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郑交质》一段错误的评论 (重修篇)

 似水焓洋 2010-01-12

《周 郑交质》<见《古文观止》周文篇>中的一个短故事:郑庄公因感到周平王有可能将权力下放给虢公(周王室的一位卿士),不服,周平王为证明无此 想法,与郑庄公各自己将儿子交换作为人质,达成不相猜疑的保证.哪料周平王去世后,周王室的人又想将权力下放给虢公,郑庄公大怒,派出军队,抢收了周王室 直接管辖地域的粮食作警示。此后,郑庄公与周王室不和.

 

就 在原故事最后对事件的评论,意思大约是"诚信,不是出自内心,交换人质也是没用的.只有用礼义来约束,才能起作用".意思是怪交质双方都没信用.对这样的 评论,本笔者觉得,从事件的推理来看,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这篇故事,虽然是看到一个不称职的周平王,但在作为交换人质一事,周平王在有生之年没违反约 定.至于周王室后来反其道,虽然可以抽象地说周平王做事没交待,让郑庄公再次不服,但作为评判事者来说,要看到,人质约定主事的一方已经不存在,此后责任 是不能算在已经死的周平王身上的.

 

其 实从整篇故事前后分析,围绕主人公郑庄公存在的两个可能,一是他可能不满中央权力分散,二是他可能认为虢公不能胜任,人质交换只是他不满的这种行为中的一 段插曲.作交换人质这段不存在没有诚信,最后主人公与周王室的反目,无涉及双方交换人质的诚信,诚信最终的原则是平等,恰恰最忌的是儒家的“礼义 ”,因为如果周平王高高在上,没有搭理郑庄公,那他在生时,这后来的事,就提前发生了。此故事想要陈述应该是体现周王室的衰落.那为什么此原故事的评论者 会有这样脱轨的评论呢?不难看出,那是一个收编故事的儒生,认为周平王当时与大臣讲的平等交换,违反了君臣等级,所以就把责任推到周平王身上。如此,让这 讲平等的周平王背上无能之名。儒家这招确实狠辣。如果信这样评论者所说,必无法分清这事件的原委与是非.

 

后 话:笔者读了此短文,触动感想的不是故事中的任何意义,而是我们该如何去读书?中国人二千多载来为何文化,政治为何进展缓慢?为何中国人无法突破古人思 维,还在那打转?原来主要原因是出在我们传统儒教文化中,那种只讲等级,不顾是非的思维灌输我们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导致他们不能合理地判断前人的错对。就 此,故事所出现的错误评论,让我明白到,虽然我们的文化,政治要前进,是要必靠前人的智慧来启示,但是我们前人,古人他们不是万能的, 无论当时还是相对的现代来说,他们都有很多落后的观念与错误,不能去伪存真,我们政治与文化就会止步不前.所以当我们读书时,一定要去除传统那种,一听到圣人之书\贤人之书,就给书本先俘虏了,闭着眼就去读啊,去学啊,缺少客观逻辑判断的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