡寿良(张)县条下记:“蚩尤祠在西北(涑)上,有朐城”。汉东郡寿起兵之时,“祠黄帝蚩尤于沛庭”。秦时沛县,治在今江苏徐州市沛县。沛县东境隔微山湖与山东相望。

 

  《逸周书·尝麦解》中,有“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语。这里的“宇”释为“边”。于屋则檐边为宇,于国则四垂为宇。意思是说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边垂居住。当时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为中心。《左传2定四年》杜预注:“少昊墟,曲阜也,在鲁城内”。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述异记·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又云“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其俗遂为立祠”。又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载牛角而相牾。汉造角牾戏,盖其遗制也”。秦汉置太原郡,属并州,首县晋阳,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两汉时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依上列古籍记述,关于蚩尤的遗迹、遗俗、传说,历数千年之久,逮至秦汉,仍然以浓烈的色彩保存于民间。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运城,东到山东东平,南至江苏沛县的广大地区,礼祠蚩尤之俗经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这些地区定有为数众多的蚩尤遗裔,才能具备形成和保持这种祭祀蚩尤民俗的社会条件。这些地区在两汉时期又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腹心之地,无疑有相当多的蚩尤遗裔成为汉族成员。

 

   蚩尤遗裔见于载籍者,有邹氏屠氏。王嘉《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邹姓屠姓今为汉族常姓。

 

  “有北之乡”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见于《诗·小雅·巷伯》,也颖达疏:“北方太阴之气寒凉而无土毛,不生草木,寒冻不可居处”。说明曾经有一部份蚩尤遗裔被迁到北方。蒙古族学者陶克涛著《毡乡春秋——匈奴篇》,论蚩尤是匈奴在传说时代的称号,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当是蚩尤(部落遗裔)。司马贞《史记索隐》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周书·帝纪第一》:“太祖文皇帝守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

 

  古有仇犹国,公元前457年被晋国智伯所灭。《史记·樗里子传》记:“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今山西盂县东北有仇犹国遗址。仇犹与蚩尤音近,其国或为蚩尤遗裔所建。

 

  蚩尤部落遗裔之向南迁者,不见经传,但存口碑。黔东南苗族史诗《枫木歌》,说苗族始祖姜央(炎)是从枫树树心中生出来的。苗族学者联系《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论证苗族为蚩尤之裔。《苗族简史》载:“川南、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从枫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传说,实涵蚩尤再世之象征意义。

 

  《尚书·周书·吕刑》将蚩尤与苗民相提并论:“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说“作乱”是从蚩尤开始的,延及平民,无不以各种方式取人财物:群行攻劫曰寇,杀人曰贼,以鸱张跋扈为义;作乱在外曰奸,作乱在内曰宄,强取曰夺,窃取曰攘,诈取曰矫,固取为虔。“灵”意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制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袭了蚩尤之习性。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称苗族为“布由”。布依族“布”意为“人”或“族”。在祠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后,“布由”意为“由族”亦可记为“尤族”。与蚩尤部落的他称一致。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茶乡即今湖南茶陵县,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侧。古三苗居地亦曾及于湘赣间。据《史记·吴起列传》记:“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阳湖。因此,三苗极可能是从神农氏之裔,或即蚩尤(农部落)之遗裔发展而来的游耕农部落群。苗族普遍存在长时间远距离迁徙的传说历史。这是与其较长时间地保持游耕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当然,也有政治和社会的原因。

 

   还应当注意到,如同汉族是多元形成的一样,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族群,苗族原初的族源即呈现出多元性。苗族古称“苗民”或“三苗”。除了上述炎帝神农氏和蚩尤(农部落)与“苗民”、“三苗”有直接的族源关系而外,黄帝之裔缙云氏、颛顼之裔驩头也都分别是三苗、苗民的主要族源之一。在榕江一偏僻苗塞中发掘出的“苗族古歌”,解答了榕江西山上“苗王庙”的千古之谜,同时解释并确认了“苗王庙”所供的祖像是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

 

  “三苗”之始见载籍,有《尚书·虞书》:“窜三苗于三危”。孔颖达疏:“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此所谓“国名”,实为部落名称。“缙云氏”是黄帝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后发展为部落名称。《史记正义》案:“黄帝有熊国君,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直接指缙云氏为黄帝。《史记集解》说黄帝“亦号轩辕氏”。杜预注《左传·文十八年》:“缙云,黄帝时官名”。此所谓“官名”,实指黄帝部落的分职名称。《左传·昭十七年》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名”。即以云作为本部落以氏族为单位的军事编制(云师)的名称和该氏族所担任的部落公职名称(云名)。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表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礼》,春官宗伯管祭祀礼乐,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设。这种以云为公职名称是早期黄帝部落内部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部落公职,至于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由各部落分别担任的部落联盟公职名称,如《管子·五行》所记,则称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缙云县,其县有缙云山,相传为黄帝游仙之处。

 

  《广韵》释“窜”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国传曰:“西裔之山”,裔指边远之地。《山海经·西山经》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在敦煌郡”。汉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市。敦煌市东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镇。《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戎”本意指山间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间谷地之人,今之所谓“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传的古史传说,言其祖先原住积石山以西,从日没方向移到积石山,经过若干代的长途迁徙,渡过黄河,到了长江中游一带,最后进入西南地区。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驩头又作驩兜,见《尚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又作驩兜,见《史记·五帝本纪》:“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与驩兜有亲缘关系。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苗语中被称为“驩兜”,泸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庙。

   

 

图:涿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三祖堂内。据历史文献记载:约五千年前,黄帝、炎帝、蚩尤三大始祖汇聚涿鹿,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黄炎“阪泉之战”和黄蚩“涿鹿之战”。至今涿鹿境内比较完好地保存着黄帝城、桥山、黄帝泉、釜山、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坟、炎帝营等23处关于三祖的遗址遗迹及大量相关出土的文物。

 

  综合汉文古籍记载,蚩尤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活跃在今河北山西及山东西部的一个农耕部落名称,即该农耕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同名称。蚩尤部落为神农氏氏族后裔,原来属炎帝部落联盟。传说蚩尤部落善长于金属冶炼和制造兵器。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争战失败,其遗裔大部份留居中原。据《管子》所记,蚩尤部落加入了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公职。《拾遗记》载,邹氏、屠氏为其遗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份迁到北方,与荤粥(匈奴之别名)有族源关系。

 

  蚩尤部落中的南迁者,与苗民、三苗有族源关系。三苗来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遗裔之名,尚有黄帝缙云氏之后,颛顼氏之后等。

 

  从关于蚩尤和三苗传说的记述中,可以看到中华大地上,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间由汇聚、争战、融合、迁徙待环节所构成的大规模的搅拌运动。这种搅拌运动造成了中华各族在起源形成阶段就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状况。

   

  上面这些资料,有的读者是否可能觉得比较枯燥?有这种感觉的读者,不妨略过不看,只看这个结论就行了。而在我看来,这些资料却无比鲜活生动,充满华彩。因为通过它们而证实了下面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这就是,蚩尤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否定,也否定不了。而且,不仅此也,当之无愧-----

 

  蚩尤还应该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和三始祖之一!

          


 


  图:河北涿鹿“三祖文化”旅游区以中华多民族融合统一为主题,突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是华夏的祖源。主要由黄帝城、黄帝殿、中华合符坛、中华三祖堂、蚩尤文化研究会馆、蚩尤祠、蚩尤寨、观音寺等8处景点组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