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棍棒之下出什么【转,并评】

 别自找麻烦 2009-12-03
棍棒之下出什么(2009-11-20 15:09:48)

                                        鹿永建
    今天——11月20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儿童日,也是世界上签约国家最多的公约——

《儿童权利公约》颁布20年。关于儿童权利的话题,一天天热起来。
    在之前,一个全球范围内争议不休的话题,也再次引起中国人的热议。这就是,体

罚的事该怎么办?
    有专家在世界各地奔波,游说各国政府通过禁止一切形式体罚的法律。在新西兰,

2007年通过了反体罚的法律,而今年新西兰为此法举行了一次全民公决,80

%的投票者反对这项法律。打开网络,不少网友以自身经历力挺“棍棒之下出孝子

”,不少网友则以自身经历痛陈“棍棒之下出逆子”。好一通糊涂仗啊。
    到了国际儿童日,我们来试试,这件事能不能说清楚。
    (小标题)棍棒之下出孝子
    这里是一篇名为猪逗逗的的网友2008年的一篇文章,文字很精彩,是最典型的棍棒

之下出“孝子”的文本,我不得不把它引用下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父亲“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过时了吗
   棍棒教育为有教养者所不齿。他们能举出许多条“打孩子不好”的理由,而且这些

理由言之凿凿,有根有柢。一些卓尔名家还宣讲过对孩子施行“动之以情,晓之以

理”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
    孩子的敦品立格,求知上进,一寓喁喁轻语、言传身教的大轻松之中,诚为上策,

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能够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是每一个

孩子都能让童年只有柔声细语,而无任何体罚。
   心源别得、造化天成的乖孩子是用不着棍棒加身的,但小时的我不是这样的乖孩子

。我天性愚顽,常把父母的教诲当成耳边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本不该再犯的错误

,父母在百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体罚的下策。印象最深的是儿时父亲“赠与”我的

一次棒打。
   那次挨打大约是在七岁的时候。那时我们刚搬进北京西单的一个大杂院中。这是一

个奇特的大杂院,院中矗立着一座巨大的詹天佑铜像。刚搬进来父亲就告诉我,詹

天佑是了不起的工程师,设计了一条有名的铁路。听后我立即去瞻仰,果然雄伟。

铜像四周是大理石雕栏,大理石雪白雪白的,外围有四季常青的松柏环侍。詹天佑

昂首挺胸,须仰视才见,具有一种神龙在天的威严,让人不敢逼视。我与发小们几

乎每日都要在此玩耍,形成了驱之不去的詹天佑情结。在玩耍中,不是把泥巴甩在

雕栏上,就是把石头扔到铜像的基座上。父亲每发现这一情形,都要严厉地批评我

,直到我认错方休。可我偏偏总是因贪玩而忘记父亲的嘱咐。
  一天晚饭后,我们过家家,泥做碗具,野草做菜,一切都齐备,所缺就

剩下主食馒头了。有人提议用泥做馒头,但怎么把泥变成白色呢?一下子难住了我们

。我灵机一动,说,有了,你们等着——说罢就回家取来了一把铁锤,照着雕栏就

是一锤,一下子掉下一块秤砣大小的大理石。当几个发小一齐把目光聚向我的时候

,我突然意识到:我犯错误了:我悔不当初,恨不得遁地而逃,但为时已晚。
发小们也有点慌,纷纷帮我出主意。其中一个叫翠翠的女孩子很聪明,她说,我有

办法,说罢找来胶土和成稀稀的泥巴,然后把泥巴抹在了雕栏的断痕处,再把掉下

来的那块大理石对在上面,并用手轻轻摁了一下。她郑重其事地说:“谁说出去谁

是小狗。”说罢大家拉了勾。正当我们为错误已经被巧妙掩饰起来而庆幸时,刚才

粘上去的大理石又脱落下来。发小们怕受牵连,早已如鸟兽散,纷纷跑回家了。但

我不敢回家,我知道,家里等着我的一定是一顿暴打。
    我在院子里徘徊。此时半空晚霞,一夜星斗,偌大的院子突然阒无一人,死一般的

寂静。我突然想起了公用厕所堵头的狭小空间(那里是非常隐蔽的),于是在那里躲

藏了起来,狼狈得像一只跳蚤躲进霉味的褴褛里。那一天与往常不同,我非但没有

嫌臭,反而希望臭气更浓些,因为茅厕的臭气能带给我几分安全感——父母总不至

于到这儿找我吧。我正思忖着,突然响起母亲呼喊我的声音,呼叫声由远及近,母

亲经过厕所时,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还好,她并未在此久留,就去了詹天佑铜像

的方向。过了七八分钟,母亲又逐回,直奔我藏身之处,把我揪了出来。事后得知

,父母从松子口中知道了这个秘密“据点”。
   回家一看到父亲,我就傻了。父亲一脸怒气,凶厉无比,叫我叙述错误经过。我早

已悚然惊魂,舌结唇颤,结结巴巴说不出整话来。父亲见状怒火中烧,不由分说把

我摁倒在地是一顿棒打。经母亲劝解父亲才住手。第二天,父亲买了最好的黏胶,

带着我把掉下的大理石粘好了。
    这次棒打使我铭感五内,永难忘怀。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视父母的警示为儿戏了

。同一错误,提示到第二次(至多第三次),我就会格外小心,主动终止错误。
儿时的事情早已烟消云散了,我们几个挨过父亲棒打的孩子,都成为了学有所成的

孝顺子女,真真应了“棒打出孝子”之偈。
    小时候,母亲给我讲过一个死囚临刑前的故事,死囚凄厉地质问母亲,小时候为什

么不教育我反而一再纵容,让我一步步走到今天?死囚的母亲无言以对。至今我仍喜

欢对这个故事咂滋品味,有时我甚至会想,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与那个死囚的区

别,就在于我有幸挨过父亲的棒打。
  知道家中洋溢着爱的男孩或女孩,不会因为该受的责打而怀恨在心。而一个没

有感受到爱、被忽略的孩子,则会因为任何形式的管教而怀恨。一位心理学家如是

说。
     从这位猪逗逗网友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父母的棒打并不恨,反而十分感谢。

这并不因为他喜欢挨揍,而是真切体会到那是对他爱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首先,可以肯定,他在受棍棒之苦前先得到爱,后来虽遭棍棒,对于父母之爱深信

不疑。可以说,他小时候生活在一个不缺少爱的家庭,心理安全感很强,又十分贪

玩、淘气、不太知道轻重,所以经常惹祸就在情理之中了。对于这样的孩子,仅靠

讲道理并不能进脑子,如果不使用严厉的管教使之在权威和规则面前顺服下来,长

大之后,不成个江洋大盗,也至少成个坏小子。
    有的人也这样被痛打过,却留下了仇恨和伤害。猪逗逗却不然,为什么?还有一个

原因。他父母的分工合作十分关键。夫妻的一致和分工配合是家庭和谐的根基,教

育子女更不例外。
    从文章里面可以看得出,细心的母亲看得出自己儿子不是个省油的灯,所以先把那

个死囚的故事讲给他听,把严加管教的道理告诉了他。也不知这位当母亲的把这个

故事讲了多少遍,让这个道理进了儿子的心。然后每当严加管教时,父亲唱黑脸,

母亲唱红脸。如果他在父亲那里得到一通体罚,还有母亲在一旁监督,免得体罚过

了火。体罚过后,当母亲的想必免不了温柔地安慰一番,让儿子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不觉得父亲的体罚是冷冰冰的。
    再次,被管教之前,他知道自己是错了,且是屡教不改之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年前就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对

付的。”没错,这些孩子常有一种没有任何理由而去冒险的倾向。
    另外一位网友的话比较温和,可能代表了更多家长的意见:
    出逆子还是出孝子我觉的还是具体的方式。不过从打孩子这个问题来说,我是属于

支持派的,不为别的,我觉得必需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怕。当然,一味的打骂是不

可行的,我对孩子首先有两个准则,道德上的准则和安全上的准则。道德上的准则

是按中国的传统,比如对父母有礼貌等;安全上的准则是告诉你不能做的事就是不

能去做,比如一些危险的物品不能碰。孩子平时的打打闹闹或者吵着要东西或者有

时和小朋友闹矛盾,我从来不会打他,一般仅是告诉他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但是如

果是我明确说了的不能这样去做的事情他还是做了,那么我首先问他知道不知道错

、错在什么事上,我儿子还算懂事,往往一问他就会承认错误并说自己哪错了,但

承认归承认,视可能出现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我依然会打几下,就是为了让他记住

,有些错不能犯。
    这位当家长的,可以说比较有管教的智慧,平衡掌握得比较好。但是有的家长就未

必如此了。
    《傅雷家书》是一部家庭教育方面的名著,其中关于音乐、艺术、绘画、文学、生

活的观点,可以说十分精当。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傅雷是一位严父,当小傅聪

练习钢琴不够用功的时候,当老爸的用起体罚可是不客气的。这并不妨碍傅聪的成

才,相反,在老爸的严格管教之下,傅聪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才华的钢琴家。
    但是,当儿子长大成人,离开自己身边,到海外求学和生活时,傅雷对于自己当年

过于粗暴的管教方式十分后悔,有时以各种方式表示忏悔。这告诉我们,即使棍棒

之下能出孝子、才子,也不能动不动就用体罚。不小心,就留下后患,再滑得远一

点,就是仇恨,甚至是悲剧了。
    (小标题)棍棒之下出“逆子”和“奴才”
   我孩子三岁了,我从来没有打过她,因为我担心这样做会让她学会打别人,变

成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你认为我错了吗?
     你问的问题非常重要,反映了人们在管理孩子方面一个共同的误解。首先,我要

强调一点,在家里目睹这些行为的孩子,是有可能甚至很容易变成凶暴好斗之人。

如果他经常遭到充满敌意、反复无常的父母亲的殴打,或者见到大人生气打架,或

者在家里感觉不到爱,不被重视,这样的孩子就不会不学习怎么玩这个“游戏”。

因而,不按照经慎重考虑而定的原则进行体罚将是非常冒险的。作为家长,你没有

权力因为自己过的不好或情绪糟糕,就去打孩子一巴掌,就去恐吓他。也就是因为

这种不正当的管教导致一些善意的权利机构在管教方法中的废除了体罚。
    这是我从《婚姻家庭指导全册》(詹姆斯·杜布森博士)一书找到的一番对话,发

生在求助者和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杜布森博士之间。
   网友王陶军的博客文章《棍棒之下出逆子》,写的正是典型的暴力式管教所带来的

悲剧。
 “就说主犯杨杰,小时候其实非常优秀,也很有天赋,爱歌唱,爱写诗,会拉小

提琴,还是个二级鼓手。在他第一次进监狱时还得过全国劳改系统罪犯小提琴比赛

一等奖。人品也不错,爱帮助人、同情人,是个很招人喜欢的孩子。
  但是后来,不仅杨杰,就连他的大弟也成了杀人恶魔。兄弟两人判处死刑,小

弟杨辉和他们的父亲因为包庇罪也被判刑。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这3个孩子

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答案是:错误的家教方式。
  对于这一点,当父亲的到现在还不醒悟,他说:人们都说是我把3个儿子教成了

这样,冤死我了,我在儿子身上花的心血只有我自己知道!问他怎样教育儿子的,

他说:为了把杨杰教育成一个听话的孩子,有次我一边洗脚一边跟他说话,他顶了

一下,我就把脚盆连同半盆洗脚水一起扣在他的头上。我觉得游泳太危险,禁止他

又不听,我就在他往水边走时偷偷跟在后面,然后扑到跟前把他按在水里使劲淹他


  杨辉说:小时候只要我爸不在,哥儿几个快乐得就跟过年一样又唱又跳。尤其

是大哥,从地上跳到沙发上,再从沙发上跳到床上。只要我爸一回来,哥儿几个全

都吓得没了声音。听见“爸回来了”就像听见“狼来了”似的。有一年过年包饺子

,杨辉擀饺子皮。擀着擀着,突发奇想把两张饺子皮摞起来擀,他想这样可能会更

结实,结果也被痛打一顿。
  到了上学的年龄,挨打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字写不好挨打,分考不高挨打。打

来打去,打得他一点创造性都没有了。本来,他对学习就像擀饺子皮一样爱试验,

后来不敢了。脑子越来越笨,比如解题,老师说最好要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他怎

么也想不出另一种方法。
  杨辉上幼儿园时,有一次父亲指着挂历上一个字问他:这是个啥字?杨辉说这

个字老师没教过,但他认识,这个字叫“年”。父亲没有赞扬,竟给了一记耳光。

至今杨辉仍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打他。老师没教他会念,按理应该得到赞扬才是,为

什么就打呢?
  我想杨辉的父亲以后想给儿子一个解释也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伤心过度

,他已患了严重的心脏病,能不能活着出狱还是问题。而杨辉,他的儿子,却这样

说:我恨死我爸了!要是他死了,我想我会无所谓的,连一滴眼泪也不会掉……
  直到他再次因盗窃被抓,已经苍老的父亲甚至盼望他被公安局一枪崩了了事。审讯

中,他主动供认了一起久未破获的杀人抢劫重大命案就是他跟别人做的。因为有自

首和检举立功表现,最终被判了无期徒刑。事后他知道,他合伙杀害的女出租司机

竟然是一向待他很好的一位邻居的亲妹妹。
   愧疚、懊悔、自责、沮丧,各类情绪纠缠着他,让他无法自拔。在监狱里,每晚他

都要跪一个小时,给被他害死的死者磕头,乞求原谅。他的父母对他已经彻底失望

,根本不来看他一眼。
    在狱警的帮助下,最后一家人终于在监狱内重逢。从未试图了解过对方,有的只是

责怪和怨愤的一家人,还是无法轻易抹煞亲情的牵系,抱头痛哭,说着彼此自责的

话。
   这个故事是从电视上看来的,不由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位同学。
   有一次我到他家找他,竟然看到他的母亲把他的衣服拔光,拿笤帚打他。很多邻居

围观,我想那份羞耻或许会让他记住一辈子。后来我听说他是抱来的孩子,理解了

为什么他的母亲会如此对他。
    那一幕至今都记得很清晰,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爱的关怀,就像

小苗离不开阳光和雨露。一味的责罚或许当时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却没有内心的

认识和领悟,只会助长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就像电视上的那位少年,即使在他被

捕入狱后,他的父亲都不知道他人生第一次的偷盗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
都说“棍棒之下出孝子”,这个案列却印证了“棍棒之下出逆子”的结论,只是因

为棍棒来得不由分说,棍棒来得让孩子不知所措,无法承受危压,心智还不完善的

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只有成为逆子的出路了。
    这篇文章向世人呼吁“世上没有后悔药,孩子的长成也只有一次机会,天下的家长

孩子们,千万不要棍棒下出逆子呀”。
    这个案例中的悲剧,给那些是非不明、迷信棍棒教育的家长是个极其宝贵的教训。
   孩子错了打,孩子对了还是打;孩子不明白自己何以错打,孩子有点自己的想法也

是打;孩子小的时候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还是打。看得出来,这位可怜、可悲

的父亲,不是要通过管教把自己孩子变成一个懂道理、讲规则的孩子——这是管教

的目的,而是把孩子管成一个只是一味听他的话的孩子——一个奴隶。这也就是有

的教育家所痛恨的一种方式:棍棒之下出奴隶。
    更可悲的是,有时棍棒之下连奴隶也出不了,只能出逆子,家庭的逆子和社会的反

叛者,这个悲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问题在中国有,在美国也有,杜布森博士在《婚姻家庭指导全册》中写

道:
   再也没有比虐待儿童更让我痛心的话题了。这种现象今天在北美地区太普遍了,这

里天天都有数百万家庭对孩子犯下罪行。很难相信有些父母为什么如此残忍,而毫

无防卫能力、不谙世事的孩子根本不理解他们的父母为什么如此恨他们。我记得,

有一个小男孩每当夜里尿湿了床单,他可怕的父亲就用这个床单包住他的头,然后

把他倒塞进马桶,以示惩罚。我还记得,一个烦躁的母亲用剃须刀片把孩子的眼睛

挖了出来。那个小女孩这一辈子再也看不见这个世界了,还知道是她自己的妈妈剥

夺了她的视力!
   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每天都在我们周围的大街小巷发生。事实上,很可能在离

你家一两英里的半径范围内,就有一个少年儿童正在经受着这样或那样的虐待。布

莱恩·G·弗雷泽(Brian G.Fraser),全国预防和救治受虐及被忽视儿童中心的律

师,他这样写道:“虐待儿童……这个曾经被认为是和贫穷与压迫相关的首要问题

……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屡屡发生,并且,可能是这个国家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我特别强调一下,咄咄逼人、铁石心肠、“最亲爱的妈妈”式的管教对孩子是具有

破坏性的,是万万不能容忍的。鉴于我们面临着这么多的悲剧,我最不愿意做的事

情就是为其提供合理性和合法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安·M·维尼曼在庆祝《儿童权利公约》颁布20周年

的《世界儿童状况特别专刊》前言中说:“实现儿童权利的日程还远未完成”。“

对儿童施加暴力问题尤其令人担忧,据估计每年有5亿至15亿的儿童遭受暴力。

其结果极其恶劣,许多儿童受害者在今后的生活中会面临长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

题”
    不管这个估计的数据有多少准确性,但是可以肯定,针对儿童的暴力问题的确相当

严重。
    (小标题)以“爱与管教的平衡”替代“棍棒之下出孝子”
    现在我们可以这么说:对于子女特别是顽劣之子,没有一点管教与体罚则极有可能

流于溺爱。但是,那些相信棍棒出孝子的家长们要小心了!稍不留意,你可能伤害

子女,甚至出逆子。
    如果一定要用“棍棒之下出孝子”来说事的话,那么要有以下“八项注意”
第一, 场合要对——私下场合。
很多当父母的,在公众场合,当着孩子同学、老师,邻居、亲戚、路人的面对孩子

严加训斥,甚至动手加以体罚。这样做,既使有一千万个理由,也有一个错误,那

就是让孩子的尊严受到伤害,甚至严重伤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尊严,即使是很小的孩子,比如说不到两岁,也会有自己的尊

严。如果你在公开场合伤害了他的尊严,那就伤害了他自我价值认知的根基——那

就是他的自尊。一个失去自尊的人,一个觉得自己在众人眼中没有价值的人,也就

失去了向上追求的动力。这是一件极其危险、可怕的事情。
    在私下场合,比如说只有父母在场的时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在他的屁股上打几下,对他的自尊心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

一点,他们的观点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怕是轻微的体罚,也会对孩子造成心

理上的伤害。
    也许,他们也有自己的案例,也就是由于很小的体罚而受到伤害的人生经历。我想

说的是,那样的体罚肯定是存在的,有的体罚——轻轻的体罚,如果使用不当的话

,也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其实大人如果不用体罚,只要用轻轻的一句话,就可以

给孩子伤害,甚至是终生不愈的伤害。这里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在于那种体罚,没

有爱作前提。
   第二, 年龄要对——有限的年龄段。
有的人当自己子女已成年之后,还用体罚的办法来立规矩。这不是好办法,体罚有

时有用,但是有时就没有用,或者有相反的效果。这还是与子女的理解力和尊严有

关系。
    一些专家指出,在孩子18个月至10岁之间,体罚是可以使用的一种辅助性的教

育手段。再早是不合适的,因为孩子在18个月之前,还没有能力理解父母讲给他

的道理。试想,当他根本不能知道何为对何为错时,你想通过体罚让他明白什么呢

?这个时候,他的身体特别娇嫩,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体罚只能让他受到伤害。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尊心越来越强,理解力也越来越强。一般而言,在10岁

之后,出于对孩子自尊心的考虑,就不要通过体罚来管教孩子了。尤其是进入青春

期之后,孩子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施以体罚,往往会让孩子逆反心理加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于成人的依附性越来越小、自主性越来越强。教育的方式

就要随之调整,不然的话,五岁时的教育妙方可能是十五岁的教育毒药。我有一个

经验,在9岁之前,特别是更小的时候,我称呼我儿子为宝儿,他很喜欢。9岁之

后,他开始拒绝这一称呼,要求我称他为儿子。我估计,再过几年,我就只能称他

的名字,而且是大名,不能叫他的小名。为什么,他越来越成为和我一样的人——

成年人。尽管这个成年人还没有破土而出,但已经在他的身体里准备了。终有一天

,他就会粗着嗓子,试着要求我与他像朋友一样,至少像教练与队员之间那样相处

了。你想,你能对另一个成年人施以体罚,来让他就范嘛。听说军队里和体育行业

时有体罚的习惯,我可不想这么干!当然,如果他出了格,自有人管他——法律、

纪律,但那不属于我们讨论的内容了。
    第三, 前提要对——先说清道理和规则。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出了错,不由分说就是一顿打,这不是在教育,这是在为未来

的社会培养一个坏脾气的人。有时候,孩子出了错,他并不知道自己是错的。这种

时候,只能给他指出来,不能给他一顿暴打,那怕是轻微的体罚,也是没有什么益

处的。
    当然,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就一定要体罚么?未必。可以用其他更轻微观的办法来

管教他,只要能起作用就可以。还有时候,是情况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孩子并没有

完全领会明白,这种时候,只要给他讲清楚道理,让他把道理记在心中也就可以了


    先把道理讲清楚,这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家长当为此多多努力。这首先要求家

长有耐心,其次还要求家长自己先把道理和事情搞清楚。在迅速变化的当今时代,

在忙碌疲惫的工作和生活中,尤其不容易。
但是,这是必须的。有时候,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真的要把工作和生活节奏放慢

一些。因为,毕竟,在孩子0到18岁的时候,把孩子养大成人,是作父母的第一

使命。
    第四, 态度要对——家长要冷静,尤其不能在怒气之中。
   发火的时候不能教训孩子?!不少朋友立即质问我:生气的时候不教训他,什么时

候教训他!我的回答是:就是要先冷静下来,再对孩子进行管教。不然,就有可能

出问题,甚至适得其反呢。
   孩子犯错误,甚至有时候故意和你顶牛,不生气也难。但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正确

的教育和管教,必须先让自己冷却下来,然后再面对孩子解决问题。
在怒气中的家长可能出什么问题?
   一是怒火中烧,反应过份。本来说几句就可以的,在怒气中可能动手打人。本来轻

轻管教就可以了,可能出手太重,打伤了孩子。一些针对孩子的暴力,就是这样无

意中产生的。
    二是人在怒气中,自己的判断也可能出问题。也就是说,发怒中的成人可能智商、

情商都大大降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果你自己把问题

搞错了,那就会可能使孩子发怒。两个发怒的人在一起会怎么样?家庭的暴力!两

个人都进入家庭暴力会如何?有可能产生激情犯罪。这是十分可怕事情。所以必须

制怒。
制怒难,古往今来无不如此。但是,如果你不控制自己的怒气,你不仅会伤害自己

的孩子,还会伤害自己的配偶、父母、同事、朋友,你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糕!制怒难,但是再难也比将来面对无法挽回的错误甚至是罪行强哇!如果你自己

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就得请一个人在一边帮助你把关,比如猪逗逗的爸爸火

上来了,他妈妈在一边看着,到关键时刻来降火!
    三,特别关键的是,如果有意识地不在怒气中对孩子进行体罚,那就可以有效地杜

绝大人把自己的怒气发在孩子身上。避免家长自己不高兴而拿孩子出气,就可以有

效地避免更多的家庭暴力。
    很多成年人自己不顺利又没有好好处理自己的情绪,回到家中就会不自觉地拿家人

撒气。如果自己孩子年纪小,孩子就成了好欺负的弱者,拿孩子来渲泻自己的情绪

,再符合人性的弱点不过了。如果这样的错误不能得到有效制止和改变,就会成为

一种定势。长此以往,孩子遭殃,自己也变成一种可憎的面孔。
    当然,生活总是很复杂的。比如,孩子经常有不让人满意的地方,或者正好有相当

严重的错误;自己本来正在生闷气,心里也不想让孩子和家人承受自己的负担。这

时候,不想发生的事就发生了,看上去,是孩子的错误点燃了自己的怒气。于是决

堤的黄河冲入淮河的河床,结果,黄河和淮河的问题都比以前更大了。
    如果有了一条不在怒气中处理孩子问题的条规,至少可以保证黄河的洪水不会冲入

淮河的河床之中。大人的问题归大人。孩子的问题归孩子。分别解决两个问题,总

比把两个不相干的问题搅在一起,把问题搞复杂化、甚至派生出第3个问题要有利

得多。
    第五, 理由要对——这是最关键的,只在孩子明知故犯、公然向父母挑战时才施

行体罚。
    只要孩子犯了错误,就可以体罚他吗?绝对不是。这里,我们要厘清一个问题,我

们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必要、不得不施行一些有限度、有理由的体罚。
体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他知道: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这此规则是

必须遵守的。与此对应的是:如果他不遵守——我这里讲的是故意不遵守这些规则

,产生的不良后果就得由他自己来承担。
    如果不用体罚,就可以让他明白这一点,那就坚决不用体罚。因为有些孩子十分敏

感,父母嗓门稍高一些,他就很紧张,当然不必施以体罚了。
对于一些受过虐待的孩子来说,体罚只会让他联想到所受的虐待。对于这些孩子,

不能用体罚,只能另找别的办法。为此,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耐心、更多

的爱心、更多的仁慈。我们向天祈求,但愿我们这个社会不要再制造这类的悲剧、

这类的孩子。
    孩子们会在大人向他讲清道理和规则之后,明知故犯地向规则和大人的权威挑战吗

?如果不会,那就根本用不着体罚了。问题在于,许多孩子的确喜欢向大人的权威

挑战,这也是人的天性之一。这种时候,必须施以管教,甚至辅以体罚。
杜布森博士在《新版勇于管教》一书中这样写道:
    假设小克里斯在客厅玩耍进撞到了桌子,打碎了很多贵重的瓷器和饰物;假设温迪

丢了她的自行车,或是把妈妈的咖啡壶落在雨中任雨淋。这些都是小孩子的过失行

为,应该恰当地处理。
    上述例子都不是对父母权威的公然挑战,这些行为不是出于任性和傲慢的悖逆,因

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惩罚。我认为,打屁股的惩罚应当是在孩子1岁半到10岁之间

,当孩子以挑衅的态度对父母说“我就不!”或是“你闭嘴!”时使用。当孩子表

达出这种顽固的反抗时,你必须立即对挑战予以回击。
在孩子身上最悖论的一点是:孩子希望被领导,同时又挑战父母是否够格来领导他


    这位今年已70多岁杜布森在他那本上世纪70年代就风行美国、发行量达200

万册,上个世纪末又修订过的《新版勇于管教》中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我的母亲对于有效的管教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刻理解。她非常容忍我的孩子气,而且

通情达理。如果我放学回家晚了,只要有合理的原因,就不会受到批评。如果我没

有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她就会和我一起坐下来,共同制定一个未来行动计划。唯

有一件事,她非常严格,那就是她不能容忍无礼。因为她知道,顶嘴和粗鲁无礼的

话是孩子 挑战父母最有力的武器,对此是绝不能姑息的。
   很小我就知道,如果要对母亲进行无礼的言辞攻击,最好站在3米以外。这个距离

能够让我有效地避免母亲的迅速反击,我母亲通常的反击是打我的屁股。
我对那一天学到的教训至今记忆犹新,我因为对母亲顶撞无礼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那次,我站在离母亲一米多远的地方。我清楚自己已经越过了界限,很想知道母

亲会作出什么反应。很快我就知道了。母亲转身去找能让她表达不满的东西,她抓

到了一根腰带,上面缀满了铆钉和神秘的装饰物。她用力地把那可恶的腰带挥向我

,我甚至现在还能听到腰带在空中呼啸而过的声音。她一下子击中了我的胸部,接

着,腰带上的装饰物和带扣落在我的肚子上,我饱受了一顿打!那天以后,我学会

了对母亲说话要措词谨慎,之后,我再也没有用言语顶撞过她,即使她到了75岁

的高龄。
    我毕竟是世上唯一能够告诉你我母亲的做法是对是错的人,因为只有我经历了这件

事。我要在这里告诉你,“腰带事件”是一种爱的行为!因为我知道,母亲有可能

因为这一挥导致心脏病复发而有生命危险。她当然不愿伤害我的一根毛发,但是,

她对我的无礼很生气,她的动机是要矫正我的行为。我们都知道我是罪有应得,所

以那瞬间的伤痛并不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论你是否相信,母亲的行为让我深深地感

受到爱。
    现在让我说得更明白一点,有些父亲采用同样的方法,却招致孩子的拒绝和敌意。

如果我不知道我是被爱的……如果我不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如果我常常因为一

些小事就受到不公正的责打……我将会从这个“腰带事件”中受到严重的伤害。肉

体的疼痛不是关键,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才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你了解什么时候才能使用体罚了吗?
   第六, 工具要对——不要直接用手,最好用专门的工具
体罚的时候,不要用手。为什么,因为手是用来表达爱的。试想,如果你用手来打

你孩子的屁股,当你再伸出手来爱抚他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感想。也许他会觉得怕

,也许会也觉得不自在。总之,会有点儿怪怪的。
拿一个专用的工具就会大不相同。用一个小木板或小竹板,什么时候管教就拿出来

,这个小东西就成了处罚的代表。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孩子,你可能拿出来就够了

,孩子立即认错。对于有的比较倔犟的孩子来说,你得实实在在地使用它。
体罚的程度,要让孩子觉得有点疼,但是不要伤着孩子。因此,打屁股就成了最佳

选择,那里脂肪比较厚,不容易受伤害。当然,不在公开场合处罚也就是应有之义

了。
    当人们讨论要不要对孩子进行有限的体罚时,发现韩国的法律中不仅保留了学校对

于学生进行适当体罚的权限,而且对于体罚工具也作了严格规定。有人觉得好笑,

其实这是必须的。体罚有时是必要的,但必须加以广泛讨论,通过法律等方式进行

严格限制和规范,以免被滥用。
    滥用体罚,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走向暴力。把握好体罚与暴力侵害之间的

区别,有时是困难的,但绝不是做不到。区别就在于,体罚的时候,必须心中带着

爱,而且让被处罚者感到这种爱;处罚的时候,被处罚者清清楚楚地知道他错了,

而且是故意的错误。第三,体罚要冷静进行,适可而止,不能造成伤害。如果做到

这三点,就不是暴力。
    并不是所有的成人都有“资格”体罚孩子。有专家指出“我相信,那任何曾经虐待

过孩子的人,或者曾经感觉到自己打孩子时失去控制的人,都不要让孩子面对这种

悲剧。任何脾气火爆,有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人,不应该采用这种方法。任何实施

体罚时偷着乐的人,要禁止他体罚孩子。另外,如果没有孩子父母的允许,爷爷奶

奶大概不应该动手打孙子孙女。”
    极个别的孩子用体罚根本不管用,遇到这样的孩子你就得去多请教几个专家,找到

一个针对你的孩子的个别方案。我目前还没有遇到这样的孩子,但是一些专著告诉

我:这样的孩子是存在的,那就是这孩子知道自己比父母更有力量,更能坚持到底


   有此孩子也是不可以施以体罚的。患有注意力缺失/多动症(ADHD)的孩子,体罚之

后可能会更加狂暴,更加不可收拾
    第七, 体罚之后要有和解、接纳、教导和甜蜜的拥抱。
    这又是一个经常让我的朋友听了之后觉得不可思议的建议。
但那是必要的、合理的、可行的、真实的,在我经历中屡次得到的,也是让我对于

爱与管教的平衡深信不疑的重要原因。
     绝大多数孩子经过一番管教之后,他们会认错的。当然,有的孩子立即认错,有的

孩子要坚持很长时间。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认错之后,最想得到父母的重新接纳。这时候,就要

立即敞开怀抱,把你的小宝贝抱在怀里,亲他,紧紧地拥抱他,帮助他擦干眼泪。

还要对他说,我爱你,所以才打你屁股,你认错了,我们更爱你了。然后,再对他

作一些其他的教导。
    请你相信,在这样的时候,父母和子女的心会更加贴近,感情会进一步加深。如果

当母亲的在场,大家会在甜蜜的眼泪里互诉衷肠,老爸爸也会很动情地再讲一些大

道理,而当子女的会真的听进去。
    第八, 总结:是“爱与管教的平衡”,不是“棍棒之下出孝子”
“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中国古训简洁有力、朗朗上口、流传广泛,但是有个毛病

:虽然通俗,并不易懂。因为,如果理解成孩子有点不对甚至不顺眼,就要施以棍

棒,那就大错特错了。
   不如换成:爱与管教的平衡。
   “爱与管教的平衡”有三个要件:
    第一是真正的爱和基于其上的相爱的关系。
关于真正的爱或者叫做纯粹的爱,可以写成几本或者几十本书。有些根本的要点是

不能没有的。要点之一,那就是不要把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但又坚决地承担

起养育和教育的责任。要点之二,通过自己的家庭或其他方式学到真正的爱;直到

你确信对于真正的爱有所体悟,不然不要停止学习爱。要三之三,在孩子出生之前

就有所准备,孩子懂事之后,就有智慧地、夫妻相合地建立与孩子相爱的关系,并

建立自己作为父母的好榜样。
    第二是严格的管教。
  对于孩子明知故犯的错误,进行处罚,耐心地使其人性的水流纳入理智的河床

,然后才能承载他人生的船舶,驶向一个美好的大海。如果不然,他的人生可能迷

失在中途。
    第三是两者的平衡。
    这两者的平衡,是不容易的。但是,绝不是做不到。杜布森在《新版勇于管教》中

这样说:
    很多责打都是可以避免的,而且也应该避免。小孩常常因为天性想去摸、咬、尝、

闻而打碎所有够得着的东西。但是,他们这种“伸手”的行为不具攻击性,这是一

种宝贵的学习方式,不应受到挫伤。我曾看到有些父母整天打他们2岁的孩子,只是

因为孩子对于世界的探索。对孩子来说,正常的好奇心受到压制是不公平的。如果

把贵重的饰品放在能够吸引孩子的地方,然后因为他“上了你的圈套”而大加斥责

,这样做是很不明智的。如果孩子的小胖手伸向柜子底层的瓷茶杯,聪明的做法是

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不是管教。幼儿往往无法抵御新玩具的诱惑,他们极易对

不易破碎的玩具感兴趣,父母们应该有所准备,以便在需要时给他们一些替代品。
那么,什么时候该给幼儿一些温和的管教呢?当他公然对抗父母的口头命令时!当

你叫他,他却向另一个方向跑去;故意把他的牛奶杯使劲地放在地上;你叫他停下

,他却沿着街道飞奔;上床睡觉时大声尖叫发脾气;打他的小伙伴,等等。这些都

属于不可接受的行为,应该予以制止。即使在这些情况下,你也不需要用力打他,

敲敲他的手指或是让他在椅子上静坐几分钟,都能有效地表达出同样的信息。责打

应当留待孩子反抗最为激烈的时候用,通常会在3岁以后。
    我觉得很有必要再次重申前面的观点:幼儿时期对形成一个人对于权威的态度是至

关重要的。父母要耐心地教导孩子学会服从,但不能要求他的行为像大孩子一样成

熟。
    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我坚信在亲子关系中,应该明智地使用宽容和幽默。在当

今社会中,孩子在某种力量的逼迫下成长得太快,当他们常常被批评的眼光紧盯时

,心灵的泉水会渐渐枯竭。当父母们用“无条件的爱”来替代严厉的管教时,孩子

们会从爱中得到更多的力量。在我的家里,永远有宽容的空间。房间中充满的喜乐

气氛和欢声笑语,是使孩子们干枯脆弱的心灵恢复活力的最好良药。
这样的文字,就是爱与管教平衡的美妙心得。
    总结一下,以“爱与管教平衡”为大原则的体罚,程序是这样的:
首先建立在爱中的关系,父母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相爱——讲清楚合理界限和越过界

限的后果——子女明知故犯,公然向这些界限挑战——父母沉着应战,冷静回应—

—施行有限度、有理性的体罚或其他有效的处理方式——孩子认错——父母与子女

的和解、对子女的更深的接纳、教导和更有力的爱的关系。
(2009年11月20日,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