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货币政策谨防宽严皆误

 alsm 2010-01-16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幅对联,诸葛之所以被后人封神,可能是因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感动无数后人。诸葛最为史家诟病是不能任用蜀中人才,斩杀了文武全才张任(张任才能应与“凤雏”先生相伯仲,庞士元因贪功而被杀,实在是性格决定命运,并非其真实水平),因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评。

  上联相信人们都能理解,是说诸葛亮“七擒孟获”。下联以笔者之贫乏历史知识尚不能理解所指为何,但回顾了近年来的货币政策,笔者突然有这样的担心,央行货币政策会不会宽严皆误?

  很显然,2009年的资产泡沫、房产泡沫主要是由于10万亿的新增货币投放。在经济泡沫、资产泡沫越来越受到诟病的时候,央行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就出台了两项货币政策,非常罕见。先是确定2010年新增货币投放为7.5万亿,然后又提高准备金率与利率。当然,面对不断膨胀的泡沫,这些紧缩政策堪称恰当。不过,既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实际上,笔者在2007年“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政策”一文中就有明确阐述,中国经济、金融问题是结构性的,并不是总量性的。不管是收入分配结构、产业机构、经济增长结构、就业结构,还是金融结构,我们面临的问题都很大。

  结构性问题只能用结构性手段解决,如果误用总量手段,只能是要么热的更热(货币宽松),要么冷的更冷(货币紧缩)。寄望于用总量增长来掩盖结构问题的努力,很可能使得中国经济如“生死时速”中的列车,既不知通向何方,也不知什么时候会爆炸。

  多年来央行货币政策的表现,不由得让人们想起了小品“主角与配角”。饰演反派角色的陈佩斯一再要抢正派角色朱时茂的镜头,喧宾夺主啊!在笔者看来,在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货币政策是配角,只能是防守政策,只能作为“看门人”,财政、金融政策才是主角。人们必须明白,中国央行不是美联储(可以通过货币宽松让全球买单),必须要学习欧洲央行,不能采取主动性货币政策。结构性问题不解决,货币调控政策好比是“头痛医脚”。

  结构改革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是最困难的改革。在许多国家都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别的国家做不到的事情,恰恰在中国是可以做到的。其实,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奥巴马很大程度上已经做到了。那么,中国更有理由做到。

  是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惟决策者思之。

  最后,小小提醒,央行应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降为零,没有必要一力承担,让资产负债表不好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