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要解“毒”于丹

 tphxc 2009-12-06
 近两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通过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解读《论语》和《庄子》,受到一些观众好评,随后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也受到各方追捧。时至今日,于丹又开始讲“昆曲的审美之旅”,真可谓是“学术界的超女”。但是,中山大学徐晋如等10位博士却不以为然。2007年3月2日,他们在某网站发表了《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进行到底》的文章,一时间跟帖者络绎不绝。紧接着,“十博士”又联合推出了一部深入批驳于丹的书---《解“毒”于丹---

  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与庄子》。那么,于丹所讲的是否真糟蹋了经典著作?我们为什么要解“毒”于丹呢?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于丹”呢?

  为什么要解于丹的“毒”

  于丹走红后,人们一直在谈论于丹和“于丹现象”。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徐晋如等十博士对“于丹现象”的忧心忡忡,徐晋如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们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要针对于丹个人。我们感到忧虑的是当今文化沦落的令人难为情的现象。为何我们的经典不再为一部分人尊重?为何一部分人对灵魂向上、知识丰盈毫无兴趣?我们该如何重建美德?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当然,于丹女士在她的两本‘心得’中的常识性错误,我们也做了必要的疏解。”从徐晋如先生的话里,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信息:一是于丹所讲的东西实际上是误读;二是于丹所讲的东西势必会误导大众,对启蒙没什么好处;三是于丹所讲的东西是在糟蹋经典著作,是对知识的不敬畏。

  实际上,在一个开放社会里,于丹有讲孔子与庄子的自由,我们读者同样有纠正和批评的权利。徐晋如等十博士在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无非是想纠正于丹所讲的孔子与庄子的常识性错误,引导大众以思辨的态度接受经典著作的启蒙,从内心深处唤起对知识的敬畏之情,这不能不说是用心良苦。

  于丹在怎样糟蹋孔子与庄子

  在徐晋如等十博士看来,于丹所讲的《论语》和《庄子》其实是不正确的,是在糟蹋孔子与庄子。于丹又是怎样糟蹋孔子与庄子的呢?从《解“毒”于丹---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与庄子》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于丹有这样几种“毒”:一是于丹的讲解犯了“常识性错误”。我们且不说于丹在讲《论语》与《庄子》时,犯下多少个古汉语理解的错误,诸如将春秋时期的“士”理解为“知识分子”、将“冕衣裳者”理解为“当官的人”、曲解《庄子》的寓言故事,等等。单从书的主题来说,于丹是在误读《论语》和《庄子》,这才是真正的“毒”。于丹在讲解《论语》时的观点是:“《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其实,这是于丹讲《论语》的要害所在,使得她自始至终把孔子当作是“快乐哲学的代言人”。

  稍微懂点《论语》的人都知道,《论语》实际上是“教我们如何在不合理的现实状况下建构一种理想的政治文明生活,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反抗性”。于丹在讲解《庄子》的时候,同样将《庄子》一书理解为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将《庄子》所讲的“生死观”说成:“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端点。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面对死亡。”

  其实《庄子》所说的“生”与“死”是同一的。《庄子》一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政治理想的书。

  第二,于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糟蹋《论语》与《庄子》,实则是对知识的不尊重,甚至是对知识没有起码的“敬畏之情”。这是于丹的第二个“毒”。《解“毒”于丹---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与庄子》一书主编之一杨昊鸥先生认为:“我们不会因为大众不懂,而放弃钻研、切磋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也不会因为大众不懂、抗拒,转而迫不及待地把神圣的经典庸俗化为时尚的花边文章。”于丹所讲的孔子和庄子很“朴素”,看似能让15岁的中学生都能听懂,但其背后隐藏的潜台词却是:这些伟大的著作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种对大众的误导,直接导致原本高雅的传统文化成了庸俗的大众文化,使大众不再对高雅的经典著作产生肃然起敬的态度,可能会使更多的人对经典著作产生反感。第三,于丹的第三个“毒”便是误导知识分子,将经典著作商业化。于丹在讲解的时候没有承担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使得她没有担负起用经典著作来启蒙大众的责任,使得原本经典的东西被完全世俗化和商业化了。在大众文化时代,经典著作的传承既需要知识分子有直面商业化运作的勇气,也需要知识分子在商业化运作的过程中担负起启蒙大众的职责。读书人应当将传承经典著作当作一项拯救传统文化的任务,普及经典著作实质上是为了延续中华文明,这应该是每一个读书人的责任。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解读

  不管这些学者是如何看待“于丹现象”的,由“于丹现象”所引发出来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我们需要怎样的“于丹”?我们该怎样解读经典著作?

  首先,我们对经典著作要怀有虔诚敬畏之心。任何一个对知识不虔诚敬畏的人,势必会糟蹋经典著作、糟蹋知识。我们唯有怀着虔诚敬畏之心去解读经典著作,才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才可能避免出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现象,才会真正尊重原著。

  其次,“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读书人为学的无原则是对知识的最大不尊重,今天一些读书人为了迎合市场需要,正迅速成长为一批“不学无术”的“新型文化媒介人”,将传统文化推向低俗化发展,这是读书人的最大悲哀。在某种意义上,读书人需要独立精神,切不可随波逐流,这也是他们的魅力所在。倘若读书人没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那就不应当向大众传播知识;倘若知识的传播有违于读书人的意愿,切不可为了钱财而瞎编乱造,愚弄大众。

  在今天,我们重新谈论解读经典著作这个话题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现在正处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与传统断裂如此严重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构建一个解读经典著作的良性环境。所以说,我们需要为学踏实、对经典著作怀有虔诚敬畏之心、对知识传播高度负责、有涵养、有原则、有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于丹”,只有这样的“于丹”才能讲出真实的经典著作内涵。

  (《解“毒”于丹---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与庄子》,徐晋如、杨昊鸥主编,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