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励与考察并重,减少“天花板干部”

 hansa 2009-12-19

最近,一则有关“天花板干部”的消息在全国各大媒体上转载,引起了人们对这类型干部的又一轮思考。所谓“天花板干部”,是指位于45—55岁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晋升无望,提拔无门,从而丧失了工作激情和积极性,变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干部,而且这类干部在县级居多。笔者认为,“天花板干部”在基层居多,这不是好现象,同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折射出了我们当前干部选拔任用上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高度重视。

“天花板干部”在基层居多,将直接影响基层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这类干部的年轻分布来看,大多集中在45—55岁期间,这个年龄段的人,正是精力相对旺盛,阅历相对丰富,经验相对充分的阶段。这类干部正处于老干部和年轻干部之间的过渡阶段,既承担者领导和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承担着引导和带动年轻干部的双重任务。他们的言行,不仅对当地各项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年轻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基层的“天花板干部”数量多了,不仅将使基层工作有效开展面临“断档”和“青黄不接”,而且将对社会舆论和年轻干部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最终不利于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天花板干部”在基层居多,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当前干部选拔和任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一些地方误读了中央的有关政策,将干部选拔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片面地以年龄来决定干部提拔和晋升,有的地方甚至采取了较为极端的“唯年龄论”,不少工作经验丰富,群众认同度高,工作业绩明显的干部因为年龄偏大而被“一票否决”,尤其是看到一些过去在自己手下工作的年轻干部被“扶正”,成为自己的领头上司的时候,他们的心态变得失衡,感慨自己“辛苦工作几十年,不如人家四五年”,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被命运戏弄”,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便产生了“辛苦工作没必要,无私奉献没意思,基层工作没出息”的想法,丧失了工作动力和奋斗激情,变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天花板干部”在基层居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干部的思想认识存在问题。某些“天花板干部”用他们的行为,真切地展示了他们的内心愿望和价值取向。他们有的人以前表面上工作很努力,其实都是围绕着被提拔,被晋升这样的目的而来的,是完全而彻底的功利主义行为。一旦目的无法实现,或者自己的奋斗“以失败告终”,他们就显现出了其本质面目——哀叹,不满,甚至愤怒,而丧失追求,自甘平庸,不思进取,其实只不过是他们发泄内心怨恨和牢骚的一些手段罢了。这类“表里不一”的“天花板干部”,是最应该引起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高度警惕的。因为这些人原本就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动机不纯行为,如果让这些人得到提拔和晋升,只能让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而“肚量”越来越小。

从以上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天花板干部”的产生,具备各种主客观原因。但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不可能大多数基层干部都得到提拔和晋升。如何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天花板干部”现象以及由这种现象带来的各种负面效果呢?笔者认为,健全必要的干部任用和考核激励体制才是关键。

首先,要真正建立以工作实绩考核干部的机制。一个干部是否合格,不是以他口头表态和台上演讲为准,而是要以他的工作实绩为依据。只有做到了实事求是,拿得出具体的事实依据,见得到具体的成效,这样的干部,工作才算出色,考核才能合格。也只有通过“让事实说话”的考核方式,才能让那些热衷于“夸夸其谈”,迷恋于“坐而论道”的干部失去其发展的空间。

其次,要以严格的刚性任务,激发干部的责任感。以前在不少地方,由于对干部工作缺乏刚性的量化任务安排,导致一些地方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在不少地方干部中,“老实人吃亏,老好人得利”的观念有很大认同度;在不少基层单位,“干得好不如汇报得好”、“死板工作不如灵活公关”的现象也大为存在,使得少数干部凭借其“油嘴滑舌”得到了晋升和提拔。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刚性的任务落实制度,确保这种制度不因人员的变化而变化,也不准“讨价还价”和灵活变通,对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的,不得提拔和晋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更多的干部做到踏实、务实、求实,才能切实让更多的“老实人”不吃亏。

再次,在打破干部选拔提升“唯年龄论”的认识误区。年龄只是干部提拔晋升的一个条件,但绝对不能用年龄来“一把尺子量到底”。被提拔晋升的干部,必须是工作业绩突出、思想作风过硬、群众认同度高、办事经验丰富的干部,要特别重视从基层工作和群众工作中培养、发现和锻炼年轻干部,防止干部选拔由年轻化转向“低龄化”。

第四,要探索建立后备干部心理测评与考察体系。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对列入后备干部序列的年轻干部,要通过动态考察和民主测评,掌握其思想动态,了解其真实动机。必要时,可以组织专人对其进行“失败提醒”和“挫折暗示”,即间接告诉后备干部,其以后可能因为一些原因不会得到提拔和晋升,可能长期处于“后备”状态(尽管这种暗示和提醒并非真实),然后观察其反映,并有意考察其以后的工作,看其是继续严格要求和努力奋进,还是变得有些丧失追求和不思进取。通过对后备干部进行这种心理测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前发现“天花板干部”产生的苗头,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干部,有针对性地做好干部提拔晋升工作,减少“天花板干部”数量及其对基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五,对部分“陷入较深”的“天花板干部”进行心理干预和组织教育。所谓“陷入较深”的“天花板干部”,是指一些获知自己晋升无望、提拔无门后,变得悲观厌世、牢骚满腹、嫉贤妒能的干部。对这样的干部,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一定要尽快介入。除了对其生活和待遇进行必要的关照外,还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结合提拔和晋升的条件及干部自身的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工作,使其端正思想认识,放下思想包袱,继续积极为基层工作奉献力量。对极少数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天花板干部”,是党员的,党组织要及时对其进行谈话,指出其功利主义思想的本质和危害,要对其进行党性教育,并让其深刻检查,认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非中共党员的“天花板干部”,人事部门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指出其错误思想的危害,并督促其认真整改。(万程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