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有着内容特别丰富的民俗文化。在这些民俗传统文化中,有深受人们喜爱的能够驱灾避邪、招财纳福的五瑞兽:貔貅、麒麟、狮子、龙龟、蟾蜍.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致于“天禄”则较为少人用以称这类瑞兽,有些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像”等。中国传统是有“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 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在传说中﹔曾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古代除舞龙、舞狮外,亦有舞貔貅。在道教「请神寶誥」文中,谓有一神衹名諱为「先天轄落灵官王天君」,在上天除负有雷神之职,更统有百万「貔貅神将」,负责天上巡视工作,类似人间纠察工作,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睛,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攝毒伏群魔,防止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扰乱天庭。
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近代的人认为貔貅瑞兽类吉祥物之一,偏重于带来财运,辟邪祈福,事事如意,鸿运高涨,福寿双全等方面的文化寓意貔貅 辟邪的南方话 现为招财之用,辟邪 头上长角 身长羽翼 神兽 以狮子为原型,而狮子当时是西域各国进贡给汉王朝的 被神化后演变而来,汉代规定 一角的叫天禄 二角的叫辟邪 无角称为符拨,统称为辟邪 辟邪主要是驱除妖魔鬼怪 瘟疫疾等,汉代辟邪不勾鳞 无鳃纹 飞翅上没有趟工,西汉辟邪往往昂是挺胸 气宇非凡 有一种霸气
二石兽虽久露置于旷野,风刮日晒,多有损坏,但气势雄劲的造型,仍令人惊叹不已。尽管是纯属传说的神兽,但艺术家凭自己丰富的想象能力, 进行了大胆的创造,使这种并不存在的动物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没有高度的雕刻技巧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看到天禄辟邪的脊背上从头到尾雕有圆珠型的椎骨,两肋骨高高暴起,好像蕴藏有极大的内在力气。它伸颈张口,针髭八分,目圆眸鼓,胸腔隆起,两翼欲展,匍伏于地,尾巴卷于臀部。这样的神态动势,使人感觉其凶猛中带有温顺的性格,这不能不说是造型艺术上的成功。 石虎石雕, 雕出头部和前肢,作匍伏状,鼓目张口,吐舌,锋利的獠牙非常突出,形象生动可畏,刻画精细入微。目的在于保护墓主人不被恶鬼吃掉。 三、 龙虎座石雕, 石料为白色岩石,雕刻甚精。石座下面有长方形底盘,四周雕一条龙和一只虎相互衔咬对方的臀部,卧伏盘绕,构成对称的图案。这二兽皆生双翼,应为祥龙和神虎相戏。座的上面中有一个长方形槽,长80厘米,宽23厘米,深14厘米,看来是一块汉碑的碑座。从造型看,二兽虽为上天的神物,但工匠采用圆雕技法而且匍伏在地,使人看去并不凶猛可畏,而是具有顽皮的性格,这不能不说是艺术家的成功之作。
从上面介绍的石雕作品来看,在艺术上已摆脱了早期石雕艺术的古拙原始特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形体造型表现手法和雕刻技法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作品影像表现强烈,重点突出,形象生动,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使石雕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雕刻技法多种多样,显示出娴熟的雕刻技艺,充分反映了汉代南阳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水平。 呈椭圆形,上面卧着一条老虎,工艺精细,甚至老虎胡须都清晰可见,富有神韵。据有关专家鉴别,该席镇石雕的刀法造型,符合汉代到六朝刀法风格,是一件罕见的藏品。 |
|