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物(张良 韩信 三老董公 曹参 陈平等)

 汉龙儿 2010-01-12

□周实



张良


一般来说,知道他,主要是通过两个故事以及这么一个成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至于他是如何运筹又是如何决胜的,一般人就不会问了,无非权谋计算而已。

他的第一个故事是,作为韩国的贵公子,为了替他的韩国报仇,他悉以家财,求得力士,制一百多斤的铁锥,埋伏在那博浪沙,冒险刺杀秦始皇,可惜那锥打偏了,只击中了始皇副车,惹得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搜捕,为此,他就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他的第二个故事是,他在下邳,散步桥上,遇一老者故意将鞋脱落桥下令他捡取。他愕然,欲打他,想想,还是去捡了,并为老者穿上了。老者离去又返回,叹道:“孺子可教矣。”约后五日天明时,再次相会于桥上。他感到惊异,果然就去了,结果老者已先到,再约五日后。五日后,他再去,鸡刚叫,老者还是先到了。再约五日后,夜半,他即去,他的前脚刚上桥,老者后脚也到了,给他一本书,嘱他好好读:“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后,你我相见,济北谷城山脚下,那块黄石即我矣。”书即太公兵法也。十年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他也投入反秦之中———运筹于帷幄,决胜于千里———刘邦这样肯定他,封他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他谢恩时婉拒了,选择在留县,因为他与刘邦初会就是在这小小留县。

敢于冒险刺始皇,三万户却不敢当,不但不敢当,而且关起门来养病,躲在后花园里修行,前后完全判若两人,是那老者点化的吗?只能这样解释了。苏东坡在《留侯论》中,评说张良才华过人,却不学伊尹,也不学姜尚,去做深谋远虑之事,反而效荆轲,仿聂政,施那行刺之下策,好在侥幸逃脱了,引发桥上老者惋惜。所以,老者故意傲慢,出言不逊,羞辱他,如果张良能忍受,方才可以藉于此成就一番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者感叹道:“孺子可教也。”张良受封留侯后,也是这样感叹的:“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张良心里深深明白,只有从这帝王师转变成了帝王宾,方能全身而退也。苏东坡在《留侯论》中还评说到司马迁:“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苏东坡的意思是,张良之所以是张良,恰恰是其貌若女子,智勇却又极其过人。关于智与勇,他论得就更精彩了:“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韩信

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很多中国人,能知道韩信,多是因了这句话。这句话原出自《史记&S226;淮阴侯列传》。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问:“于君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话里含有多少玄思?这是刘邦对韩信最为拿不定的了。拿不定的什么呢?是那话里的无奈吗?还是无奈的不甘吗?或者某种不死的雄心?刘邦揣摸着,始终拿不定。刘邦平定陈豨之后,回到京城,闻韩信诛,可谓“且喜且哀之”。“且喜且哀之”,仅仅五个字,的确道尽刘邦心思,司马迁真大手笔也。

司马迁评韩信,翻成白话是这样:“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还是平民时心志就极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他仍坚持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母亲的坟墓旁边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去看了其母之坟,果真如人说的一样。假使韩信能够谦让,能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能不骄傲自己的才能,那他对于汉家的功勋,真的可比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了,后世子孙也可一直享受殊荣,获得祭祀。可是,他不这样做,反在天下安定之时,图谋叛乱,结果导致诛灭宗族,不是罪有应得吗?”司马迁的最末一句,也是问得入骨三分,经年战乱,天下初定,人心思安,再谋动乱,自是逆流而动了,也与人心相背了,韩信虽然善将兵也难多多益善了。

事实上,韩信这次策应陈豨,已无什么兵可将了。一般人,安定了,谁还愿意再打仗?韩信谋划谋到最后,也只想到可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囚徒,然后率领他们撞宫,袭击吕后和太子。好不容易,部署完毕,只待陈豨消息了,却又被人告发了。告发者乃门客之弟。门客因为得罪韩信,被其囚禁,并欲杀之。不料,反被———骗之,斩之。

骗其者,萧何也。斩其者,吕后也。

“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知己是萧何。妇人是吕后,还有那漂母。当年,韩信生存无计,只好蹲在河边钓鱼,漂母见他饿得可怜,餐餐馈他饭,一连几十天。韩信很感动,对漂母发誓:“吾必有以重报母。”漂母很生气,大声斥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是望报乎!”

她是真没望报的。这是自视很高的韩信确实也极智慧的韩信至死都不明白的。


三老 董公


三老董公何许人也,无名之辈也。

汉王二年,刘邦由汉中出兵讨伐项羽,到了洛阳新城,新城地方的三老董公(三老是乡里掌管教化的小官),听说汉王要来了,便在路旁等候着,说有建议给汉王。他对刘邦说“臣曾听说一句话:‘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情往往不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指明敌人是反贼,才能容易平定的。项羽无道,放逐并缢杀天下共立的主上楚怀王,他就是天下公认的反贼。还有仁者不必要靠勇气,义者不必要靠力气。大王应当率领三军将士,为义帝楚怀王发丧,穿素服,并通告诸侯,共同去讨伐项羽。这样一来,四海之内,没有不仰慕王的大德的,这才是古代三王(汤王、文王、武王)的义举。”刘邦听了这番话,心里很震撼,认为有道理,马上就为义帝发丧,宣告项羽缢杀了大家共立的义帝。同时,命令部下哀祭三日,然后分别派遣人员,告诉坐镇四方的诸侯:“天下共立义帝,我们都愿为他的臣属。江南(指项羽)大逆无道,寡人尽发关中精兵,收集三河(河内、河东、河南)士众,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去攻讨楚国杀义帝的人。”于是,赵国和齐国首先响应。

此时,项羽正在攻打齐国,而又很久打不下来。刘邦因了董公的建议,赢得各路诸侯的精兵一共五十六万人,向东打楚国,而且一直打到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度回到他的老家。

董公以一乡里小官而向汉王献此大计,使得刘邦师出有名,成为各路诸侯的统帅,人轻言重,实在难得。刘邦采用他的建议,停车,勒马,振臂一呼,立即有了五十六万汇聚精兵猛将的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彭城,由此可见这位乡官所献之计字字千钧。“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荒村僻野,也有贤人。若是专以门第、关系或者官职取言用人,那真大错特错了。汉王刘邦不摆威风,任由董公拦路求见,也不因其地位低下,忽略轻视他的意见,并且立即用其建议,为楚怀王隆重发丧,号召各路诸侯讨贼,亦可算得从善如流、英明果断的君王了。

人说刘邦是一地痞,但这地痞能成汉王,能当皇帝,也是有其道理的吧。他与董公的这次交往,多多少少可以见出他能成功的道理所在。


曹参


曹参这样的人物,就我个人来说,我是非常喜欢的。

为什么喜欢?因为他能审时度势,该做的时候做,该歇的时候歇。

当初跟着刘邦起义,打秦军,攻项羽,先后八年,无役不从,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天下初定后,刘邦以长子为齐王,以曹参为齐相国。曹参召集长老、儒生,征求“安集百姓”的计策。诸儒上百人,所言“人人殊”,均属不着边际的空论。曹参听说胶西盖公特别善长黄老之术,便以厚礼请盖公。盖公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盖公一语道破了天下初定的时代需要。曹参纳其言,用其术,“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孝惠帝二年,萧何去世了,曹参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动身的行装:“我要入朝为相了。”过了不久,朝廷果然派来使者召他入相。曹参当年在沛县时和萧何的私交很深,后来两人官至将相,反而生出一些隔阂。然而,即使就是如此,萧何奄奄一息之时,还是极力推荐曹参接替自己为汉相国。

曹参离任齐相国时,告诉后任的官员,齐国的监狱和市场,万不得已,莫扰动。问及原因,他解释,监狱和市场,这两个地方,不仅能够容纳好人,而且也能容纳坏人,如果轻易扰乱变动,坏人就会无处安身,也就只好出来作乱。

新官上任三把火,曹参接任汉相国后,只是一味饮酒作乐,一把火都不见烧。孝惠帝问他,他反问回去:“您与高祖谁厉害?”“当然是高祖。”“我与萧何谁有才?”“萧何好像更有才。”曹参连忙说:“对啊,陛下说得对。高祖、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也是非常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职责,遵循原有法度不变,不是很好吗?”惠帝恍然大悟,道:“对呀,那就这样吧。”曹参做了宰相三年,“萧规曹随”,无为而治,死后,百姓歌颂他:“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太史公说曹参战功所以多,主要靠韩信,似乎有偏见。因为在打秦军的时候,韩信还在项羽军中,曹参已立战功不少。至于后来擒彭越,平陈豨,灭黥布,那就更是与韩信一点都不相干了。

陈平

说他是个阴谋家,想他不会生气的。回想做过的一些事情,他自己也这样坦白:
“我多用阴谋。是道家之所禁。我所有的荣华富贵,如果在我活着的时候,就废了,也算了。若是我的后代子孙终归不能复兴起用,必是我的阴谋太多所导致的结果呀。”
事情居然这样严重,是些什么阴谋呢?查看史书,归纳如下:
一、他在楚汉对峙时期,根据项羽猜忌的弱点,施用反间计,捐金离间了项王君臣。
二、大胆想像,伪装投降,巧妙化解荥阳之围。
三、韩信自为齐王之后,刘邦顿时怒不可遏,他从当时情况出发,根据刘邦的根本利益,暗示刘邦封立韩信,借用韩信这把快刀,逼迫项羽自刎乌江。
四、有人上告韩信谋反,设计伪游云梦之局,诱使韩信入瓮就擒。
五、匈奴围困刘邦之时,使人诈献汉美女图,勾起阏氏嫉妒之心,迫使冒顿无奈撤兵。
六、平定陈豨、黥布叛乱,先先后后六出奇计,每次都是计出必得。
七、吕后死后,联合周勃,果断抑制吕氏宗族,拥立文帝,避免分裂,巩固了汉朝的刘氏天下。
这些又有什么错呢?真看不出什么错的。太史公也不禁赞道:
“陈丞相年少时,喜好黄老道家学说。在家乡任里中社宰,在那俎上割肉的时候,心襟怀抱就很大了。后在楚魏任职期间,处于危疑扰攘之中,终于归服汉高帝。经常提出奇特的计谋,扭转纷乱困顿的时局,也解除了国家的忧患。到了吕太后当权时,国事多故,人事复杂,他也能使自己脱身,并且能够安定宗庙,荣华富贵,终其一生。他可真是算得贤相,是一个善始善终的人。假使不是善用计谋,谁能做到他这样呢?”
但陈平却深知自己犯了道家大忌———精心算计,施以阴谋,虽然能够成就大业,却也使得多少对手最终死无葬身之地。更何况,很多人,曾经都是反秦战友,曾经一道驰骋疆场,出生入死,称兄道弟。
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计出必得,亦是也。
老子说“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陈平明白,不敢也。
孝文帝二年,陈平去世,赐谥号为献侯。其孙陈何因夺人妻,坐法被斩,侯国废除。曾孙陈掌,卫青女婿,心想恢复陈氏爵号,最终也未达到目的。
因果报应,果如是乎?

田横

也是一个末路英雄。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名垂千古的。
田横是狄人,即今山东临济县人。他是齐王田荣的兄弟。荣被杀,他就带领荣的部众,并立侄子田广为王。他自己则做宰相,主持齐国的大政。三年后,田广被韩信虏去了,田横自立为齐王。然而,终被汉军打败,乃和部属五百人,逃往海岛以避祸。
高祖刘邦称帝之后,得此消息,心里不安。刘邦认为田氏兄弟自从平定恢复齐国,已经尽揽齐国贤士,今在海岛,若不收服,恐怕以后还会作乱。于是,派人到齐国,宣布赦其不降之罪,并召田横至洛阳。使者到齐后,田横谢罪说:“我曾经烹杀了陛下的使者郦生,现在我又听说郦生的弟弟郦商是一个很有才能的汉朝将领,我担心他报杀兄之仇,所以不敢奉诏进京,请准我做一个百姓,长居在这海岛上吧。”使者回报,刘邦立刻诏示郦商:“齐王田横若来了,谁要敢动他,还有他的随从人员,必定满门抄斩的!”接着,又派使者前往,将此情况告知田横,并说:“来了,大的可封王,小的可封侯。不来,马上派兵拿办。”
田横考虑再三之后,只好带了两个门客,经驿站,往洛阳。距离洛阳三十里时,他的心里突然觉得没有脸去见刘邦了。他对两个门客说:“想当初,我田横,与汉王都南面称王,现在他做了天子,而我却成亡国奴,还要向他跪拜称臣!这种耻辱我受不了。再说,我杀了人家兄长,现在却要和他的弟弟一起并肩伺候汉王,纵使他怕天子的诏令,不敢来动我,我就一点不惭愧吗?况且,陛下要见我,不过是想看看田横长个什么样罢了!现在陛下在洛阳,如果砍下我的头,奔驰三十里,面容还不会腐败,还是可以看一眼的。”说罢,拔剑自刎了。两个门客,遵其遗嘱,携其头颅,晋见刘邦。
刘邦见了,感叹道:“唉,田氏家族能够崛起,不是没有理由的啊!”感叹之余,泪落衣襟,授予两人官职都尉,又派士卒两千名以王者礼葬田横。田横既葬,两个门客,也在墓旁各挖一洞,钻入洞中,自杀而亡。刘邦听了,大为震惊,又派人往海岛招安,谁知留岛的五百门客听说田横自刎身亡,也都统统拔剑自刎。于是,天下都知道田横兄弟能得人心。
写到这里,太史公也赞叹道:“田横高节,宾客慕义”,认为他们是“至贤”。而我眼里看见的,却是五百颈血飞溅,想到那种视死精神,自问是否有无意义?
意义当然是有的,还是看你如何看了,看你是个什么人了。

(选自《美文》2008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