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焦相机的背景虚化漫谈 背景虚化是人们拍摄特写照片时的普遍追求。实现背景虚化的基本招数就是那么几条:光圈大、焦距长、主题近和背景远。多数摄影爱好者是定性地知道,而未能定量地掌握。单反族,基于硬件的优势,实现背景虚化不存在困难:f/2.8以上镜头比比皆是,可以“一招通吃”;而对于追求“轻松一机走天下”的广大非专业摄影爱好者,在缺失大光圈优势的前提下,如何用自己的长焦爱机实现背景虚化?只好在焦距、物距和背景上谋求出路了。 讨论“虚化”,还得从“景深”说起。 以从拍摄主题到相机镜头的距离(即“物距”)为基准,分别推后、拉前若干距离,以这个范围内景物成像保持清晰为界。这个“成像清晰”的范围就是所谓“景深”。摄影光学对景深有成熟研究结论。景深受四个条件制约,它们是:1、镜头焦距,2、物距,3、镜头的实际通光口径(用光圈f / n表示),4,允许弥散圈直径。具体文章网上不少。其中,个人认为《景深公式與超焦距離公式證明推導 老詹》(1)(据说作者是一位台湾教师)是准确并充分的。文章中既有景深公式的完善推演过程,还有未经简化的原公式,这是其它文章没有的。网上还可以下载免费的“摄影计算器”(2),它几乎包罗了摄影涉及的所有计算功能,也包括景深计算。也就是说,景深计算问题已经定量地解决了。 人们常把景深范围之外划归了“虚化”范围,把背景虚化等同于景深的否定。网上出现过大块文章,罗列了用“自动景深计算器”计算出来的25种数码相机的前、后景深数据,并据以将这些相机“在人像拍摄中的背景虚化能力”评比了一番(3)。遗憾的是,按照这套严格计算得到的数据操作,得不到理想的背景虚化效果。 不是 “摄影计算器”有什么差错。问题在于我们的概念不准确,参数设置不当。具体就是公式中“允许弥散圈直径”的取值。 关于“弥散圆”,请看老詹文中的主图:
摄影,在完成对拍摄主题(人或物)对焦后,主题(Lo)的每一个图元的散射光经过镜头透镜折射,点对点地汇集在相机的感光平面即成像平面(图中“底片_q”)上,精确成像。背景和前景中的非主题物(Lof和Lon)则只能分别在成像平面的近侧(p平面)和远侧(r平面)精确成像,而在成像平面上留下的是一个圆斑(u'v'),即“弥散圆”。弥散圆的大小与该物体距主题物的距离成正比例,当弥散圆直径(a)小到等同或近乎人眼能分辨的最小点时,也就意味着画面上对应的景物看起来是清晰的了。这就是景深公式中“允许弥散圆直径”的取值原则。具体的取值综合考虑人类视觉分辨能力、成像面尺寸、镜头特征,甚至因研究者的特殊立场而有所不同。就135相机而言,取 从 这个值不象那个 老詹的“景深遠點公式”: Lof = f2*Lo / (f2-a*Lo*n+f*a*n) ——[公式I] 从上式推导出弥散圆的计算式:a = f2*(Lo- Lof) / ( Lof*n*(f- Lo) ) ——[公式II] ( Lof_景深遠點; Lo_物距; f_焦距; n_光圈; a_弥散圆直径 ) 度量放置相机(FZ35,上三角架)、主题(一幅A4画,物距 查取诸图片的焦距值(手操作变焦杆极难定准变焦倍数),计算诸图的弥散圆直径列如下表:
现在看照片: 这是“道具”:
第一幅 焦距
第二幅 焦距 第三幅 焦距
直观感觉:弥散圆直径取值 显然并肯定:只要弥散圆直径取值足够大,就可以使用老 我认为:除了迄今为止人们常说的那个(景深)“允许弥散圆直径”,不妨把现在我们为界定虚化背景起点的弥散圆直径命名为(虚化)“必须弥散圆直径”,并暂取 现在让我们在此基础上,就前边提到的“光圈大、焦距长、主题近和背景远”做一些探索。 从公式I可知,弥散圆直径、光圈、焦距、物距及背景距等五个参数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完整的和封闭的圈子,不能分割(数学术语好像叫“共轭”),其中任意一个可以并必须由其它四个决定。具体到本文主题,计算景深(弥散圆直径取 选常用的人像拍摄参数:焦距85"150"200"
增大焦距受到的约束不是相机的最大焦距而是构图取景,因为焦距增大导致视场宽度收缩(5)。具体的计算公式十分简单: W = 36 / f * L { 视场宽度(米) = 36 / 焦距(mm) * 物距(米) 36——135底片宽,MM } 也算张表来看看:
不退那么远行不行?换言之是把12倍以下变焦,或说 取变焦倍数5至14,物距 3至16米,光圈为各焦距对应的最大,取
表四定量地说明“大变焦”和“近主题”与背景虚化的关系:保持“物(主题)距”不变时,增大焦距使虚化起点向“物”靠拢;这个靠拢效应是随焦距的增大而递减的。保持焦距不变时,增大物距将把虚化起点推向远方;这个推远效应是随物距的增大而递增的。 表三和表四更是具有实用性的表。综观这两张表可见,在6至10倍变焦区间,存在若干可以拍得虚化背景半身人像的物距/焦距组合,并非只能更大的变焦配合更远的物距拍摄。真正让长焦机束手的是拍摄全身成人,没有多少办法可想。 从这两张表直接查取有关参数,可以得到与前边第三幅照片“背景”近似的背景虚化效果。遗憾的是,虽然不用你自己再算,这一大堆数字还是够麻烦人的。 那再概栝一下:光圈开到最大,注意拍摄主题以外空间不要太大,让背景到相机的距离比拍摄主题距离大一倍以上,基本上可以保证背景虚化。如效果不理想,那就和拍摄主题同步后移,增大与背景的距离——当然,这样操作的可靠性逊于直接查表。 玩外摄时,主动运用余地最大的是“背景远”。选择最开阔的环境,是不会错的。 有心人不妨试试,然后返回个信息——砖或花……
补充:
写本贴子之初,设想有了“必须弥散圆直径”概念和默认值,可以把过去不好用的“f/calc.exe”用起来。后来试了试,觉得它有一些不方便之处。干脆自己动手,用Delphi环境写了一个小软件,取名“Fxhjsq.exe”,中文名“背景虚化/景深计算器”。发到了论坛里,供摄友使用。链接:http://dcbbs.zol.com.cn/60/84_595687.html。
备注: 1、《景深公式與超焦距離公式證明推導 老詹》 链接:old.photosharp.com.tw/photo123/dof2/dof2.htm 2、fcalc.exe 链接:http://www./soft/1026.html, 3、《各种相机在人像拍摄中的背景虚化能力》, 链接:http://itbbs.pconline.com.cn/dc/6461703.html 4、《模糊圓的深度討論》, 链接:http://www./institute/leica-dof.htm
5、我认为一般讨论摄影的视界宽窄采用“角度”为单位不够直观和通俗。本文直接采用长度,亦即拍摄主题所在平面上的视界宽度表示,单位取“米”(M),以期直观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