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一季度货政报告点评

 天承办公室 2023-05-17 发布于江苏

丨明明FICC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央行对2023年国内经济修复势头较为乐观,提出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基础上“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发挥存量结构性政策工具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同时关注海外衰退风险和金融系统性风险向国内传导的可能性。总体而言,202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确立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取向,“三稳”目标下仍将关注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成效。

国内经济延续复苏存在有利条件,关注全球金融稳定风险。报告指出Q1“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相较于去年Q4报告“有望总体回升”的展望,本次报告详细描述了经济修复的“有利条件”,意味着经济向好发展的方向更为明朗。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化,“国际政策紧缩效应显现、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诸如海外加息周期、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叠加“国内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国内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尤其是疫情长尾影响下收入和就业对消费需求修复形成较多制约。海外通胀仍顽固,关注金融系统风险发酵对我国外溢影响。

重提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今年随着美联储延续加息而美元走强,人民币汇率整体呈现贬值趋势,当前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回升到6.9至7之间。在海外经济衰退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我国面临外需承压的问题,而人民币汇率作为国际收支稳定器的作用放大,适度贬值有利于对冲出口减弱的压力。央行稳汇率工具箱空间充足,后续人民币汇率宽幅波动的风险较小。

通胀相对温和,但不存在通缩基础。本次报告自去年Q2至今首次删去“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表述,并且提到我国“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今年CPI同比走低主要在于猪价主导的食品项环比通缩、总需求弱修复下非食品项涨价缺乏支撑,PPI同比通缩则是基数效应、海外能源价格持续低位震荡以及下游需求持续偏弱所致。本次报告指出随着经济内生动能逐步释放而供大于求的格局改善,通胀“下半年可能逐步回升”,且“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货币政策“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在国内经济弱修复的环境下,一季度货政报告延续“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三稳”表述,明确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修复的目标仍未改变;报告首次提出“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可见后续央行或更多关注宏观政策效力在微观主体层面的体现。政策基调新增“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关注支持实体效果的可持续性,而精准滴灌的结构性工具可能相较于总量工具存在更多操作空间。

关注信贷投放节奏力度,利率水平合理适度。本次报告新增“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延续强调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后续央行或更多关注机构信贷投放“量”层面的指导。降成本方面延续强调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新增“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表述,意味着央行将维持利率在合理点位,以支持实体经济修复,后续降息操作或更为谨慎。

资金利率中枢略低于政策利率,关注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今年来央行持续“削峰填谷”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式,维持资金利率在政策利率附近震荡。在央行主动调控狭义流动性市场的环境下,尽管当下资产荒环境下流动性水位相对充裕,但资金利率并不存在长期大幅偏离政策利率式宽松的基础。此外,本次报告新增“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表述,对应专题1中提到的“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可见维持狭义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根本目的仍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关注存量结构性工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本次报告延续强调结构性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在此基础上新提到“保持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稳定性,运用好实施期内的阶段性工具”。预计后续结构性政策工具将进入政策效果观察期,待存量政策成效显现后适时选择扩容、退出或是推出增量工具。

关注海外金融系统性风险对我国传导的可能性。本次报告中删除了“稳步推动重点企业集团,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化解”的表述,新增了“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导”的内容。海外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存在通过国际金融渠道向国内传导,进而存在诱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可能。预计后续央行会重点关注国内金融机构与海外银行体系风险水平高度关联的相关资产与业务,提前控制与阻断境外风险向境内的传导渠道。

延续关注化解头部房企风险。本次报告在原有的“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三保基础上,将“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修正为“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延续了对房地产保主体的政策意图。同时,本次报告新增了“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的内容,而删去“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的表述体现了央行对地产主体的重视程度,后续政策支持空间将进一步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让位,关注后续增量保主体稳地产政策出台的可能性。

债市策略:202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肯定了今年一季度经济修复态势,并对明确我国存在持续修复的基础,货币政策基调更加趋于稳健,“精准有力”的基础上新增“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结构性工具相较于总量工具存在更多发力空间的同时,央行或更多重视存量工具的落地生效。总体而言,近期债市在资产荒的“钱多”环境下对利多较为敏感,但无论是MLF操作还是一季度货政报告都没有体现出明确的宽货币加码信号。考虑到近期利率连续下行后进一步走牛的动能或已相对受限,短期来看长债利率可能维持震荡格局。

正文

2023年5月15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做了详细分析,也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操作思路做出部署。纵观本篇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人民银行对2023年国内经济修复势头较为乐观,提出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基础上“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发挥存量结构性政策工具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同时关注海外衰退风险和金融系统性风险向国内传导的可能性。总体而言,202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确立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取向,延续金融对实体的支持力度。

国内经济延续复苏存在有利条件,关注全球金融稳定风险

报告指出Q1“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延续复苏存在“诸多有利条件”。防疫优化落地、疫情冲击消退后,相较于四季度报告,本次报告删去“疫情演进的扰动影响仍需关注”,改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表明一季度经济修复态势较好;相较于去年Q4报告“有望总体回升”的表述,本次报告详细描述了经济修复的“有利条件”,意味着经济向好发展的方向更为明朗。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化,“国际政策紧缩效应显现、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诸如海外加息周期、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叠加“国内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国内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尤其是疫情长尾影响下收入和就业对消费需求修复形成较多制约。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也可能使外需持续承压”,海外衰退压力向我国传导的风险较为明确,但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人力资源等优势下,我国经济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图片

海外通胀仍顽固,关注金融系统风险发酵对我国外溢影响。对比去年Q4报告,本次报告表述新增“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等事件”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的破环,提示了国际金融系统风险向我国传导的可能性。对全球通胀表述从“海外高通胀回落的幅度和速度存在不确定性”修正为“高通胀仍较为顽固”,主要表现在发达经济体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工资增速难以快速回落,服务通胀韧性较强等方面。硅谷银行破产等恶性事件也增加了美联储后续加息政策的不确定性,预计央行将继续关注海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操作,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兼顾“内外均衡”,关注国际金融风险与衰退压力向我国经济传导的可能性。

图片

重提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今年随着美联储延续加息而美元走强,人民币汇率整体呈现贬值趋势,当前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回升到6.9至7之间。在海外经济衰退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我国面临外需承压的问题,而人民币汇率作为国际收支稳定器的作用放大,适度贬值有利于对冲出口减弱的压力。另一方面,去年10月央行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这有助于境外资金流入,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均衡和稳定。可见尽管当下人民币贬值仍是加息周期下美元走强主导,但央行稳汇率政策工具仍有空间,预计后续人民币汇率宽幅波动的可能性较小。

图片

通胀相对温和,但不存在通缩基础

删去“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表述,并表示我国不存在通缩基础。本次报告自去年Q2至今首次删去“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表述,并且提到我国“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今年来在疫情冲击消退的环境下经济基本面总量修复,而一季度信贷显著高增,M2也维持了12%以上的较高增速。与之相对,通胀压力呈现持续回落态势,CPI同比回落至1%以下,而PPI同比持续通缩。CPI同比走低主要在于猪价主导的食品项环比通缩、总需求弱修复下非食品项涨价缺乏支撑,PPI同比通缩则是基数效应、海外能源价格持续低位震荡以及下游需求持续偏弱所致。本次报告指出随着经济内生动能逐步释放而供大于求的格局改善,通胀“下半年可能逐步回升”,且“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图片

专栏4《我国通胀水平处于温和区间》对我国通胀现状给予了分析,明确我国不存在通缩基础。专栏指出,相较主要发达经济体2022年遭遇高通胀并严重影响央行货币政策,我国通胀保持在温和区间,并未出现通缩,稳经济举措与货币政策共同呵护物价稳定。从历史来看,CPI阶段性下行并不罕见,而宏观经济走势依旧平稳,CPI阶段性回落影响可控;另一方面,由于原油、铁矿石等工业品供需变化较大,PPI同比宽幅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今年来物价回落主要原因包括:(1)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发力下“供给能力较强”;(2)疫情“伤痕效应”仍存,需求复苏偏慢;(3)去年高基数效应。展望未来,5-7月高基数仍构成CPI低位运行制约因素,随着基数下降、政策效应与经济内生动能发力,下半年CPI或温和抬升,中长期在良好的供求、货币及预期环境下“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下阶段,预计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与财政政策合力助推经济好转,维护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延续“三稳”表述,首次提到“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关注政策工具对微观主体的支持作用。在国内经济弱修复的环境下,一季度货政报告延续“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三稳”表述,明确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修复的目标仍未改变;同时也延续了“扩大内需”的相关表述,预计后续政策工具将继续针对我国经济修复过程中总需求偏弱的结构性问题。此外,报告首次提出“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可见后续央行或更多关注宏观政策效力在微观主体层面的体现。

专栏1《合理把握利率水平》介绍了利率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导向作用,以及运用货币工具合理把握利率水平的重要意义。专栏指出宏观利率水平应与自然利率基本匹配,过高或过低的利率政策必然冲击经济金融稳定。我国实际利率坚持“黄金法则”,总体保持在略低于潜在经济增速的水平。在面对全球经济的超预期冲击时,央行采取“缩减原则”进行利率调整,决策时相对审慎,降低政策利率的波动。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深入推进LPR改革和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等措施,发挥了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预计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在经济弱修复环境下维持实际利率略低于经济增速的相对点位。

政策基调新增“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关注支持实体效果的可持续性。根据一季度货政报告,货币政策基调在“精准有力”的基础上新增了“总量适度,节奏平稳”,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总量工具在提供货币增量时更多考虑政策力度的控制,而政策支持信贷投放的节奏也将以平稳为主,整体基调相较于上季度更为稳健。另一方面,本次报告删去了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相关表述,但结合前文分析,这一变动并不意味着宽货币将抬升力度。此外,上一季度货政报告中提出的“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在一季度货政报告被修正为“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强调对政策支持长效性的关注,相较于降准等一次性释放大量流动性增量的总量工具,“精准滴灌”、杠杆撬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更加合适。

专栏 2《如何看待M2 和存款增长》 阐述了M2 和存款增长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影响与背后的逻辑。今年以来我国的M2和人民币存款持续增长,4月末M2和存款较去年同期分别高1.9个和2个百分点。M2和存款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经济增长是货币需求的主要驱动力,而企业投资、居民消费和经济体量的增加都推动了货币需求的上升。此外,我国货币增长受金融深化和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融资结构和居民储蓄习惯使得货币和存款需求更大。实践中,近期M2和存款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宏观政策适度发力和市场主体行为变化的结果。随着疫情的减退、经济的恢复以及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的增强,预防性储蓄将有望逐步释放,有利于M2和存款的平稳增长。预计后续央行将延续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兼顾经济增长目标与物价的稳定。

关注信贷投放节奏力度,利率水平合理适度

新增“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延续强调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次报告在延续“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表述的基础上新增了“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的表述。今年一季度信贷增长较快而4月增边际放缓,本次报告延续关注“稳定”和“可持续性”,一方面是避免信贷集中多增引起存款淤积、资金脱实向虚的可能性,一方面也是关注实体经济修复过程中广义流动性的供需匹配。本次报告新增“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的表述,预计后续央行或对存款类机构信贷投放规模以及投向进行更多的引导规范,满足实体融资需求的同时兼顾重点领域,在“量”的层面起到更多的指导作用。

降成本方面延续强调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新增“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表述。本次报告延续强调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今年来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行至4.34%的历史相对低位,在息差压力持续抬升的背景下,基于利率市场化机制,部分地方性银行、农商行、股份行陆续自发调降存款利率,缓解了负债端压力。此外,本次报告新增“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表述,意味着央行将维持利率在合理点位,以支持实体经济修复。参考专栏1《合理把握利率水平》中提到宏观利率的合适水准为略低于经济增速,考虑到今年经济整体复苏的趋势下,经济增速或呈现稳步回升态势,我们判断后续降息操作或更为谨慎。

图片

资金利率中枢略低于政策利率,关注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

延续强调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新增“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表述。本次报告延续了“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的表述,4月来随着信贷增长放缓、资产荒下“钱多”的格局进一步深化,资金利率中枢回落而NCD利率持续下行,当下7天利率中枢下行至1.7%到1.8%之间,而同业存单利率已回落至2.5%以下。今年来央行持续“削峰填谷”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式,维持资金利率在政策利率附近震荡。在央行主动调控狭义流动性市场的环境下,尽管当下资产荒环境下流动性水位相对充裕,但资金利率并不存在长期大幅偏离政策利率式宽松的基础。此外,本次报告新增“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表述,对应专题1中提到的“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可见维持狭义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根本目的仍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图片

关注存量结构性工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报告提出“运用好实施期内的阶段性工具”,关注存量工具作用。本次报告延续强调结构性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在此基础上新提到“保持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稳定性,运用好实施期内的阶段性工具”。今年来增量结构性工具相对较少,主要包括房企纾困专项再货款与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而前期投放的存量结构性工具余额较去年四季度存在明显的增加,意味着存量工具提供的货币增量顺利传导至实体经济的重点支持领域。由此可见,预计后续结构性政策工具将进入政策效果观察期,待存量政策成效显现后适时选择扩容、退出或是推出增量工具。

图片
图片

关注海外金融系统性风险对我国传导的可能性

新增“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导”,关注海外银行体系风险事件向我国传导的可能性。本次报告中删除了“稳步推动重点企业集团,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化解”的表述,新增了“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导”的内容。在美联储持续加息背景下,海外金融机构持有的长期债券出现高额亏损,流动性风险加剧,美国区域性银行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和第一共和国银行今年以来相继倒闭,瑞信被瑞银收购。在金融深度全球化的环境下,一国金融机构资产价值与风险水平和国际利率、汇率变动相互关联,海外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存在通过国际金融渠道向国内传导,进而存在诱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可能。预计后续央行会重点关注国内金融机构与海外银行体系风险水平高度关联的相关资产与业务,提前控制与阻断境外风险向境内的传导渠道。

专栏3《硅谷银行事件及其启示》明确要持续推进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关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稳定性。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专栏3:硅谷银行事件及其启示”回顾了硅谷银行破产经过,指出美联储陡峭加息引起创业公司现金流趋紧,促使硅谷银行存款持续下降直至引起巨额亏损,进而引发大规模挤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对部分美国中小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外溢影响。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在于避免货币政策大放大收,重视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迅速、强力处置金融风险,关注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稳定性等。专栏指出,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持续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从金融稳定法制建设、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充实金融风险处置资源等方面,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延续关注化解头部房企风险

提到“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删去年轻人住房金融服务相关内容,更多关注地产供给端支持。本次报告在原有的“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三保基础上,将“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修正为“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延续了对房地产保主体的政策意图。同时,本次报告新增了“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的内容,而删去“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的表述,这一变动与一季度货政例会较为一致。总体而言,本次报告体现了央行对地产主体的重视程度,删去年轻人购房支持相关表述或意味着后续政策支持空间将进一步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让位,关注后续增量保主体稳地产政策出台的可能性。

债市策略

202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肯定了今年一季度经济修复态势,并对明确我国存在持续修复的基础,货币政策基调更加趋于稳健,“精准有力”的基础上新增“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结构性工具相较于总量工具存在更多发力空间的同时,央行或更多重视存量工具的落地生效。总体而言,近期债市在资产荒的“钱多”环境下对利多较为敏感,但无论是MLF操作还是一季度货政报告都没有体现出明确的宽货币加码信号。考虑到近期利率连续下行后进一步走牛的动能或已相对受限,短期来看长债利率可能维持震荡格局。

图片
图片
图片

资金面市场回顾

2023年5月15日,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全面上行,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了16.41 bps、0.41 bps、4.28 bps、14.34bps和2.70bps至1.48%、1.81%、1.86%、1.99%和2.13%。国债到期收益率全面上行,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1.61bps、2.38bps、2.31bps、1.32bps至2.06%、2.38%、2.54%、2.72%。5月15日上证综指上涨1.17%至3,310.74,深证成指上升1.57%至11,178.62,创业板指上升2.11%至2,299.93。

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5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125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当日央行公开市场开展20亿元7天逆回购及1250亿元MLF操作,当日有4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流动性净投放1230亿元。本周二至周五,共有80亿元逆回购、1000亿元MLF和5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

【流动性动态监测】我们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跟踪,观测2017年开年来至今流动性的“投与收”。增量方面,我们根据逆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等规模计算总投放量;减量方面,我们根据2020年12月对比2016年12月M0累计增加16010.66亿元,外汇占款累计下降8117.16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9868.66亿元,粗略估计通过居民取现、外占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计算每日流动性减少总量。同时,我们对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进行监控。

图片

市场回顾及观点

可转债市场回顾

主要宽基指数:上证指数(1.17%),深证成指(1.57%),创业板指(2.11%),中证转债(0.51%)。转债市场个券涨多跌少。中信一级行业中,有色金属(3.23%)、电力设备及新能源(2.84%)、非银行金融(2.75%)涨幅较大;传媒(-1.84%)、纺织服装(-1.26%)、商贸零售(-0.86%)跌幅较大。A股成交额约9381.12亿元,转债成交额约521.52亿元。

中矿转债(9.26%,锂电新能源原料开发与利用、稀有轻金属(铯、铷)资源开发与利用,1.10亿元)、惠城转债(6.91%,废催化剂处理处置服务,1.87亿元)、精测转债(6.72%,平板显示测试系统,3.09亿元)、英联转债(5.92%,金属易开盖,1.52亿元)、润建转债(4.93%,通信配套服务,10.89亿元)涨幅居前;智尚转债(-7.80%,毛纺织品,7.00亿元)、花王转债(-5.00%,园林绿化、园林古建、市政建设,2.71亿元)、起步转债(-4.20%,童鞋、童装、鞋品OEM、配饰,2.66亿元)、搜特转债(-3.98%,休闲服饰品牌运营、供应链管理、品牌管理、商业保理和对外投资,7.98亿元)、正邦转债(-3.41%,猪育种、商品猪养殖、种鸭繁育等,11.90亿元)跌幅居前。

可转债市场周观点

上周转债市场在正股和估值双重承压的背景下调整较为明显,特别是在个券退市冲击下周五市场情绪较差,资金撤出行为较为明显。

上周公布的金融数据和通胀数据反映实体经济需求仍然相对承压,基本面恢复节奏放缓。由于缺乏强大的外生刺激与干预,国内经济面临的不仅是服务业渐进恢复需要时间的问题,还叠加了行业性、全球性、价格周期性因素带来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但随着经济增长预期下降,主题博弈难以持久,业绩驱动策略有效性可能提高。近期重点可以关注几条主线:一是盈利叠加估值修复背景下的大金融板块;二是高端制造相关方向,围绕政策推动和业绩兑现预期,建议关注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三是成长类的标的,围绕新材料、创新药、中医药等方向;四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重塑下的以中字头为代表的央国企以及一带一路主题。

上周转债市场个券退市风险成为新的扰动因素,虽然市场早有一定预期,但当事件开始落地情绪冲击下转债市场的杀跌过程超出了之前预期,正股未能给予足够支撑,资金持续撤出,转债估值也明显压缩。在全面注册制下,正股退市现象大概率显著增加,转债市场也到了需要考虑违约风险的新时代。当前转债正股退市仅仅是一个开端,这一趋势后续或还会继续发酵,正股退市个券数量大概率会进一步增加,市场情绪可能会转入磨底状态,短期可以继续观察数个交易日,特别需要关注正股退市完全落地后对应转债的处置情况,预计本月这一冲击的影响会逐步清晰,市场估值将会完成再平衡。考虑到估值冲击后转债整体相对性价比提升,可以重点关注正股资质尚可、转债价格具有一定安全垫、在信用风险的系统性冲击下可能被错杀的标的。

高弹性组合建议重点关注:法兰转债、伯特转债、金诚转债、北方转债、万顺转2、龙净转债、九强转债、惠城转债、巨星转债、一品转债、精测转债、蓝晓转02。

稳健弹性组合建议关注:敖东转债、游族转债、合力转债、法本转债、柳工转2、宙邦转债、交建转债、中银转债。

风险因素

市场流动性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增速不如预期,无风险利率大幅波动,正股股价超预期波动。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

图片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3年5月16日发布的《债市启明系列20230516—2023年一季度货政报告点评》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披露信息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