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尽办法让我们的生活方式看上去更健康一点,更与时俱进一点。十多年前,我们以拥有电脑、可以上网为荣的时候,哪里会想到后来“不电脑”又成为了日程表里的一件事。它是一个倡议,可能是一种“潮”生活,也可能代表了某种严峻事态。
现在,有一群年轻人发起一个名为NC63(Natural City 63小时,周五18点到周一9点一共63小时)的活动,呼吁在有限的时间里远离电脑。有人将它解读为哥本哈根年会的民间反响。活动组织方还为离开电脑后预计将会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准备了“填充物”:溜“隐性狗”、真人日历街拍,等等。如果只是一个活动,可能无法满足人们对“意义”的追究,所以还要往“信仰”上靠拢一点。让人想到了动物保护人士裸体抹血躺在街上的事。 在不电脑之前,我们也有过不吃肉、不插电,要做到这两点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实在太难了。现在看看不电脑,大概那种感觉又回来了。电脑背靠网络,一个由光纤和比特搭建的虚拟世界,基本攥实了各种欲望。吃穿不用出门,聊天不用见人,还有大把娱乐功能填满空当时间。早两年,真人秀节目还在以网络生存为噱头,三天不出门看谁能活滋润。照现在的情况,过两年的挑战项目可能就是谁能找到去邮局的路,并能顺利地在信封上贴邮票。 先是“上网彻夜不归 学生母亲哭诉”之类的新闻充斥各种版面。接着,“戒网训练营”、“挽救集训班”找到了生存空间,“绿坝”担纲的防沉迷系统也走上前台。再后来,就有了营员被体罚致死的新闻,以及该不该用“电疗”治疗网瘾之类的讨论。 好吧,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在韩国据统计全国有200万人患有他们定义的“网络中毒症”,美国有50%的少年犯据说是受了网络游戏的引导。骑马、做陶、照顾小动物等这些相对比较温和的“移情”办法是他们采取的基本治疗措施。电脑毕竟不是毒品,如果偏要去“破坏神经反射区”来解决问题,只会多培养一个“发条橙子”,给库布里克们多一些电影素材。 19世纪英国的路德派认为每一次技术的创新就导致了一次人性的堕落。我们大可不必较真,但《WALL-E》里那些坐在悬浮椅子里、把LCD镶在脑袋上的未来人类,未免也太胖了。不劳专家们动手,我们还是自己来吧。 用这些办法不电脑 周五下班前,利诱3位同事,让他们分别在3个指定时间到你家,如果发现你坐在电脑前就将你带走,实在不行就带走你的电脑。 如果你真在Matrix里而致肉身于不顾了,那么请抓住片刻的清醒时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锁上门吞掉钥匙,电脑在里面,你在外面。 告诉TA,自己只能在电脑和TA之间选择一个,接下来就等着TA巧施杀手锏。 找一个地方打坐,目之所及,不能有带“电”和“脑”的汉字,以及方片和长条的物体。 用用古法吧,头悬梁、锥刺股,总之不能近电脑5步之内。 假装电脑坏了。你可以发现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 计算一下在电脑前呆着的时间,如果平均每天8小时,5年就是87.6万分钟,被这个数字吓到了吧。 在活动范围内到处都贴上“不电脑”纸条,床头、卫生间、饭桌旁的墙上。 事先和网上所有可能碰到的人说好,“看见我就喊打”,打到离开电脑为止。 在电脑上装一个“眼睛卫士”的小软件,设置为30分钟后电脑自动黑屏,鼠标失灵。 把电脑的外观打扮得越丑越好,丑得不想碰?它。 告诉自己整天追着看网上那些八卦有多么讨厌,在心里列10条八卦的坏处。 看见朋友因为颈椎毛病而戴颈托,你不想这样吧,而且这也很难找衣服搭出效果啊。 10招最狠不电脑 把笔记本的电源扔在办公室,可以保证你只有两小时的电脑时间。 盯着屏幕看30秒,觉得眼睛非常不舒服,“干眼症”不是说着玩的。 飞快地玩10分钟扫雷、连连看或者祖玛,让手抽筋,然后离开电脑。 在电脑转椅上转20圈,转晕,然后离开电脑。 集中看一些恶俗的网页,看到想吐,然后离开电脑。 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感受它炙热的温度,直到热得受不了了,离开电脑。 趁着清醒,买一个保险箱,把电脑放进去,闭着眼设密码。接下来两天,你一定能掌握一些间谍知识。 用手触摸电源线接口或者网线接口,就很可能会被小静电电到。这种某块头皮微微发麻的感觉会让你离开电脑。 把自己送到“戒网中心”。 砸电脑,或者把水泼在没有贴膜的键盘上。 不电脑进行短时篇 5年内第一次到两条街之外的邮局发一封贴着邮票的信。 随便进一家餐厅,尝尝它的拿铁和猪排饭,没必要每次下馆子都要听取一大堆网络意见。 逛商场,摩挲着纱质或皮革,冲动消费一?把。 把你的猫带到邻居家一起玩,你会发现有时候是你在被猫玩。 为了实现以后自己开一家蛋糕店的想法,在街角那家蛋糕店外站了2个小时,看蛋糕师傅挤奶油。 BT是个好东西,但电影院里可是环绕立体声。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有理由去摸索身边人的手。 玩真人CS,有人疼有人叫,这才发现战场上拼的不是反应,是体力。 去相亲吧,语言是比长相更能迷惑人的东西,即使有点身不由己。 对着镜子练习演讲技巧。 想念一些许久不见的人。 微博现在免不了成了生活秀场或者意淫空间,“后宫优雅”同学直播今天给杰宝买车,明天和亚鹏打高尔夫,娱乐圈外尽娱乐。去马戏团能获得的大概差不多。 “腐女”和“御宅男”早就不先锋了。爱就爱,不必宅,出门Cosplay也好啊。 健健身,打打球,汗流浃背的滋味是网络世界找不到的体验。 举办一个“轰趴”(家庭聚会),越热闹越好。 挑碟挑得好还可能带片花和导演评论音轨。 去赶赶集,听演唱会能发现现场感多重要,看画展就能找到长久凝视的魅力。 离开电脑上那些拼杀游戏,如果还想发泄,砸玻璃打假人的发泄屋可能适合你。 自己动手给宠物洗澡。 请那位在证券公司工作的表妹夫出来喝个下午茶,向他讨教如何理财。 找一个感兴趣的讲座去听,并认真记笔记,就像读书时候一样。 模仿一些别人做过的变态的事情,比如剪下指甲放在玻璃瓶里。 去教堂观摩一场礼拜,揣摩人们的想法。 不电脑进行长时篇 为63个小时做详细计划,从吃饭到睡觉到Happy,时间精确到分钟,假装自己从来都是一个特别有计划特别有时间观念的人。 上街别查Google地图,丁丁也不行。只有问问路,才能了解各地居民的爱心指数。 还记得当年有人夸你车技棒吧,骑上“宝马”自行车重温的感觉还不错。 把灌水习惯应用到现实中:喜欢被关注的到地铁摆摊;喜欢捧场的去小剧场;喜欢纯飘过的,去街边当围观群众;喜欢打酱油的,那就去打酱油吧。 如果想延续在博客上振臂一呼的感觉,上海地铁一号线胖老师的事迹可供参考。 别老想着拍砖,去天桥上拍违章车辆牌照。 听听黑胶唱片,再不济听磁带,了解一下曾经的音乐是卖封套的。 Kindle再轻薄,再不伤眼,也无法听到纸张摩擦的沙沙声。 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发现它们并不是靠上网来完成的。 研究家里的电器设备,不要做一个连灯泡也不知道怎么换的人。 去郊区果园或者农场试试干农活的身手。 和妈妈一起去整理外公留下的物品,那架外公教你打过的算盘让你思绪万千。 当志愿者能不能人尽其才无所谓,但一定可以占用你整块的周末时间,逼着你去关心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接父母出去兜兜风,这是单飞后最容易遗忘的事。 索性吃斋念佛两天,耳根清净。 不电脑只是个开始,索性就来个不插电,10根蜡烛吃烛光晚餐,5根蜡烛回忆童年,1根蜡烛讲故事,吹灯拔蜡睡大觉。 大扫除,看电脑背后结了多少蜘蛛网。还可以改变家具的位置,事先参考一些风水说法。 闲下来写日记是个好习惯,纸上写用不着字斟句酌替观众着想。 探险,尝试“野外生存”,真实的旷野里找不到牛头人,但仅仅是搭帐篷的动作和蚊虫、浮草就够你对付的了。 看书学习,比如那本在沙发侧插袋里竖了很久的《数码单反摄影圣经》。 异想天开。 参加舞蹈学习班,体会一下一个律动练3个月的困境。 减肥。 找出一件不穿的衣服改一只环保袋。 用DV拍一部短片。 尝试做一天盲人。 在这个一直生活着的城市里找出几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然后去。 写一个创业计划。 设计宝宝的活动室。 尝试各种美食。 在不电脑的这段时间里努力戒烟。 好好谈恋爱,要知道这是一个对脑力和体力双倍考验的项目。 关电脑就能减少个人碳排放,没事就拿碳排放计算器算算,看一个周末能为地球做多少贡献。 |
|
来自: Kevin_2010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