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决产能过剩要从制度和政策两方面着力

 yang1975 2009-12-16
解决产能过剩要从制度和政策两方面着力


    产能过剩主要来自工业领域。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中的必然问题,但我们要把代价降到最低。解决产能过剩需要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更多的要依靠制度建设。

    一、中国企业自我调节能力不强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只要是市场经济形态,都会出现周期性的产能过剩,但中国过剩的程度相对于成熟的西方国家更严重一些,表现的范围更宽一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也相对较弱。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每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市场自发地出现大量并购行为,企业在调整期可以实现熊彼特所谓的破坏性创新,那些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可能被一些规模强大的、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收购。

    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相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更严重,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是,企业在经济波动时自我调节能力不强,缺乏灵活的优胜劣汰机制。大量的国有企业缺乏硬预算约束,加上激励机制不健全,这些企业在决定是否投资,投资多少,何时会获取收益等问题上,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中国的私有企业则具有盲目扩张的冲动。这些私企进入具体行业时是初学者,对市场本身缺乏认知。在钢铁、水泥等现在产能过剩的行业,私有企业进入时间很短,对市场缺乏足够的理解。今日的产能过剩,和企业成长的历史较短有很大关系。

    目前的产能过剩只是在少数行业,并不是整体过剩,可以说是结构性过剩。家电行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也出现产能过剩,但现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一套优胜劣汰的机制,即使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也能很好的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消化。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的私企进入服装行业有很长的历史,私有服装企业对市场的理解也更成熟一些。这些服装行业虽然面对巨大的国际门槛,但能够自我消化行业的产能过剩。而私营企业进入钢铁、化工等行业的时间都比较短,需要一个学习过程,难免要付出学费。

    第二个原因是地方政府行为。政府受自身利益驱动,有追逐GDP、经济产量和增长速度的冲动,在上升期,各地政府的投资热情会很高。在经济调整期,中央想从宏观层面进行调控,但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调控便一定程度失效。地方政府很强的扩张热情,大量的投资形成大量的产能,当供给无限增长时,需求不可能无限地跟上去,于是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缺口。

    第三是整个经济运行机制中创新机制没有形成。进入经济调整期,投资者预期发生变化,投资减少、消费减少,可是供给还有惯性。这时如果有创新的话,可能就会对供大于求的缺口进行调整。但我们现在的创新机制不灵活。

    这三个原因使我们的产能过剩相对于西方国家更严重,付出的代价更大。

    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产能过剩,这一轮产能过剩的市场色彩比较浓厚。以前生产多少、消耗多少、供求数量都由计划来定,多了就“关停并转”,少了就扶持。现在除了公共投资或国有控股的垄断行业,大多数行业都是靠市场供求来调节,供大于求就退出,求大于供就进入。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比计划经济时期更难,因为政府现在只能间接引导,不能直接决定企业的行为。

    用市场的方式化解产能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会长一些,但代价会变小。因为企业会渐渐积累经验,对市场的预期会更成熟,不再只预期一两年的行情,而可能是看整个行业产品的周期。

    政府宏观调控也发生变化,比如说通过微调,通过政策引导来调控。这方面的措施慢慢形成一些机制,通过这些机制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代价就会小一些。

    此外,本轮产能过剩面临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条件,就是对外开放度比较高。国内的钢材价格去年上半年一路下跌,下跌幅度非常大。而目前国际上美国板材钢材价格很高,比一般国际平均水平高很多。这样,一部分钢铁过剩产能可以在美国等国际市场上得到消化。

    相对来说,这一次产能过剩的代价没有以前那么大。但是这个问题要得到最终解决,要依靠市场本身的约束。当然,适当的宏观调控也是必要的。

    二、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都比较短视

    在这轮经济周期中,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都比较短视。从机制上来讲,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确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政府不是企业的投资者,但政府有很多办法来影响企业投资,企业往往是被动的。政府想要推动企业投资的时候就可以在税收、费用等方面帮助企业,比如推迟交税,在企业亏损的时候帮企业填补亏空等。

    有了政府的参与,再加上对未来的把握并不清晰,即使是民营企业,也会形成这样一种心态,那就是今天有钱赚,今天就投钱进去,先捞一把再说,不管明天会不会亏损。民营企业尚且如此,国有企业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国有企业没有严格的成本收益的约束。

    三、增长要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产能过剩有一定的必然性。一定的产能过剩,才会促使大家降低成本、促进规模化。正是由于不断存在一些产能过剩,不断存在一些有效需求不足,才会促使企业想办法进行大规模并购,在技术进步上追求领先,才会有创新的推动力。当然,这种破坏性创新需要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我们的问题是距离这个标准还很远。现在过剩问题严重,说明我国经济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

    解决产能过剩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但这个问题不是短期能完全解决的。解决产能过剩需要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上更多的要依靠制度建设,依靠机制。我们要把政策效果落实到机制的形成上来,使企业更具成本收益意识,更具自我调节能力,这样,以后再发生周期性过剩的时候,代价就会小一些。

    解决产能过剩需要从制度和供求关系调整两方面入手。不同行业,产能过剩的规模和解决的办法不一样。比如说汽车行业。需求方面的办法,一是降价,让更多消费者用同样的钱买更多的汽车,买更便宜的东西,用降价的方法增大国内需求量;二是把一部分供给输送到国际市场上去,增加外需。从供给角度看,那就是企业不再按照从前的产量生产。

    不同的行业产能过剩的代价不一样。不同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问题的严重性也不一样。我们的产能过剩主要来自工业领域。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中的必然问题,但我们要把代价降到最低。

    中国以后的经济增长要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赖原材料和资源的投入。要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更大的产能,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

    但在产能已经过剩、企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拿什么来推进技术进步呢?对于新进入的企业,在配置安排、组织生产的时候,应该给予一个选择导向,在税收门槛、融资条件等方面提供行业性便利,引导新企业进入更多依赖于人力资本而非自然资源的、科技含量更高的领域;对于已经进入的企业,也可以进行产品选择、进行技术流程选择,它还能选择重组并购,比如鞍钢本钢的合并。今后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走集中化道路。企业通过市场手段自己去进行产业集中,而不能仅仅由政府去搞人为的产业集中。

    中国企业一定要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就钢铁行业而言,可以不做钢坯而转做技术含量更高的钢材。更多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产品。今后不是卖土地卖水资源卖低劳动成本,而是卖深加工,再发展为卖技术产品。

    另外还有流程方面的创新。企业在控制直接生产成本以外,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对企业的生产、销售、采购等所有流程都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降低整个物流成本,以提高竞争力。促使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多层次多样化技术含量高的附加值上去,而不是放在单一的低端产品的产量上。

    只要我们在这两个方向上不断去做,同时在制度安排和政策推动上不断努力,这些产业肯定会成熟起来,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当然,这个成长的过程会比较长。

    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将对今年的宏观经济产生全面的影响。解决产能过剩只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任务之一。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供求关系绝对均衡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调控只能使问题有所缓解,要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依靠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反过来说,由于产能过剩,投资品价格就下降了。同时整个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受到控制。2005年固定投资增长速度是25.8%,我认为降到20%左右比较合适。这种情况下投资品的需求会降低,投资品的价格会更进一步下降。这些方面会反过来影响宏观经济,影响生产资料价格,影响整个价格水平。

    从这个角度来讲,调整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度,防止出现通货紧缩,防止生产资料价格向消费品价格的传导过程中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是本轮宏观调控在现行体制条件下想努力做到的事情。是否能解决,需要实践来检验。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